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新時代中國史學新篇章
中國曆史研究院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深刻揭示了曆史研究的重要意義(yi) 、發展方向和實踐目標,為(wei)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曆史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提供了行動指南,為(wei) 新時代中國史學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3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指引著新時代中國史學前行的方向,激勵著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搏擊中流立潮頭、繼往開來揚新帆,譜寫(xie) 了新時代中國史學的新篇章。
思想偉(wei) 力引領擘畫新征程
2019年1月2日,是中國曆史學發展史上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信祝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賀信立意高遠、語重心長,對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發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曆史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的時代最強音。2019年1月3日,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研究院正式成立。
2020年9月28日,北京中南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yi) 為(wei) 題舉(ju) 行第二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目標,成為(wei) 引領新時代考古工作和曆史研究守正創新、持續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2021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百年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來賀信,為(wei) 全國考古工作者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指明了前行方向。
3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曆史科學作出的係列重要論述,充分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善於(yu) 把握曆史發展規律、掌握曆史主動的政治自覺,充分表明了我們(men) 黨(dang) 在新的曆史征程上牢記初心使命、開創美好未來的堅定意誌和曆史擔當,為(wei) 延續中華文脈、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強國注入強勁動力,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曆史研究是一切社會(hui) 科學的基礎。中國曆史研究院的成立,在中國史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yi) ,不僅(jin) 標誌著中國史學擁有了一個(ge) 集合性、全要素、體(ti) 係化、國家級學術中心,而且為(wei) 展開更具融合性、全局性、戰略性的史學研究開辟了嶄新路徑。北京師範大學劉家和教授說:“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賀信,我讀了很多遍,覺得其中有嚴(yan) 密的邏輯鏈,值得我們(men) 深入研讀,反複學習(x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吳恩遠研究員說:“我們(men) 迎來了曆史研究的春天”。北京師範大學陳其泰教授認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賀信和中國曆史研究院的成立,“充分說明黨(dang) 和國家對曆史研究的高度重視,必將進一步地激發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熱情,推進新時代曆史研究的宏大事業(ye) 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很多曆史研究工作者參加了中國曆史研究院召開的“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hui) ”“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研討會(hui) ”“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致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賀信精神座談會(hui) ”等會(hui) 議,他們(men) 紛紛表示:“生活於(yu) 新時代的曆史工作者是幸運的。我們(men) 隻有勤奮工作,隻爭(zheng) 朝夕,才能不負重托。”
3年來,全國史學界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賀信精神為(wei) 行動指南,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曆史科學的重要論述為(wei) 根本遵循,在全局上謀劃,在機製上創新,在整合力量上發力,在提高研究水平上著力,為(wei) 新時代中國史學高質量發展夯實了根基。中國曆史研究院乘勢而上、順勢而為(wei) ,奮力開拓進取,發揮國家隊的“領頭雁”作用,全國史學研究潛能極大激發出來。2019年5月,中國曆史研究院組建由全國58位著名史學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hui) 和學術谘詢委員會(hui) ,我國曆史學科權威的學術指導、學術評價(jia) 、學術鑒定和學術谘詢機構應運而生。2019年6月,中國曆史研究院牽頭組建“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yu) 教學機構聯席會(hui) 議”,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廣東(dong) 省社科院等的首批32個(ge) 成員單位凝聚力量、相互協作,全國史學研究形成“一盤棋”的濃濃氛圍。2021年11月,中國曆史研究院首創以專(zhuan) 家學者個(ge) 人名義(yi) 組建的“學者工作室”正式簽約,經過精心遴選的首批5位知名史學專(zhuan) 家入駐中國曆史研究院,這一創新之舉(ju) 贏得史學界同行的讚譽。中國曆史研究院實施的“蘭(lan) 台青年學者計劃”也引起全國青年史學研究者的極大關(guan) 注。
