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草原深處座談會 賈曲河畔話未來

發布時間:2022-10-24 14:25:00來源: 四川日報


航拍阿壩縣漫澤塘濕地。尕讓澤登攝


10月20日,阿壩縣賈洛鎮勒坤瑪村一處遠牧點上,幹部和牧民一道學習(x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尕讓澤登 攝

  10 月 20 日 10 時許,海拔3500多米的四川省阿壩州阿壩縣賈洛鎮勒坤瑪村一處遠牧點上,清澈的賈曲河宛如一根飄帶緩緩流向遠方。河畔帳篷邊,10餘(yu) 人盤腿坐成一圈,一場交流座談會(hui) 就在這優(you) 美的環境裏自然地展開——賈洛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羅建平和村幹部來這裏,與(yu) 牧民一道學習(x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賈洛鎮是阿壩縣最大的純牧業(ye) 鄉(xiang) 鎮、川西北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黃河一級支流賈曲河流經的主要區域,在發展中一度麵臨(lin) 著人、草、畜的矛盾困擾。

  草原深處的這個(ge) 座談會(hui) ,會(hui) 直麵這些矛盾嗎?

  守護一江清水

  草原美了黑頸鶴飛回來了

  在牧區,由於(yu) 草原遼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一些遠牧點通信信號不夠暢通。為(wei) 讓牧民群眾(zhong) 及時了解黨(dang) 的方針政策,縣鄉(xiang) 村幹部會(hui) 經常走進遠牧點,把黨(dang) 的聲音帶到草原深處。

  “我們(men) 村旁的漫澤塘濕地,這幾天能看到好多黑頸鶴,畫麵美得很。”交流座談會(hui) 一開始,勒坤瑪村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克周情不自禁從(cong) 身邊的美景說起。

  賈曲河流經的漫澤塘濕地,是黃河的重要水源涵養(yang) 地。羅建平說,這幾年,通過綜合措施持續修複河曲草原生態,環境好了,牧民經常碰到黑頸鶴、白尾海雕、黑鸛等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強調加快實施重要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重大工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yang) 生息,實施好長江十年禁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製度。

  這讓羅建平備受鼓舞。過去5年,賈洛鎮草原禁牧50餘(yu) 萬(wan) 畝(mu) 、草畜平衡100餘(yu) 萬(wan) 畝(mu) 。聘請310名牧民當巡河員、護草員,每月8日集中開展賈曲河“清河、護岸、淨水、保水”行動,“今年,我們(men) 還發動牧民在賈曲河兩(liang) 岸種了2萬(wan) 多株防風固土的高山柳。”

  交流座談中,不見牧民武成西的身影。“他去修生態河堤了。”29歲的村會(hui) 計奮巴郎傑解釋,鎮上正在實施賈曲河小流域治理項目,牧民投工投勞,目前已新建超過5公裏的生態河堤。

  此外,賈洛鎮還開展賈曲河采砂點、露天垃圾池專(zhuan) 項整治,推動黃河流域水生態治理和汙染防治。新建垃圾池8個(ge) ,有效解決(jue) 轄區生活垃圾、病死牛馬的集中無害化處理問題;新建汙水處理站1座,日均處理生活汙水300立方米,守護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

  減牛不減收

  牧民們(men) 增收有了更多思路

  保護生態,關(guan) 於(yu) 養(yang) 牛羊的事兒(er) ,大家討論得更多。

  “我們(men) 村有245戶,主要養(yang) 犛牛、藏綿羊,存欄牲畜2.5萬(wan) 頭。”克周認為(wei) ,牛羊增多、超載過牧,會(hui) 給草場帶來新的負擔,破壞草原生態。但是,不少牧民一時不能接受鎮裏開展的減牛行動,一些牧民甚至把犛牛藏在遠牧點。“犛牛是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我們(men) 要讓大家減牛不減收入,這個(ge) 工作才好推進。”

  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內(nei) 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

  研讀報告,羅建平的思路更加清晰:轉型發展、綠色發展。

  一個(ge) 重要抓手,就是科學養(yang) 牛、種草養(yang) 牛,高質量發展現代畜牧業(ye) 。目前,賈洛鎮已建犛牛示範養(yang) 殖基地和標準化養(yang) 殖場80餘(yu) 個(ge) ,建現代牧草種植基地4300畝(mu) ,年產(chan) 草料5000餘(yu) 噸。“下一步,還要優(you) 化畜群結構,推進犛牛良種化,讓犛牛肉質更好價(jia) 格更高。”羅建平說。

  另一個(ge) 重要抓手,就是依托漫澤塘濕地申創國家4A景區,引導牧民轉型發展,搞藏家旅遊接待等,讓牧民吃上“旅遊飯”。

  通過宣講、算賬等方式,大家多養(yang) 犛牛才能多掙錢的老思路在轉變。勒坤瑪村57歲的俄迫就是其中一個(ge) 。他把家裏的300多頭犛牛全部賣了,然後把3000多畝(mu) 草場租出去,每年光草場租金就有13萬(wan) 元。“我還在鎮上開了一個(ge) 小賣部,每年有近2萬(wan) 元的收入。”俄迫說,現在不養(yang) 牛了,收入也沒減少。

  “去年,我們(men) 村人均年收入達1.7萬(wan) 元。”奮巴郎傑說,以後還要搞村集體(ti) 經濟,建高原犛牛酸奶加工,日子一定會(hui) 越過越好。克周接過話頭:“草原美了,黑頸鶴回來了,我們(men) 村還要發展藏家旅遊接待。”

  這一天,草原深處的賈曲河畔,草色枯黃,遠處山頂覆蓋著白雪,耳旁除了風聲還有犛牛的叫聲。現場,大家談興(xing) 正濃,討論還在持續。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