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12年暖心相助:點亮黃河源頭萬家燈火
圖為(wei) 位於(yu) 青海省境內(nei) 的風力發電機。王國棟 攝
4月的黃河源頭第一縣——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室外溫度還停留在零下,瑪多縣民族寄宿製中學的12台量子電鍋爐正在正常運行,教室內(nei) 暖意融融,琅琅的讀書(shu) 聲回響在黃河源頭的雪山草原。
牧民成立措和丈夫正在家中製作藏袍,使用的電動縫紉機正是用光伏扶貧電站分紅收益購置的,如今夫妻倆(lia) 的收入已經足夠家庭生活、教育開支。
電網不覆蓋、用電不穩定一直是製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難題。瑪多縣氣候高寒,一年中有11個(ge) 月需要供暖,受缺電局麵限製,煤炭曾經是縣城牧民群眾(zhong) 取暖的主要方式,而這種方式不僅(jin) 成本高,還極易造成環境汙染。
為(wei) 了讓縣城居民用上穩定安全的電,同時保護黃河源生態,2015年,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電網”)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開展了瑪多330千伏開關(guan) 站落地工程。2016年8月,瑪多縣用電接入了全國大電網,來自國家電網的電力送到黃河源頭的千家萬(wan) 戶,徹底結束了瑪多電網長期孤網運行、用電緊張的曆史。
“用上電,更要用好電,這是我到瑪多的第一個(ge) 想法。”2016年,國網第三批援青幹部張強來到瑪多縣開展援青工作,“國家電網全麵實施陽光幫扶行動,要走出一條富有電網企業(ye) 特色的幫扶開發之路。”
2017年3月,國家電網決(jue) 定全額出資率先在瑪多縣建設清潔取暖示範項目,助力國家生態保護區建設。瑪多縣民族寄宿製中學成為(wei) 首個(ge) 高海拔、高寒地區清潔取暖示範項目點。同年9月,“以電代煤”清潔取暖正式投入使用。“以前學校用煤供暖,一年至少需要40噸煤,采暖溫度也隻有14攝氏度左右,窗口總有一層厚厚黑煤灰。現在改為(wei) 用電供暖後,教室裏的溫度能保持在24攝氏度左右,溫暖又衛生。”瑪多縣民族中學副校長才讓說。
“我們(men) 從(cong) 小都在寄宿製學校上學,小學的時候,隻能靠燒牛糞取暖,那時候我們(men) 身上都有一股牛糞味。再後來是煤暖氣,早晨兩(liang) 節課後桌上就有一層灰塵。現在用電取暖學校更暖和、更幹淨了!”孩子們(men) 作為(wei) 清潔取暖項目的受益者他們(men) 見證了學校的變化。
清潔取暖以來,瑪多全縣已累計減少燃煤消耗3.24萬(wan) 噸、二氧化碳排放8.08萬(wan) 噸、二氧化硫排放0.24萬(wan) 噸、氮氧化物排放0.12萬(wan) 噸、粉塵排放2.2萬(wan) 噸。
瑪多縣空氣透明度高,日照豐(feng) 富,當地群眾(zhong) 常說陽光就是“金子”。在國家電網的幫助下,讓照耀瑪多的“金子”落地變成造福群眾(zhong) 的惠民電。
2016年,瑪多縣建成了全國首座將發電純收益全部用於(yu) 貧困人口的光伏扶貧電站。國家電網投資9282萬(wan) 元,在格爾木市易地建設定點扶貧瑪多縣10兆瓦光伏電站,為(wei) 瑪多縣1144戶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3300元。
2018年10月,由國家電網公司捐贈投資國內(nei) 海拔最高聯村光伏扶貧電站瑪多4.4兆瓦光伏扶貧聯村電站正式並網發電。該電站年發電收入540萬(wan) 元,惠及全縣621戶貧困戶,1774名貧困人口,帶來戶均超過5400元的受益。
在十二年時間裏,國家電網投入電網建設資金4.4億(yi) 元,捐贈資金及實物資產(chan) 2.7億(yi) 元。2019年瑪多率先在果洛州脫貧摘帽,11個(ge) 貧困村全部退出,累計實現1721戶5075人口脫貧。
草原上的光伏板還有個(ge) 溫暖的名字叫“陽光存折”。“‘陽光存折’裏存的不僅(jin) 是錢,還有很多對牧民的幫助,比如就業(ye) 補助、孩子上學的補助、大病重病救急的補助。”祖祖輩輩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紮西多傑說,有了“陽光存折”,牧民們(men) 的基本生活、子女教育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一個(ge) 地方的發展必須以產(chan) 業(ye) 為(wei) 依托,對於(yu) 瑪多來說重點就要在光伏電站和生態畜牧業(ye) 上下功夫。”2019年來到瑪多的孫慶生是國家電網的第四批援青幹部,從(cong) 魚米之鄉(xiang) 走上青藏高原,他的身份和角色也轉換成了瑪多縣委常委、副縣長。
“瑪多日照時間長,資源豐(feng) 富。從(cong) 電網專(zhuan) 業(ye) 出發,借鑒發展成熟的光伏扶貧產(chan) 業(ye) 經驗,大力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見效最快,前景可期,潛力無限。”為(wei) 幫助瑪多縣發展光伏產(chan) 業(ye) ,孫慶生積極協調引入葛洲壩戰略投資,目前雙方已簽訂1100兆瓦光伏電站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伴隨著旅遊產(chan) 品加工中心的發展,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走進直播間,畜產(chan) 品加工基地投入使用。瑪多牧民群眾(zhong) 如今在公益性崗位+光伏產(chan) 業(ye) +生態畜牧業(ye) 的綠色發展模式下,跳出了發展與(yu) 破壞的矛盾糾葛,探索出了一條生產(chan) 、生活、生態聯動融合發展之路。
同心攜手的12年裏,國家電網的援青幹部在瑪多一棒接一棒跑,主動推介、積極爭(zheng) 取,多方奔走,與(yu) 當地幹部群眾(zhong) 在實踐中創新幫扶舉(ju) 措。一條條長長的銀線,穿過星宿海,跨越巴顏喀拉山,一頭連著雪域的萬(wan) 家燈火,一頭通向光明的未來,生活在黃河源的牧民群眾(zhong) ,正在迎接嶄新的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青海玉樹:13年完成電網投入近百億 用電人口覆蓋率達85%
2010年至今,國網青海電力13年累計在玉樹地區完成電網投入98.67億元,用電人口覆蓋率85%,完成了非保護區鄉(鎮)、村大電網全覆蓋。[詳細] -
黃河源頭寒冬特巡 隻為守護萬家燈火
數九寒天,距離瑪多“5.22”7.4級地震已過去大半年。起於瑪多330千伏開關站,止於玉樹330千伏變電站的330千伏瑪玉線也迎來了震後的第一個寒冬。[詳細] -
新春走基層丨翻山越嶺 隻為守護萬家燈火
1月19日,國家電網青海省電力公司檢修公司輸電檢修中心專業班組成員在海拔3100米的拉脊山地區開展750千伏拉寧線節前巡視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