中國曆史研究院的成立助推了全國新一輪崇尚史學的熱潮,各地政府、科研機構和高校紛紛搭建新平台,創設新機製。2021年5月,中國曆史研究院和澳門科技大學共建的“中國曆史研究院澳門曆史研究中心”掛牌成立。2021年11月,中國曆史研究院和河南大學共建的“黃河文化研究院”正式簽約。政學融合、科教聯手,當代史學發展呈現出合作共贏的良好勢頭。
潛心治學探索未知開新局
過去的3年是新時代中國史學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3年來,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以不負人民的責任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砥礪奮進的使命感,奮力譜寫(xie) 新時代中國史學的新篇章。3年來,中國曆史研究院勇挑統籌指導全國曆史研究工作的重任,邁出了鏗鏘有力的步伐,開創了新時代中國史學的全新局麵。
2020年6月,中國曆史研究院組織實施的《(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正式啟動。開展這一被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國家級重大學術工程,是中國史學界的大事。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認為(wei) ,實施《(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恰逢其時,完全必要,充分反映出黨(dang) 和國家對曆史學的高度重視和親(qin) 切關(guan) 懷,充分表明曆史學在國家建設和發展事業(ye) 中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新編)中國通史》纂修工程的實施,成為(wei) 新時代中國史學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誌。全國400多位曆史研究工作者凝心聚力、團結協作,主體(ti) 工程進入正式編寫(xie) 階段。
3年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guan) 項目“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期、國家文物局重大研究工程“考古中國”項目等接續實施,推進了重要遺址的考古發掘,促進了多學科融合,推動了考古學科的學術轉型和內(nei) 涵式發展。古文字與(yu) 中華文明傳(chuan) 承發展工程、重點古籍係統性保護整理出版、國家古籍數字化工程、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複興(xing) 文庫建設等國家級曆史文化項目,以強大學術動員能力,聚合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的力量,致力於(yu)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推動史學學術成果創造性轉化。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曆史研究院重大曆史問題研究專(zhuan) 項設立“中國考古研究專(zhuan) 題”,圍繞人類起源、紡織考古、高原絲(si) 綢之路和水下考古等重大問題立項研究,首批9個(ge) 項目已穩步啟動。
中國曆史研究院組織開展的《中華民族複興(xing) 史》《清代國家統一史》《中國曆代治理體(ti) 係研究》《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現代元素》等一批重大項目已基本完成。2020年、2021年中國曆史研究院連續兩(liang) 年實施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曆史研究院重大曆史問題研究專(zhuan) 項,已設立9個(ge) 專(zhuan) 題,立項139個(ge) 項目,研究內(nei) 容涵蓋中華文明起源、中國文化基因、中華文化生命力、國家治理體(ti) 係、南島語族源流、曆史文化認同、社會(hui) 形態、文明形態等重大理論和前沿理論問題。
在重大項目牽引下,構建中國特色曆史學學科體(ti) 係步入快車道。斷代史及政治製度史、經濟史、文化史等諸多傳(chuan) 統學科向縱深發展,全球史、醫療史、環境史、心理史、情感史、記憶史等新興(xing) 學科方興(xing) 未艾,大數據、人工智能悄然介入曆史學、考古學學術領域,多學科融合研究漸成趨勢。
在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下,3年來曆史學學術成果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取得前所未有的進步。大批研究成果相繼問世,既包括具有重大學術價(jia) 值的大型史料匯編,也包括立足理論前沿、富有思想內(nei) 涵和學術深度的史學論著,如《中華民族抗日戰爭(zheng) 軍(jun) 事資料集》《近代青海考察記和調查資料匯編》《中國近代醫療衛生資料匯編》《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中國抗日戰爭(zheng) 史》,等等。中國曆史研究院實施的“學術出版資助項目”和“學術性集刊資助項目”得到史學界廣泛好評,已有兩(liang) 批20多種300多冊(ce) 優(you) 秀史學成果付梓麵世,首批資助的史學類集刊達7種。
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秉承“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精神,閱古覽今,爬梳鉤沉,在若幹重大理論問題上取得一係列重要認識、得出一係列重要觀點、形成一係列重要成果,為(wei) 展現中華文明起源、發展脈絡、燦爛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為(wei) 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
服務大局開拓創新展新貌
