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新春走基層|錢包鼓了、路子穩了——“90後”高原牧羊人的新年心聲

發布時間:2024-02-18 10:14:00來源: 新華社

  推門進屋,電暖風輸送出的暖氣撲麵而來,一壺奶茶正在爐子上沸騰,屋外草場傳(chuan) 來“咩咩”的羊叫聲。初春時節,記者來到普毛東(dong) 主家,聆聽這位“90後”牧羊人的心聲。


1月27日,普毛東(dong) 主的妻子正在煮奶茶。新華社記者 解統強 攝

  30歲的普毛東(dong) 主家住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泉吉鄉(xiang) 寧夏村。2009年,由於(yu) 家裏老人生病住院花費了高昂的醫藥費,普毛東(dong) 主家背上了20多萬(wan) 元的債(zhai) 務。

  “我18歲開始在外打工,一年到頭掙不了多少錢,家裏老人住院吃藥,又要花去一大筆錢,日子確實過得艱難。”普毛東(dong) 主說。

  2017年,普毛東(dong) 主家被政府確定為(wei) 建檔立卡戶,從(cong) 多方麵得到幫扶。

  寧夏村是傳(chuan) 統的牧業(ye) 村,全村有10600隻藏羊、3200頭犛牛,畜牧業(ye) 發展基礎較好。為(wei) 了幫扶低收入群眾(zhong) ,村裏合作社將1388隻母羊承包給59戶個(ge) 體(ti) 養(yang) 殖戶發展養(yang) 殖,還以采購價(jia) 幫村裏的個(ge) 體(ti) 養(yang) 殖戶統一購買(mai) 飼料。

  “合作社和這些個(ge) 體(ti) 養(yang) 殖戶每5年簽一次合同,每隻母羊一年的承包費隻有100元。這樣一來,不僅(jin) 降低了個(ge) 體(ti) 養(yang) 殖戶的養(yang) 殖成本,也讓普毛東(dong) 主這樣的低收入群眾(zhong) 有了穩定收入。”寧夏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才保說。

  在一係列政策的幫扶下,普毛東(dong) 主6年前回到了家鄉(xiang) 的草原,從(cong) 村裏承包來70隻母羊,成為(wei) 一名牧羊人。幾年間,普毛東(dong) 主不僅(jin) 還清了家裏的債(zhai) 務,還養(yang) 著220頭羊,有了可以長久發展的產(chan) 業(ye) ,路子越走越穩。

  “普毛東(dong) 主勤快、肯吃苦,自己爭(zheng) 氣!除牧羊之外,普毛東(dong) 主還是村裏聘用的草原管理員,承擔著村裏草場管護等工作。”才保說。

  2023年,普毛東(dong) 主家的羊出欄130隻,掙了7萬(wan) 多元。除了自家養(yang) 殖,普毛東(dong) 主還從(cong) 附近其他牧戶手裏收來150隻羊羔進行育肥養(yang) 殖,出欄後每隻羊能賺200多元。“去年,我們(men) 家裏總收入超過13萬(wan) 元,這在幾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數字。”普毛東(dong) 主笑著說,這幾年,生活越過越好,老人看病報銷比例能超過90%,去年普毛東(dong) 主的爺爺奶奶看病吃藥花了2000多元,自己隻掏了200多元。

  地處青海湖北岸的剛察縣僅(jin) 有人口4.5萬(wan) 人,卻是青海重要的牧業(ye) 縣之一。近年來,剛察縣充分挖掘本地極具資源稟賦的畜牧業(ye) 優(you) 勢,加大與(yu) 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探索普及犛牛、藏羊的高效養(yang) 殖技術。


1月27日在剛察縣拍攝的一家飼草料場。新華社記者 周盛盛 攝

  如今,一隻羊的出欄時間從(cong) 3至4年縮短到6個(ge) 月,不僅(jin) 極大節省了養(yang) 殖成本,還促進了草畜平衡。在剛察縣,一個(ge) 個(ge) 牧業(ye) 村和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帶動更多牧民實現增收致富,鄉(xiang) 村振興(xing) 圖景日益清晰。

  “新的一年,我的心願還是搞好養(yang) 殖,把日子越過越好!”普毛東(dong) 主說。

(責編: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