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無懼風雪鑒未知 長空萬裏探山河

發布時間:2022-05-19 08:44:00來源: 新華社

   在珠穆朗瑪峰峰頂,科考隊員展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旗幟(5月4日攝)。新華社特約記者 索朗多吉 攝

   珠穆朗瑪,海拔8848.86米。地球之巔,雄踞高原上,屹立藍天下,高聳人心中。

   1960年5月25日,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多年來,中國人對珠峰的攀登和探索從(cong) 未止步。

   “保護好西藏生態環境,利在千秋、澤被天下。”珠穆朗瑪所在的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亞(ya) 洲水塔”“地球第三極”,被譽為(wei) “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了解巍巍珠峰,感知青藏高原,無疑對世界氣候和生態保護具有重要意義(yi) 。


這是5月2日拍攝的珠穆朗瑪峰。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5年前,為(wei) 揭示環境變化機理,優(you) 化生態安全屏障體(ti) 係,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壬寅春夏之交,“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啟動,錨定青藏高原的“地標”。中國人再一次向地球之巔發起“衝(chong) 頂”。

   在近年來規模最大、任務最難、挑戰最多的珠峰科考“大會(hui) 戰”“攻堅戰”中,頂尖科學家帶領的團隊,創造了一個(ge) 又一個(ge) 新紀錄,掀開“神女峰”一層又一層麵紗。


日照珠穆朗瑪峰(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地球之巔的科學召喚

   6500萬(wan) 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塑造了今日聳立天地間、猶如巨型“金字塔”的珠穆朗瑪峰。地球之巔巍峨壯麗(li) ,珠峰魅力何在?

   登山家說,因為(wei) 山在那裏。

   “每一次登頂,都是向它致敬。”珠峰科考登頂工作小組副組長紮西平措,出生在珠峰腳下,今年是他第16次登頂珠峰,也創造了中國人登頂珠峰次數新紀錄。他說:“珠峰養(yang) 育了我、接納了我。”

   科學家說,因為(wei) 有太多未知。


珠峰科考登頂工作小組副組長紮西平措在大本營(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青藏高原的變化對世界其他地區而言,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而珠峰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內(nei) 容,它的生態係統變化,相當於(yu) 一個(ge) 微縮的地球景觀。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隊長姚檀棟表示,“哪裏有未知之謎,科學家就向哪裏進發。”

   21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院長朱彤第一次到珠峰。如今年近六旬,他還在不知疲倦地尋找答案:“臭氧濃度是否依舊的高?冰川風是否持續地刮?低氧加高濃度臭氧如何影響我們(men) 的健康?”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鄔光劍說:“這裏的冰川如何變化、如何影響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冰芯記錄研究中遺留的一些問題,都需要回答。”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隊隊長姚檀棟(左二)在查看觀測儀(yi) 器數據(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這是一種使命,更是一種情懷。”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院長康世昌,先後11次到珠峰開展科學考察研究,珠峰也見證了他從(cong) 青年到中年的科研之路。“以前靠肉眼觀測,現在借助先進設備,提升科學考察的精度,科學認知也更深刻。”

   60多年來,中國科學家在珠峰地區開展了6次大型綜合科考。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前方總指揮安寶晟說,此次科考將破解更多珠峰之謎,助力青藏高原生態文明高地建設。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院長朱彤(右一)和科研人員在珠峰登山大本營和絨布冰川間徒步穿梭(5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薑帆 攝

   科學之巔的中國力量

   珠峰腳下,紮西宗鄉(xiang) 午後的風很大。這裏老人們(men) 的口中,世世代代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個(ge) 故事:“珠峰上住著一隻金鳥,登上峰頂的人,如果摸到金鳥下的金蛋,就永遠不會(hui) 被風吹走。”

   今年“巔峰使命”珠峰科考中,德慶歐珠作為(wei) 登頂工作小組組長,第五次登頂珠峰。德慶歐珠說:“峰頂雖然沒有金蛋,但是從(cong) 這裏獲得的科學數據,比金蛋還珍貴。”

   一月有餘(yu) ,珠峰科考臨(lin) 近尾聲。上百位科考隊員衝(chong) 頂“科學之巔”,摘得一枚又一枚“金蛋”。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副院長康世昌在珠峰東(dong) 絨布冰川區域考察(5月8日攝)。新華社發