經世致用是中國史學最悠久、最深厚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是中國史學最鮮明的底色。以現實問題為(wei) 出發點,是永葆史學之樹常青的必由之路;以現實問題為(wei) 落腳點,是史學研究充滿活力的關(guan) 鍵所在。當今中國正經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hui) 變革,也正進行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創新。這一前無古人的偉(wei) 大實踐創新,給史學學術繁榮帶來強大動能和廣闊空間。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賀信精神指引下,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更加主動地把史學研究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宏大實踐中,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史學服務黨(dang) 和國家發展大局展現出新麵貌。
3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接續奮鬥,重點開展二裏頭、陶寺、新砦、石峁等代表性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有36個(ge) 遺址發掘項目先後入選“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中國考古新發現”。這些考古新發現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展示了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曆來是史學研究的題中之義(yi) ,也是史學家們(men) 追求的誌向。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聚焦重大現實問題,著眼現實關(guan) 懷,回望曆史深處,深入探究治國理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人類文明新形態等重大命題的曆史底蘊、實踐邏輯和當代價(jia) 值,從(cong) 中華文明5000多年曆史長河中汲取回應時代發展要求、把握未來發展大勢的智慧。
3年來,中國史學的國際交流和對話持續不斷,中國史學家在國際史學舞台上清晰而響亮地發出中國聲音,中國史學的國際傳(chuan) 播力、影響力大大增強。從(cong) “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勝利75周年學術研討會(hui) ”,從(cong) “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到“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國明清史國際學術論壇”,國際史學交流持續開展,在與(yu) 世界各國史學家互動中,中國史學所表達的中國思想、中國價(jia) 值、中國理念得到廣泛尊重和接受。
3年來,全國30多種專(zhuan) 業(ye) 性史學期刊和100多種史學集刊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jia) 值取向,學術引領作用日益彰顯。《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史學月刊》《史學集刊》等一批傳(chuan) 統史學名刊刊發了大量立足史學前沿、緊扣時代脈搏的優(you) 秀論文。2020年《中國曆史研究院集刊》創刊伊始,即以學術性、思想性和厚重感躍居史學期刊前沿。2020年創刊的《曆史評論》以思想性、時代性和爭(zheng) 鳴性,回應重大時代關(guan) 切,錨定重大曆史問題,旗幟鮮明地發出曆史正聲,立場堅定地批駁曆史虛無主義(yi) 。2021年12月《台灣曆史研究》正式創刊,成為(wei) 我國曆史學學科建設和史學期刊發展史上的又一件喜事。
“大眾(zhong) 史學”是近年來頻頻出現的關(guan) 鍵詞,人民群眾(zhong) 對曆史、考古知識的渴求,激發了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的熱情,他們(men) 以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大眾(zhong) 曆史自覺和文化自信為(wei) 己任,讓史學走出象牙塔、走進人民群眾(zhong) 。中國曆史研究院連續主辦的公益性曆史學講壇“蘭(lan) 台講堂”,2019年舉(ju) 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史學成就展”,2021年盛裝開幕的“民族複興(xing) 的百年旗幟——中國曆史研究院征集海外中共珍稀文獻展”,吸引了無數曆史愛好者的目光。由中國曆史研究院和部分曆史研究工作者參與(yu) 製作的央視大型曆史文化類節目《典籍裏的中國》《中國考古大會(hui) 》《考古公開課》等等,一次次刷新收視紀錄,社會(hui) 反響熱烈。
2019年4月,中國曆史研究院官方微博、微信、網站首次亮相。這一新媒體(ti) 方陣迅速發展壯大:微博賬號影響力不斷提升,微博粉絲(si) 數量顯著增加;多篇原創文章、視頻和圖片上“熱搜”,取得良好傳(chuan) 播效果。中國曆史研究院新媒體(ti) 在致力於(yu) 成為(wei) 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力軍(jun) 的路上穩步前進。
3年時光荏苒,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賀信精神始終指引著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努力前行。中國曆史研究院團結凝聚廣大曆史研究工作者,堅定不移地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曆史科學的重要論述為(wei) 根本遵循,以豪邁的步伐、奮鬥的氣魄、一往無前的精神,行進在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史學的康莊大道上。
新時代中國史學工作者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把加快構建中國特色曆史學學科體(ti) 係、學術體(ti) 係、話語體(ti) 係的重任扛在肩上,努力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培養(yang) 一批學貫中西的曆史學家,充分發揮知古鑒今、資政育人作用,為(wei) 推動中國曆史研究發展、加強中國史學研究國際交流合作作出貢獻,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曆史學的智慧和力量。古老而悠久的中國史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擁抱曆史學的春天,當代中國史學正以嶄新姿態在新的趕考之路上書(shu) 寫(xie) 新輝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