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氣象沿著“最美人文景觀大道”湧現
甘孜縣丹霞小鎮。 洛絨尼瑪 攝 本報製圖/龔武
甘孜縣
景區景點:格薩爾王城 、丹霞小鎮
產(chan) 業(ye) 園區:甘孜縣格薩甲波青稞產(chan) 業(ye) 園
德格縣
景區景點:德格印經院、麥宿手工藝小鎮
產(chan) 業(ye) 園區:康北乳製品加工園區
爐霍縣
景區景點:崩科民居 、宗塔大草原
產(chan) 業(ye) 園區:爐霍縣高原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
色達縣
景區景點:金馬大草原產(chan)
業(ye) 園區:色達縣犛牛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
6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nei) ,國道317線沿途即將迎來最美的季節——遠處草甸已開始泛綠,雪山高聳入雲(yun) ,河流狂野奔騰。
穿越甘孜州北路沿線的國道317線,串聯著爐霍崩科民居、德格印經院、色達草原、甘孜格薩爾王城等諸多人文、自然景觀,有“最美人文景觀大道”的美譽。
資源優(you) 勢如何與(yu) 交通優(you) 勢疊加,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背景下產(chan) 生放大效應?甘孜州北路各縣從(cong) 以青稞、飼草種植和犛牛養(yang) 殖為(wei) 代表的第一產(chan) 業(ye) 出發,推動相關(guan) 的精深加工業(ye) 和旅遊業(ye) 發展,探索三次產(chan) 業(ye) 相互融合、協同發展,實現了“產(chan) 業(ye) 鏈整合”“價(jia) 值鏈提升”以及“共享增值收益”。
一個(ge) 新品種
讓農(nong) 旅融合成規模
6月7日,國道317線旁,爐霍縣魯川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海婷正在喂養(yang) 兩(liang) 頭白犛牛犢,通體(ti) 雪白的小牛犢鼻子和耳朵泛著粉紅,樣貌十分可愛。“他倆(lia) 是雙胞胎,母牛的奶不夠吃,需要補充奶粉。”劉海婷告訴記者,白犛牛是去年從(cong) 青海引進的新品種,毛質、肉質都比本土黑犛牛好。
在距離養(yang) 殖場不遠處的蝦拉沱鎮瓦達村境內(nei) ,“崩科藏房”以其獨特的全卯榫結構和華麗(li) 精美的外觀吸引著不少前來觀光的遊客,“依托特色民居,我們(men) 建成了爐霍縣第一個(ge) 規模化、體(ti) 係化、市場化的藏式特色民宿接待群。”瓦達村駐點幹部王賓說。
養(yang) 殖業(ye) 與(yu) 旅遊業(ye) 如何互動?白犛牛成為(wei) 紐帶。“白犛牛在甘孜州境內(nei) 分布很少,具有很高的觀賞價(jia) 值。”劉海婷介紹,該公司計劃在瓦達村的集體(ti) 牧場內(nei) 建立觀光景點,依托民宿接待群發展親(qin) 子遊。
以“農(nong) ”促“旅”,以“旅”促“農(nong) ”,是整合產(chan) 業(ye) 鏈的路徑之一。
6月13日,在色達縣犛牛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內(nei) ,一輛旅遊大巴停靠下來,司機將犛牛肉幹、紅燒犛牛肉罐頭、犛牛午餐肉等產(chan) 品裝上車。“這些都是遊客訂購的。”四川康康高原食品開發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徐元福介紹,通過和運業(ye) 公司合作,該公司每年銷售給遊客的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就有100多萬(wan) 元。
一項新技術
讓農(nong) 牧產(chan) 品更豐(feng) 富
在色達縣犛牛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一條“鮮草飼料”生產(chan) 線正在建設,與(yu) 之相伴的是拔節生長的3.5萬(wan) 畝(mu) 人工飼草。
“以往我們(men) 的人工飼草都是通過發酵製作成青儲(chu) 飼料。這條生產(chan) 線建成後,可以通過真空技術將飼草加工成鮮草飼料。”色達縣農(nong) 牧農(nong) 村和科技局副局長李建介紹,由於(yu) 加工過程中幾乎沒有損耗,適口性更好,營養(yang) 價(jia) 值也更高,鮮草飼料的價(jia) 值比青儲(chu) 飼料大概高了2.5倍。
