【人民幸福生活】從“天方夜譚”到“幸福互助院”:青海高原藏鄉的發展“進行時”
圖為(wei) 老年人在“幸福互助院”吃午餐。張添福 攝
雖深居西北高原大山,但南當村的季節性“空巢”老人和少年兒(er) 童,憑著“幸福互助院”,成了大家豔羨的對象。
南當村位於(yu)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紮縣賈加鄉(xiang) ,全村約60戶280人。該鄉(xiang) 是純藏族聚居鄉(xiang) 鎮,從(cong) 最低海拔約2000米的村落,到最高海拔4000米的村落,僅(jin) 一二十公裏,全鄉(xiang) 地形呈現一個(ge) 大斜坡。
“隨著外出務工及蟲草采挖人員增多,季節性‘空巢’老人和少年兒(er) 童的基本生活保障,成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憂。”南當村第一書(shu) 記丁正軍(jun) 日前介紹。
2018年,南當村爭(zheng) 取上級資金支持,將原黨(dang) 員活動中心改建成幸福互助院,添置日常用具,免費提供午餐,使其成為(wei) 老人用餐、娛樂(le) 、交流的集聚場所。
丁正軍(jun) 介紹,村集體(ti) 負責承擔幸福互助院的水電暖和食材費用,村裏黨(dang) 員和其他公益性服務崗位人員,輪流在此服務,實現了老人居家養(yang) 老、互助度晚年的美好目標。
“我小時候家裏環境很不好,母親(qin) 一個(ge) 人拉扯我們(men) 兄妹長大,肚子都填不飽。”洛加是南當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說起現在,他眼睛裏閃著淚花,“如果我的父母還健在,他們(men) 也能享受幸福互助院裏的午餐。”
這些年,南當村的新鮮事還不止於(yu) 此。
圖為(wei) 老年人在“幸福互助院”吃午餐。張添福 攝
“2020年,村裏嚐試‘積分獎勵製度’,將垃圾分類、家建村建和人居環境整治等作為(wei) 積分內(nei) 容,農(nong) 戶分類投放可得積分,積分可兌(dui) 換生活用品,極大提升了村民的參與(yu) 度。”丁正軍(jun) 說。
但按過去村裏的條件,在南當村建幸福互助院、建立“積分獎勵製度”可謂“天方夜譚”——村集體(ti) 沒有一分錢,似乎是難以逾越的障礙。
“現在,我們(men) 已經有了錢,才能幹成這樣的事情。如果村民繳不起水電費,村集體(ti) 可以出錢,但似乎還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洛加眼神中滿是驕傲。他說,這得益於(yu) 脫貧攻堅以來村集體(ti) 經濟“破零”。
談起村集體(ti) 經濟從(cong) “沒有一分錢”到成功“破零”,並實現累計,賈加鄉(xiang) 鄉(xiang) 長楊海林介紹,當地主要依靠光伏電站收益、房屋出租、生態養(yang) 殖等。
2014年,通過項目支持,南當村建立生態畜牧業(ye) 養(yang) 殖場,2019年成立南當村經濟股份專(zhuan) 業(ye) 合作社,2020年投入95萬(wan) 元(其中,50萬(wan) 元為(wei) 中央財政投資,45萬(wan) 元為(wei) 村集體(ti) 自籌款)購買(mai) 犏雌牛,大部分村民入股。翌年便實現收益和分紅。
此外,2018年,國家財政向南當村村集體(ti) 經濟注入資金50萬(wan) 元用於(yu) 發展光伏項目產(chan) 業(ye) ,2019年開始,年年收益,除去開發公益性崗位及檢修維護設施等開支,始終有結餘(yu) 。
而為(wei) 支持村民自主發展,2017年,國家撥付南當村互助資金100萬(wan) 元,支持村民發展生產(chan) ,每個(ge) 農(nong) 戶可貸款最高額度2萬(wan) 元。
目前,南當村實現住房安全、飲水安全及用電達標,學齡前兒(er) 童入園、適齡兒(er) 童入學、家庭簽約醫生覆蓋,以及養(yang) 老保險繳納、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參合率均達100%。
但南當村乃至賈加鄉(xiang) ,仍然保持發展“進行時”。
南當村所在區域,種植的馬鈴薯在當地頗受歡迎。楊海林介紹,當地正投資百萬(wan) 元建設一個(ge) 馬鈴薯儲(chu) 藏窖,“我們(men) 計劃反季節銷售,每斤售價(jia) 會(hui) 明顯提高,農(nong) 牧民掙得就更多。”
楊海林還謀劃,在當地開展每家每戶的小型汙水處理設施,“汙水、糞便都可處理,排出的水甚至可以排到農(nong) 牧民的地裏。這樣,就不用花大價(jia) 錢修大型汙水處理廠了。”
危房改造似乎已沒有改造空間,“廁所革命”也已推進多年,如今,南當村每戶投入1.5萬(wan) 元,正在推進建設浴室。
“要在以前,留守在村裏的村民,一年也難以痛痛快快洗上一次澡,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外出時才能洗上澡。”洛加說,“現在方便多了。”
“我們(men) 感到最振奮的是產(chan) 業(ye) 、生態、鄉(xiang) 風、治理和生活等變化,進入有些村民家裏,都是木地板,再種點小花小草,大家過上了有滋有味的農(nong) (牧)家生活。”丁正軍(jun) 說,今後,村裏編入縣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序列,將使村裏的高質量發展更具活力。
“為(wei) 了一個(ge) 隻有2000多人的鄉(xiang) 鎮,黨(dang) 和政府投資了3000多萬(wan) 元,為(wei) 賈加鄉(xiang) 正在專(zhuan) 門修公路。”楊海林脫口而出的一組數據對比,可見何為(wei) “國之大者”,“以前路上會(hui) 車都很難,今後將是六米寬的柏油路。”
青海省黃南州委常委、常務副州長肖順琛表示,“過去這十年,我們(men) 集中力量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生活達到新水平。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全力補短板、惠民生,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始終保持在80%以上。”
待公路通車,南當村乃至整個(ge) 賈加鄉(xiang) 想必也是另一番風景。而這裏隻是青海高原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個(ge) 縮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夕陽“無限好” 敬老“幸福長”
今年我們還會在縣政府和縣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新修建一棟五層樓高的老年養護院,建成之後又能容納150名老人,我覺得我的堅持越來越有意義了。 [詳細] -
青海省治多縣:“大力度”換養老“舒適度”
治多縣被譽為“長江源頭第一縣”,人口逾5萬,年財政收入不足1400萬元,但多年來民生領域固定投資在財政支出中占比超過80%。[詳細] -
長江源頭敬老院:特困老人全部集中供養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被譽為“萬裏長江第一縣”,平均海拔約4500米,人口逾4萬。該縣多年來民生領域固定投資在財政支出中占比超過80%,全縣特困老人集中供養入住率達100%。[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