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得自己掏錢研發!”多係統萎縮症用藥困境
“每次聽說有病友走了,就有一種無力感,不知道什麽(me) 時候才會(hui) 有治療的藥。”多係統萎縮症患者家屬徐文(化名)所在的病友群裏,每隔一段時間就會(hui) 聽到“有人走了”的消息。
多係統萎縮為(wei) 我國第一批罕見病目錄收錄病種,迄今為(wei) 止,沒有特效藥麵世。《多係統萎縮診斷標準中國專(zhuan) 家共識》顯示,多係統萎縮是一種罕見的、快速進展的、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60%的患者5年後需要借助輪椅,患者的平均生存年限約為(wei) 8~10年。
徐文的丈夫是一名多係統萎縮(小腦型)患者,自2016年開始,生活自理能力便逐漸散失。與(yu) 疾病對抗的漫長過程中,被消磨的不僅(jin) 是這個(ge) 家庭的積蓄,還有對於(yu) 治愈的希望。
“一開始隻是說話口齒不清,後來逐漸走路也不太順暢,2016年4月,醫生告訴我說是多係統萎縮症,全世界範圍內(nei) 都沒有解藥,最多隻能活2年,我當時一聽整個(ge) 人都崩潰了。”徐文回憶起當時丈夫被確診時的場景,語氣仍顯激動。
徐文並不想放棄,接下來要麵對的,則是一段無比艱辛的尋醫問藥之旅。
“除了出現類似於(yu) 帕金森症的運動障礙,他的血壓控製、膀胱功能、腦神經都逐漸出現了問題,沒有針對性的解藥,我隻能帶著他一個(ge) 科室又一個(ge) 科室地跑,腦神經功能衰退就服用艾迪苯醌,消化功能退化就服用營養(yang) 補充劑,血壓高就服用血壓控製藥物……聽說中藥和針灸理療能夠治好,我們(men) 每個(ge) 月也去看中醫,但即使再努力,也隻是延緩了病情發展的速度而已,如今,他連大小便都已不能自理。”徐文告訴健康時報記者。
徐文記得,2017年的時候,多係統萎縮患者群中有超500人,如今隻剩下了100多人。“有時候我們(men) 恨不得自己掏錢去做科研,去研發救命藥。”
針對罕見病藥物研發難度大,藥企意願不高的問題,2019年2月,《關(guan) 於(yu) 罕見病藥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發布,明確對首批21個(ge) 品種的罕見病藥品按照簡易辦法依照3%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2020年9月,罕見病藥品清單再次進行了動態調整,將14個(ge) 最新批準注冊(ce) 的罕見病治療藥品納入到了第二批清單中,以享受相關(guan) 增值稅政策。
對於(yu) 目前尚無特效藥上市的罕見病患者而言,北京協和醫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吳沛新告訴記者,拓展同情用藥,是解決(jue) 這部分患者‘無藥可用’的新探索之一,而這一探索在現實中已經有了成功的模板。2021年6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無藥可用”的陣發性血紅蛋白尿症的罕見病患者在等待83天後,以拓展性同情使用臨(lin) 床試驗用藥方式,用上了尚在臨(lin) 床試驗期的藥品。
與(yu) 此同時,罕見病藥品審評審批正在提速。2021年,國家藥監局新批準利司撲蘭(lan) 口服溶液用散等10個(ge) 罕見病藥品,用於(yu) 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症等罕見病。目前,已有26個(ge) 罕見病藥物通過臨(lin) 床急需境外新藥專(zhuan) 門通道獲批上市,罕見病治療藥品在三批遴選發布的81個(ge) 臨(lin) 床急需境外藥物中超一半。
“我們(men) 最大的希望是‘有藥可用’,特效藥盡快研發盡快上市。在那之前,我的目標隻有一個(ge) ,嚐試一切可能來救我的丈夫。”徐文說。(譚琪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