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輸送超200億立方米清潔水資源,長江源區水體如何保持優良?
這是2023年7月26日拍攝的囊極巴隴河道,長江正源沱沱河和南源當曲在此匯合(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傑 攝
近年來,長江源區水質一直保持在Ⅰ類至Ⅱ類的優(you) 良狀況,每年向下遊輸送了大量清潔水資源。
科考隊員劉敏來自長江科學院流域水環境研究所,在2023年江源科考中,他每到一處河水采樣點,都會(hui) 用采水器收集水樣、用儀(yi) 器分析水質,對水樣添加硫酸、硝酸等保存劑。在北源楚瑪爾河,劉敏將多參數水質分析儀(yi) 放入河水中,1分鍾左右就得出楚瑪爾河斷麵水質情況,“鹽度5‰,屬於(yu) 微鹹水體(ti) ;礦化度和離子含量高……”
劉敏介紹,受地質、氣候等因素影響,楚瑪爾河水礦物質較高,加上水土流失導致泥沙含量大,河水比較渾濁,但經沉澱後很快就會(hui) 恢複清澈,“從(cong) 長江南源當曲、正源沱沱河、南源楚瑪爾河的取樣分析來看,長江源區水質整體(ti) 很潔淨。”
近年來,長江源區穩定向下遊地區輸送大量清潔水資源。據青海省水利廳提供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間,長江源區輸送出境青海到下遊的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wei) 259.95億(yi) 立方米。《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近年來,長江源區水質一直保持在Ⅰ類至Ⅱ類的優(you) 良狀況。
長江科學院流域水環境研究所副所長趙良元先後七次參加江源科考。他介紹,從(cong) 自然地理環境來看,江源地處高寒自然環境,徑流主要來自冰川及冰雪融水,水溫低、流速大,有機物、營養(yang) 鹽等汙染物種類較少且濃度較低,水體(ti) 本身就比較清潔。
“同時,江源地區有大麵積的高寒草甸、高山草原和高寒沼澤,以河流湖泊為(wei) 主體(ti) 、密如織網的高原濕地生態係統,對水體(ti) 起到了調蓄過濾作用,進一步潔淨水體(ti) 。”趙良元分析說,此外,江源區人類活動強度低,主要江河湖泊基本處於(yu) 天然狀態,水環境質量受人類活動影響程度低。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強江源區水生態環境保護與(yu) 修複,江源區濕地麵積增加,植被生態狀況改善,水源涵養(yang) 能力持續增強,水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首次!航空遙感係統獲取山地冰川有效探測數據
專家表示,本次實驗對解決冰川厚度遙感監測難題、突破冰儲量估算瓶頸、引領下一代冰凍圈遙感技術具有重大意義。[詳細] -
江源科考探研長江源區水循環
-
高原“地下儲備水庫”知多少?——跟隨江源科考隊揭開地下水循環的奧秘
在近年開展的江源綜合科考中,“90後”科考隊員、長江科學院範越博士把江源地下水循環過程作為重點考察方向。[詳細] -
探秘江源科考觀測體係
徐平說,隨著長江源區野外科考觀測體係不斷完善,自動化程度逐步提升,今後江源科考將圍繞三江源生態保護、高寒高海拔地區基礎建設等國家戰略需求,提供更多基礎數據支撐。[詳細] -
江源科考對長江源區兩冰川“量厚稱重”
2023年江源綜合科學考察隊近日登上長江源區的兩條冰川——冬克瑪底冰川和格拉丹東雪山主峰冰川,使用地質雷達探測冰川厚度,為計算冰儲量積累基礎數據,透過冰川演化揭示江源高寒地區的氣候變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