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物活起來,點亮大眾生活

發布時間:2022-01-04 16:0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鄒雅婷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百年。回望剛剛過去的這一年,我們(men) 深切感受到,考古工作者們(men) 用心發掘的文物,正在以越來越豐(feng) 富、新穎的方式“活起來”,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從(cong) 三星堆考古直播成為(wei) 全網關(guan) 注的熱點,到“95後”視頻博主手工“複原”三星堆金麵具、金杖;從(cong) 《唐宮夜宴》《中國考古大會(hui) 》等電視節目火出圈,到“博物館+劇本殺”備受年輕人追捧……文化遺產(chan) 更多地走進當代生活,為(wei) 我們(men) 提供豐(feng) 厚的精神滋養(yang) 和文化自信的底氣。

  文博節目出新出彩

  5000多年前良渚玉琮上神秘繁複的紋飾是用什麽(me) 工具雕刻出來的?3000多年前萌萌的青銅鴞尊有何用途?2000多年前的雁魚青銅燈怎樣集美觀、實用與(yu) 環保於(yu) 一身……

  日前開播的《中國考古大會(hui) 》,由專(zhuan) 家學者和考古推廣人帶領觀眾(zhong) 探秘考古遺址,以闖關(guan) 解謎的有趣形式、細致入微的場景複原,生動講述了考古發掘的艱辛故事,揭示了文物蘊含的中國智慧,在網上掀起一個(ge) 個(ge) 熱議話題,贏得了許多年輕人的關(guan) 注和喜愛。

  據統計,《中國考古大會(hui) 》第一期播出後,電視端累計觸達超過5985萬(wan) 人次,融媒體(ti) 端觸達9億(yi) 人次,節目主話題詞閱讀量破億(yi) ,相關(guan) 話題閱讀量破3億(yi) ,登上微博綜藝影響力排行榜第一。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節目通過考古學家的講述和現場探秘,帶給人們(men) 親(qin) 臨(lin) 考古一線的感覺;通過舞蹈、實驗考古和複原模型,讓觀眾(zhong) 仿佛走進了古人的物質和精神世界。這檔節目既像是一部考古紀錄片,又像一台考古公開課,但又比傳(chuan) 統節目更複雜、更精彩,形式上是一種創新。

  正在熱播的《萬(wan) 裏走單騎——遺產(chan) 裏的中國》第二季,則通過“萬(wan) 裏少年團”的行走、探索和體(ti) 驗,以觀照當下生活、貼近年輕群體(ti) 的視角,解碼12處世界遺產(chan) 地。

  擔任該節目文化向導的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告訴記者,《萬(wan) 裏走單騎》的主題就是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既有知識理念輸出,又讓人感覺輕鬆愉悅。“我們(men) 衷心期待通過這檔節目,讓更多的年輕人開啟自己的探索發現之旅,品味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甘甜與(yu) 富饒,愛上世界文化遺產(chan) ,並成為(wei) 它們(men) 堅定的守護者和傳(chuan) 承者。”

  複旦大學文物與(yu) 博物館學係教授高蒙河認為(wei) ,文博類電視節目從(cong) “出圈”到“出棚”,體(ti) 現了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播方式不斷賡續創新。通過通俗易懂的綜藝形式,中國文化遺產(chan) 研究、保護的成果更多、更生動地展現給了國人,展現給了世界。

  博物館提供多元服務

  在江蘇揚州三灣古運河畔,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讓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大運河的千年繁華;在蘇州博物館西館,姑蘇文化與(yu) 古羅馬文明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在湖北省博物館新館,“天下第一劍”住進“豪宅”,楚國車馬出行圖動了起來……2021年,一批新的文博場館建成開放,成為(wei) 當地的文化盛事。

  南京師範大學文物與(yu) 博物館學係副教授黃洋對記者說,與(yu) 傳(chuan) 統博物館相比,新建的博物館在功能定位上更加拓展,博物館不再隻是文物收藏展示機構和社會(hui) 教育平台,而是能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多元服務的綜合性文化空間。“人們(men) 來到博物館,不一定是來看展覽,也可以喝咖啡、買(mai) 文創、玩劇本殺。精美的文創商店與(yu) 展覽空間融為(wei) 一體(ti) ,讓人們(men) 感受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的交融。通過拍照、購買(mai) 等方式,可以把博物館帶回家。”

  此外,博物館在展陳設計上更加注重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蘇州博物館西館有專(zhuan) 為(wei) 3-12歲孩子們(men) 打造的探索體(ti) 驗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設計了讓兒(er) 童探索自然的“運河濕地尋趣”展廳,還有能讓青少年體(ti) 驗密室逃脫遊戲的“運河迷蹤”展廳。

  數字技術的加持,讓博物館的觀展體(ti) 驗更加豐(feng) 富多彩。在試開放運行的南京城牆博物館,三折幕沉浸式影院帶領觀眾(zhong) 重回大明王朝的首都南京,身臨(lin) 其境欣賞南京城牆的宏大壯麗(li) ,穿行街市感受使臣朝貢與(yu) 市井百態。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登上“沙飛船”,便可開啟一場從(cong) 杭州到揚州的運河之旅。在改造升級後的青海省博物館,觀眾(zhong) 可以虛擬遊覽藏傳(chuan) 佛教聖地瞿曇寺,還可通過便攜式AR眼鏡自助導覽,聆聽文物故事。

  “互動體(ti) 驗已成為(wei) 博物館吸引觀眾(zhong) 的一大亮點。不管是采用多媒體(ti) 和新技術,還是引入密室、劇本殺等新形式,都是為(wei) 了增強觀眾(zhong) 的體(ti) 驗感,讓觀眾(zhong) 在互動中感悟曆史文物的價(jia) 值、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黃洋說。

  讓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

  2021年11月,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二十二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關(guan) 於(yu) 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會(hui) 議指出,要開展創新服務,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務人民,積極拓展文物對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chuan) 播能力。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認為(wei) ,可以從(cong) 兩(liang) 方麵來理解“讓文物活起來”的時代意義(yi) 。一是要加強文物保護傳(chuan) 承,發揮文物在傳(chuan) 承中華文明、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等方麵的重要作用,不斷增強文化自信,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重要支撐。另一方麵要加強文物合理利用,促進文物資源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開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

  在黃洋看來,讓文物活起來,首先要做好文物的研究闡釋。比如《中國考古大會(hui) 》用多種方式再現了幾千年前古人的生活,而這是以多年來考古研究的成果為(wei) 基礎的。隻有把文物研究好、研究透,才能講出吸引人的故事。

  技術的發展也為(wei) 文物活起來提供了新的機遇。“遇見敦煌·光影藝術展”借助3D光雕數字技術,將敦煌石窟藝術凝縮於(yu) 炫彩奪目的沉浸式空間;故宮博物院“數字故宮”小程序2.0新增AR實景導航功能,並打造了AI隨身導遊“小獅子”,可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智能導覽、講解及聊天服務……

  “博物館不僅(jin) 要把觀眾(zhong) ‘請進來’,更要用豐(feng) 富的手段讓更多文物‘走出去’,走進大眾(zhong) 生活,走進人們(men) 心裏。”黃洋說,文物活起來關(guan) 鍵在於(yu) 讓文物價(jia) 值實現更廣泛的傳(chuan) 播,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國際傳(chuan) 播中大放異彩。(鄒雅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