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以愛為底色 辦有溫度的教育——走進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第一民族寄宿製學校

發布時間:2023-06-30 16:22:00來源: 新利平台


圖為(wei) 校園教學樓

  新利平台訊 青海湖畔,菁菁校園,朗朗讀書(shu) 聲回蕩在共和縣第一民族寄宿製學校。

  這所底蘊深厚的特色寄宿製學校,以民族團結、民心聚力、同心相聚為(wei) 主旨,以漢語、藏語、英語、數學等科目為(wei) 主打造理想課堂,在繼承傳(chuan) 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融合多種教學資源,並將經典誦讀納入課程體(ti) 係,全麵開展國學經典、紅色經典與(yu) 藏漢雙語文學經典親(qin) 子誦讀等活動。在堅持創建書(shu) 香校園的基礎上,同時開展音、體(ti) 、美、書(shu) 法大課間活動與(yu) 棒球運動,以及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等特色項目。學校堅持科學的教育理念,注重以人為(wei) 本、因材施教,學用相長、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致力於(yu)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圖為(wei) 學校舉(ju) 辦的紅色經典誦讀活動現場


圖為(wei) 藏文格言誦讀活動現場

  從(cong) “有學上”到“上好學”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推動基礎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和曆史性成就。地處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十年前還是家家戶戶爭(zheng) 取孩子“有學上”,現在已經穩步進入“上好學”的新階段。

  共和縣第一民族寄宿製學校作為(wei)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容納學生最多、規模最大的一所半寄宿製民族完全小學,占地麵積29820平方米。全校教職工共計146名,在校生1735名,住校生1300名,教學班33個(ge) ,平均每班有學生47名。學校生源主要為(wei) 共和縣兩(liang) 鎮(恰卜恰與(yu) 龍羊峽)、兩(liang) 鄉(xiang) (沙珠玉與(yu) 鐵蓋)、兩(liang) 村(倒淌河鎮次汗達哇和拉乙亥麻)及部分城鎮居民子女。

  對於(yu) 來自農(nong) 牧區和城鎮貧困家庭的寄宿生,學校按照青海省財政廳、青海省教育廳印發的《青海省義(yi) 務教育階段寄宿製生活補助管理辦法》,小學部每生每年發放1600元,初中部每生每年發放1800元。與(yu) 此同時,根據海南州財政局《關(guan) 於(yu) 調整義(yi) 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的通知》的規定,州、縣分別承擔義(yi) 務教育寄宿生生活補助200至300元,即該校寄宿生的生活補助標準達小學部年生均2100元、初中部年生均2300元。另有《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學生營養(yang) 改善計劃實施辦法》等政策的支持,農(nong) 村生源的營養(yang) 膳餐補助標準為(wei) 年生均800元。

  
學生們(men) 在上藏文課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從(cong) 學前到高中取得長足發展,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等地亦是大力推進義(yi) 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不斷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走進共和縣第一民族寄宿製學校的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飄揚的國旗與(yu) 花朵中簇擁的黨(dang) 徽,教學樓兩(liang) 旁題詞“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好好學習(xi)  天天向上”。教學樓前的石壁上刻寫(xie) 著校訓“謙虛、博學、勤思、善辨”與(yu) “慎取、樂(le) 教、靜心、樂(le) 學”,整個(ge) 校園洋溢著生機與(yu) 希望。校園自東(dong) 向西分別為(wei) 體(ti) 育場、綜合樓、籃球場與(yu) 教學樓等嶄新的樓宇,以及正在建設的室內(nei) 外運動場,這些建築如梯田般錯落有致,顯現出一種靈動之美。校內(nei) 硬件設施齊全,建有遠程教育地麵接收站、計算機網絡教室、智慧教室、音樂(le) 室、美術室、語音室、圖書(shu) 室、書(shu) 法室、機器人活動室、科學實驗室、綜合實驗室、廣播網教室及輔助功能室等優(you) 質教育教學資源。