“未來鮮草飼料將直接供應給園區內(nei) 的犛牛養(yang) 殖場,目前鮮草飼料和青儲(chu) 飼料的飼喂對比實驗已經在進行。”李建說。
以這項新技術為(wei) 基礎,由人工飼草基地、鮮草飼料加工廠、犛牛養(yang) 殖場、犛牛產(chan) 品精加工廠等主體(ti) 組成的園區全部投入運行後,有望實現犛牛產(chan) 業(ye) 全鏈價(jia) 值提升。
開發特色產(chan) 品、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的模式,已經在317沿線開花結果——在甘孜縣康北犛牛產(chan) 業(ye) 園區,經過屠宰分割中心,一頭犛牛可以被分成47個(ge) 部分,並直接在園區精深加工生產(chan) 線上加工,製成風幹、手撕、香鹵等犛牛肉係列產(chan) 品,再通過園區內(nei) 的電商服務中心,銷往州內(nei) 各地及西藏、青海、甘肅等地區。“我們(men) 與(yu) 93個(ge) 集體(ti) 牧場簽訂保底收購合同,年均保底收購犛牛達8000頭以上,帶動牧民增收4800餘(yu) 萬(wan) 元。”該園區內(nei) 的龍頭企業(ye) ,康巴拉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代墊君說。
一種新模式
讓增值收益更普惠
整合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其根本目的是讓農(nong) 產(chan) 品增值,從(cong) 而讓農(nong) 牧民增收,但甘孜州北路片區地域遼闊,耕地、景點等資源分散,如何讓增值收益普惠到廣大農(nong) 牧民?
國道317線上崛起的旅遊新地標——甘孜縣丹霞小鎮,折射出甘孜的“解題思路”。
丹霞小鎮所在的來馬鎮距離擁有丹霞地貌的新龍紅山旅遊景區僅(jin) 20公裏,也是甘孜縣通往德格、石渠等縣的必經之地,境內(nei) 有格薩爾機場,交通十分便捷。根據規劃,丹霞小鎮將建成集馬匹交易、馬飾品加工銷售於(yu) 一體(ti) 的遊客集散地。
小鎮建設也將惠及全鎮14個(ge) 行政村的3000餘(yu) 戶籍人口。“我們(men) 集合了全鎮14個(ge) 村和卡攻鄉(xiang) 岔拉村的集體(ti) 經濟資金。”來馬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白瑪降措告訴記者,第一年預計將分紅110萬(wan) 元。
同樣的場景也在爐霍縣高原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內(nei) 上演,該園區集合了全縣139個(ge) 村的集體(ti) 經濟,通過入股的方式,在蝦拉沱片區建立了高原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目前園區內(nei) 有300個(ge) 大棚,每個(ge) 大棚每年會(hui) 兌(dui) 現3萬(wan) 元分紅。
各地還在探索讓當地群眾(zhong) 真正參與(yu) 到產(chan) 業(ye) 的經營中來。“在我們(men) 丹霞小鎮,有十幾棟房屋是屬於(yu) 當地牧民的還建房,未來,我們(men) 會(hui) 通過培訓等方式,將這些村民自有房屋打造成民宿。”白瑪降措告訴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深挖文化資源 講好甘孜故事
盛夏時節,萬物並秀。康巴大地上,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資源“綠樹蔭濃”,“燃”出一個熱烈葳蕤的夏日甘孜。[詳細] -
大香格裏拉旅遊環線重要工程在稻城開工
項目起點為稻城縣香格裏拉鎮,止於思子功村(川滇界),全長57.3公裏。項目將對沿線道路進行提質改造,並新建一條長4.84公裏的俄初山隧道。[詳細] -
一川煙雨入畫來|“懸崖江城”,大美雅江
雅江縣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這裏是中國最美景觀大道驛站,是中國香格裏拉文化旅遊大環線第一縣,是茶馬古道第一渡是懸崖江城、中國鬆茸之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