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一部生態文明建設“教科書”
黃河源頭河流蜿蜒。瑪多縣委宣傳(chuan) 部供圖
三江之源,中華水塔。
在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這裏湖泊濕地眾(zhong) 多,雪山冰川廣布,大大小小的河流由此發源,最終匯集為(wei) 長江、黃河、瀾滄江,呈現出三大江河起源於(yu) 同一區域的地理奇觀。
這裏是三江源,每年向下遊輸出逾600億(yi) 立方米清潔水,不僅(jin) 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氣候敏感啟動區、全球生態係統調節穩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
從(cong) 第一個(ge) 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啟動實施,到領銜第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wei) 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麵積最大、海拔最高、高寒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國家公園,經過五年多的試點探索和一年多的建設實踐,為(wei) 全國生態文明製度建設積累經驗和國家公園建設提供示範,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生動書(shu) 寫(xie)
國家公園亮麗(li) 名片
時間撥回2016年3月,《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拉開了我國建立國家公園體(ti) 製實踐探索的序幕。同年4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啟動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成立由省委書(shu) 記、省長任雙組長的體(ti) 製試點領導小組,印發《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方案〉的部署意見》,明確任務書(shu) 、時間表、施工圖,將這項“天字號”工程作為(wei)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要行動,全力探索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具體(ti) 實踐,一場關(guan) 乎三江源地區自然生靈萬(wan) 物、乃至下遊數億(yi) 人口的深刻變革就此啟動。
體(ti) 製試點期間,青海按照試點方案大力改革創新,將頂層設計與(yu) 基層創新相結合,著力破解製約三江源國家公園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和困難。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管理保護的原則,針對體(ti) 製試點範圍內(nei) 6類15個(ge) 保護地人為(wei) 分割、各自為(wei) 政、條塊管理、互不融通的體(ti) 製弊端,進行功能重組、優(you) 化組合;
按“一園三區”布局,將分散在林業(ye) 、國土、環保、住建、水利、農(nong) 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劃歸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有效解決(jue) “九龍治水”,完成了國家公園“一塊牌子管到底”的曆史性變革;
編製《三江源國家公園總體(ti) 規劃》以及生態保護規劃、生態體(ti) 驗和環境教育規劃、產(chan) 業(ye) 發展和特許經營規劃、社區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管理規劃“1+5”規劃體(ti) 係。製定印發一整套管理辦法,形成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1+N”製度體(ti) 係……
通過加強體(ti) 製機製建設,不斷搭建“四梁八柱”,形成國家公園示範省建設九大理念和十五個(ge) 體(ti) 係以及“九個(ge) 一”的三江源模式,為(wei) 我國國家公園建設貢獻“青海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取得多項國內(nei) 第一:第一個(ge) 發布林地、草地、濕地、地表水四大資源本底報告,第一個(ge) 完成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頒布施行第一個(ge) 由地方立法製定的國家公園條例等。
2021年10月1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領導人峰會(hui) 上宣布設立首批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由試點轉向建設新階段。
傾(qing) 力打造
江源生態治理樣板
在素有“千湖之縣”之稱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大大小小的湖泊最後匯聚在一起,流入黃河源頭兩(liang) 個(ge) 最大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黃河源頭姊妹湖”之稱的紮陵湖、鄂陵湖,形成的龐大水體(ti) 宛如兩(liang) 顆碩大的寶石,鑲嵌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高原,給黃河這條華夏兒(er) 女的母親(qin) 河,提供了綿延不斷的活水源頭。
然而隨著過度放牧和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瑪多縣所在的黃河源頭生態也曾一度退化惡化,湖泊大量消失,野生動物銳減,水源涵養(yang) 能力減退。
體(ti) 製試點階段及建設過程中,三江源國家公園堅持保護優(you) 先、自然恢複為(wei) 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以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生態保護和修複為(wei) 抓手,近6年累計投入67億(yi) 元,先後實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保護修複項目,提升草地生態係統,修複荒漠生態係統,保護湖河生態係統,加強雪山冰川係統保護,強化濕地保護與(yu) 恢複等。