圖為(wei) 學生們(men) 在校園內(nei) 朗讀


圖為(wei) 孩子們(men) 在課堂上認真聽講


學生們(men) 在漢語文課上

  自1983年建校以來,依據國家相關(guan) 教育政策及地區實際情況,學校逐步開展並落實雙語教學,不斷加強雙語教學隊伍建設,現已形成較為(wei) 完善的雙語教學模式。同時,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與(yu) 各項教育教學活動有機結合。為(wei) 增強學生更好適應社會(hui) 發展的能力,統籌雙語教學之間的協作與(yu) 溝通,學校定期組織教研活動,並鼓勵教員與(yu) 寄宿學生在課餘(yu) 時間共同開展經典閱讀活動,以養(yang) 成寄宿學生愛讀書(shu) 、勤思考的學習(xi) 習(xi) 慣。學校還建立有家庭委員會(hui) ,使學生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xi) 生活情況。


圖為(wei) 該校藏文老師加羊卓姆為(wei) 六年級學生講授文法


圖為(wei) 該校語文老師謝曉媛為(wei) 四年級學生講解課文

  從(cong) 最初隻有幾座土房的共和縣民族完全小學,到如今現代化設施齊全、初具規模的共和縣第一民族寄宿製學校,全校師生心懷感恩,踔厲奮發,不斷向著更高水平、更具影響力的教育現代化邁進,奮力譜寫(xie) 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新篇章,而該校的發展正是我國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使命與(yu) 成才

  寄宿製學校的建設發展,對於(yu) 優(you) 化我國農(nong) 村等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城鄉(xiang) 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尤其對於(yu) 擴大中西部義(yi) 務教育規模,保證學齡兒(er) 童正常入學與(yu) 完成義(yi) 務教育非常必要。

  共和縣第一民族寄宿製學校堅守立德樹人使命,在保持學校教學設施的擴建發展基礎上,致力於(yu) 保障學生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立足學生為(wei) 本的理念,對學生的課餘(yu) 生活進行無微不至的關(guan) 懷與(yu) 照顧。

  來到學校食堂可見,餐食嚴(yan) 格遵守中小學生健康膳食原則,周一至周日的食譜不僅(jin) 營養(yang) 豐(feng) 富,並且依據地域特色且種類多樣,有各種炒菜與(yu) 米麵饅頭,也有牛奶稀飯、糌粑奶茶、藏式米飯麵條以及粉湯等。


圖為(wei) 學生們(men) 在食堂用餐


圖為(wei) 學生們(men) 在食堂用餐

  午餐與(yu) 晚餐後,學生們(men) 通常會(hui) 前往圖書(shu) 館或運動場休息娛樂(le) ,但更多時候,大家願意去圖書(shu) 館。學校圖書(shu) 館設施齊全,有八萬(wan) 冊(ce) 圖書(shu) 供學生閱覽,高低年級學生的閱覽室相隔,室內(nei) 設計與(yu) 書(shu) 目置放也根據學生們(men) 的閱讀能力與(yu) 水平有所不同。


圖為(wei) 學校圖書(shu) 館

  為(wei) 了讓學生們(men) 在學校也能感受到在家般的溫暖,學校全體(ti) 教職人員將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關(guan) 愛與(yu) 嗬護,始終以愛為(wei) 底色辦有溫度的教育,向著教學水平一流、教師隊伍卓越、教學成績斐然的辦學目標進發,也由此湧現出一批批優(you) 秀的縣級以上骨幹教師、教學名師、教學能手,總計獲得縣級以上141項榮譽和獎勵。