   5月4日,德慶歐珠帶領的登頂小組科考隊員,在珠峰海拔8830米處架設世界海拔最高自動氣象站,建成珠峰梯度氣象觀測體(ti) 係;在峰頂首次利用高精度雷達測量冰雪厚度,並采集了峰頂冰雪樣品。

   緊隨其後,一個(ge) 個(ge) 好消息接踵而至。

   5月9日,冰川與(yu) 汙染物考察分隊完成在海拔6350米的科考任務。他們(men) 利用專(zhuan) 業(ye) 無人機和3D激光掃描儀(yi) ,對珠峰東(dong) 、中、西絨布冰川進行高分辨率掃描,累計掃描麵積達22平方公裏,對冰川全麵“體(ti) 檢”史無前例。

   5月15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在世界第一高峰腳下的中科院珠峰站附近,執行高空觀測任務,升空高度達到海拔9032米,創造大氣科學觀測世界紀錄。

   新紀錄、新突破,振奮人心。


我國自主研發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5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非 攝

   “60多年前,中國人第一次登頂珠峰時,連登山鞋、衝(chong) 鋒衣都生產(chan) 不出來,隻能從(cong) 國外進口。”中科院珠峰站站長馬偉(wei) 強說。

   馬偉(wei) 強認為(wei) ,此次科考集結的人才之廣、使用的設備之先進、創造的新紀錄之多,彰顯了黨(dang) 和國家對科研事業(ye) 的重視,也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為(wei) 全世界科技事業(ye) 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青藏高原正在成為(wei) 科學考察研究的“新高地”。近二三十年來,中國在冰川變化、氣候變化、生態領域等的科學研究,已處於(yu) 國際第一方陣。中國科學院院士樸世龍說,通過此次科考,我國科學家在珠峰研究領域已步入引領世界的“新境界”,必將登頂科學之巔。

   德慶歐珠(左)和隊友在珠峰海拔8830米處架設世界海拔最高自動氣象站(5月4日攝)。新華社特約記者 索朗多吉 攝

   精神之巔的中國豐(feng) 碑

   “沒有哪一座山峰比人更高!”珠峰地區高寒缺氧、生活艱苦,我國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員發揚艱苦奮鬥、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為(wei) 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淨土”貢獻汗水、智慧和心血。

   西藏號稱“雪域”。姚檀棟從(cong) 事青藏高原科學研究,也跟冰雪打了幾十年交道,是中國冰芯研究開拓者之一。樸世龍說:“姚老師在高原工作就像在平原一樣,似乎從(cong) 不缺氧。我想是對這份事業(ye) 的熱愛,讓他始終精力充沛。”

   此次珠峰科考,還有不少女隊員。適逢母親(qin) 節,她們(men) 感觸良多。

   2005年,蘭(lan) 州大學泛第三極環境中心教授劉永勤第一次來珠峰時,她女兒(er) 正值小升初的關(guan) 鍵時刻,不能陪伴的歉疚之情至今難以平複。

   “今年母親(qin) 節又在珠峰,滿心是對年邁母親(qin) 的歉疚。”劉永勤說,不能陪媽媽,還讓她擔心,“我隻能麵對珠峰,祝福親(qin) 愛的媽媽身體(ti) 健康”。


在珠穆朗瑪峰峰頂,科考隊員在采集冰雪樣品(5月4日攝)。新華社特約記者 索朗多吉 攝

   康世昌的青藏高原野外考察足跡始於(yu) 1993年,在近30年的科學考察中,爬冰臥雪是常態。他說:“記得有一年完成珠峰科考工作,拆掉帳篷離開冰川,睡墊下的冰麵上,出現了一個(ge) 清晰的‘人形’冰印。”

   這次珠峰科考,康世昌再上海拔6350米營地,以身垂範把“論文寫(xie) 在珠峰上”。

   29歲的科考隊員汪少勇,在本次科研中承擔著冰川測厚的任務,攜帶沉重設備徒步到達東(dong) 絨布冰川海拔6500米區域,獲取了大量數據。他說:“老師們(men) 時常教導大家,科研不是坐辦公室,隻有走到一線,突破極限,才能收獲新知識。”


冰雪與(yu) 汙染物考察分隊在東(dong) 絨布冰川區域進行科學考察(5月7日攝)。新華社發(康世昌 攝)

   無懼風雪,中國人攀登不止。探究未知,中國力量再鑄豐(feng) 碑。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