2022年,紮陵湖、鄂陵湖湖泊麵積較2015年分別增漲74.6平方公裏和117.4平方公裏。同時,黃河源頭水源涵養(yang) 能力不斷提升,湖泊數量由原來的4077個(ge) 增加到5849個(ge) ,濕地麵積增加104平方公裏。“千湖之景”再現黃河源頭。
黃河源頭之變是整個(ge)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向好的縮影。三江源國家公園監測數據顯示,水資源總量明顯增加,每年向中下遊穩定輸送近千億(yi) 立方米Ⅱ類以上的優(you) 質水;
濕地得到原真性保護,植被覆蓋度明顯提高,林地保有量增加0.4%,草地覆蓋度、產(chan) 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10%、30%以上,“黑土灘”治理區植被覆蓋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後的80%以上;
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強,歐亞(ya) 水獺、金錢豹、黑狼等珍稀瀕危物種頻現,旗艦物種雪豹種群數量增至千隻左右,藏羚羊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不足2萬(wan) 隻恢複到現在的7萬(wan) 多隻……
根據中科院和國家發改委組織的綜合評估報告稱,三江源區生態係統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製,生態係統服務功能日益提升,生態安全屏障進一步築牢。
推動實現
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昂賽鄉(xiang) ,屬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瀾滄江在這裏畫出一道美麗(li) 的弧線,形成了風景壯麗(li) 的昂賽大峽穀。作為(wei) 三江源地區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地區之一,昂賽鄉(xiang) 被譽為(wei) “雪豹之鄉(xiang) ”,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內(nei) 第一個(ge) 開展生態體(ti) 驗特許經營活動的試點。
作為(wei) 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體(ti) 驗特許經營活動的受益者,桑周每年通過擔任本地向導帶領訪客到昂賽大峽穀遊覽、觀測野生動物,一年能增收1萬(wan) 多元。通過開展生態體(ti) 驗活動,三江源國家公園打破了自然保護區內(nei) 牧民單一的收入模式,有效實現了生態保護與(yu) 牧民增收共贏。
8月,正值高原好風光,在黃河源頭的日常巡護途中,四處可見藏野驢、藏原羚在草原上撒歡,加羊多傑目光所及皆是一幅幅青山綠水、碧草連天、飛鳥翔集、生靈棲息安享的美好畫卷。
伴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ti) 製試點一路走來,加羊多傑見證了身邊牧民群眾(zhong) 從(cong) 草原利用者到草原保護者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加羊多傑”通過草補政策、生態公益崗位等端上了生態碗、吃上了生態飯。
作為(wei) 三江源地區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實踐,三江源國家公園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將生態保護與(yu) 群眾(zhong) 增收相結合。創新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製,1.72萬(wan) 名牧民放下牧鞭、持證上崗,人均年增收2.16萬(wan) 元;通過落實生態效益補償(chang) 、國有天然林管護、生態工程務工、生態管護崗位就業(ye) 、產(chan) 業(ye) 扶持、定點幫扶等政策,積極吸納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生態工程,把牧民從(cong) 昔日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wei) 生態守護者和紅利共享者。縱觀三江源頭,越來越多的生態利民故事印證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科學論斷。
生態興(xing) 則文明興(xing) 。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心懷“國之大者”,肩負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的時代使命,持續推動“中華水塔”堅固豐(feng) 沛,不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永葆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奮力譜寫(xie)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新篇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解碼三江源頭的“詩與遠方”
2023年玉樹傳統賽馬會暨三江源生態文化旅遊節成功舉辦,有著1300年曆史的“活態文化”玉樹傳統賽馬會,讓世界再一次看到了玉樹的驚豔。[詳細] -
播下綠色的種子——三江源以生態教育推進環境保護見聞
近年來,三江源加強針對牧民的生態環保宣傳教育,涉及鄉村振興、草原管護、野生動物救助等諸多內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環保理念,逐漸在三江源人心中播下綠色的種子……[詳細] -
青海三江源:社會力量修複“地球肌膚”護“中華水塔”
據當地牧民觀察,黑土灘得以修複後,雪雀、胡兀鷲、狐狸等野生動物出沒明顯增多。他們希望未來草場植被逐步穩固後,為更多動物提供覓食地,並逐步恢複科學放牧,讓當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進一步鞏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