圖為(wei) 教師榮譽牆

  體(ti) 教融合,全麵發展

  共和縣第一民族寄宿製學校曆來注重體(ti) 育文化教育,曾獲得2014年“熊貓杯”全國青少年棒球A組錦標賽體(ti) 育道德風尚獎,2015年中國西部“賽乾杯”青少年棒球A組聯賽第二名,2018年全國青少年棒球公開賽西北賽區國際港務區陸港杯U12、U15棒球亞(ya) 軍(jun) ,2021年學校校長索南達傑被評為(wei) 青海省棒球推薦者,海南州棒球協會(hui) 會(hui) 長。棒球運動作為(wei) 學校的特色運動,為(wei) 學校推進以文化人、以體(ti) 育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圖為(wei) 校棒球隊合影

  體(ti) 教融合,理念先行。學校堅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斷加強學校體(ti) 育工作。除了校內(nei) 積極建設各類體(ti) 育運動場所與(yu) 設施,在日常生活中也會(hui) 經常組織豐(feng) 富多彩的體(ti) 育活動。為(wei) 保證課間體(ti) 育活動的質量與(yu) 效果,學校將時間放寬至40分鍾。每天一到這時,孩子們(men) 就會(hui) 從(cong) 教學樓裏快步流星奔向操場,運動過後,再次精神抖擻返回課堂。值得一提的是,來自牧區的孩子們(men) 牢記著對生態自然的熱愛,課間操後會(hui) 隨手撿走腳邊的垃圾碎屑。這是因為(wei) 遊牧民族有保護草場的習(xi) 俗,每每牛群羊群經過草場,放牧者就會(hui) 清理撫平草場以示感恩之情。點滴之行的積累,對孩子們(men) 身心健康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圖為(wei) 孩子們(men) 的課間操時間

  此外,根據學生們(men) 的學習(xi) 興(xing) 趣,學校每周都會(hui) 有書(shu) 法學習(xi) 、手工實踐等課外活動安排。在富有特色的藏文書(shu) 法教室裏,除了學生,還有很多老師也加入到書(shu) 法學習(xi) 的行列當中,寓教於(yu) 樂(le) ,其樂(le) 融融。據了解,該校多名學生在全國藏文書(shu) 法比賽獲得過優(you) 異的成績。


圖為(wei) 學校的書(shu) 法教室


圖為(wei) 學校的書(shu) 法教室


圖為(wei) 書(shu) 法老師才讓太介紹書(shu) 法課開展情況


圖為(wei) 學生獲獎的書(shu) 法作品


圖為(wei) 學生和家長一起手工製作的帳篷模型


圖為(wei) 學生和家長一起手工製作的糌粑磨盤

  正是因為(wei) 學校追求打造學生舒心、家長安心的校園文化氛圍,才使得學生能夠在紮實學習(xi) 文化知識的同時,獲得全麵發展。據學校辦公室主任李積德介紹,現任校長索南達傑就是畢業(ye) 於(yu) 這所學校,從(cong) 教三十年間,他將學校當成自己的家,深深愛著每一個(ge) 來到這裏的孩子,凡事親(qin) 力親(qin) 為(wei) 、不辭辛勞,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學校的發展之中。學校的每位教職工都以他為(wei) 榜樣,以優(you) 良的師德師風擔負起教育使命。


圖為(wei) 學生代表參加共和縣青少年模擬法庭大賽並獲得獎項


圖為(wei) 學生代表參加共和縣青少年模擬法庭大賽並獲得獎項

  據了解,這所學校的很多學生家長依然是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或者是依然在田地裏辛勤耕作的農(nong) 民,每當他們(men) 將孩子送到學校門口,都不禁感慨,是如今的好時代,讓身處偏遠地區的孩子們(men) 有了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而孩子們(men) 長大了,又能夠建設起更加美好的未來。為(wei) 了美好的共同期望,共和縣第一民族寄宿製學校滿懷執著精神,書(shu) 寫(xie) 著民族地區教育濃墨重彩的一筆。(新利平台 特約通訊員/根恒卓瑪 部分圖片由學校提供)

(責編:陳衛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