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協同推進製造業智能化轉型

發布時間:2022-01-07 15:58: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作者:李曉華

  近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了《“十四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我國智能製造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正深入推進,數字技術不斷成熟、擴散和融合,推動產(chan) 業(ye) 發生深刻變革,製造業(ye) 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發展智能製造是建設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要求。發展智能製造,能夠通過提高產(chan) 品開發設計、生產(chan) 流程等製造環節的創新效率,提高製造環節生產(chan) 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增強產(chan) 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提升全球產(chan) 業(ye) 鏈地位;能夠通過對已有知識、經驗的模型化、算法化、代碼化、軟件化,提高製造業(ye) 生產(chan) 效率,增強對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的控製力。智能製造還能夠讓生產(chan) 線在最優(you) 狀態下工作,實現供需精準對接,減少生產(chan) 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和能源消耗。

  發展智能製造是新型工業(ye) 化的推進方向。推進新型工業(ye) 化,需要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產(chan) 業(ye) 的深度融合,通過聯通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供應鏈,讓數據這一新型生產(chan) 要素成為(wei) 價(jia) 值的重要來源。智能製造的發展不僅(jin) 是製造業(ye) 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的升級,還能夠圍繞智能製造,培育起數字化設備、數字化零部件、數字服務、智能製造解決(jue) 方案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進一步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推動工業(ye) 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不斷推進工業(ye) 現代化。

  智能製造是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智能製造需要基礎設施、數字科技、產(chan) 業(ye) 技術協同推進、循序漸進。

  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加快工業(ye) 互聯網、物聯網、5G、千兆光纖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工業(ye) 園區部署落地,推進“5G+智能製造”示範應用,推動適應智能製造發展要求的大數據中心、雲(yun) 計算中心、超算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優(you) 化智能製造標準架構,在智能設備、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能供應鏈等領域積極製定行業(ye) 標準,加快形成國家標準。

  加強數字科技創新。抓住數字科技領域顛覆性創新不斷湧現的機會(hui) ,加大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區塊鏈、元宇宙等工業(ye) 領域適用性的前沿數字科技研發投入,爭(zheng) 取在若幹領域率先突破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實現換道超車。圍繞工業(ye) 軟件、智能芯片、超精密加工等與(yu) 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大、對進口依賴度高的關(guan) 鍵數字硬件、軟件、工藝等領域重點攻關(guan) ,實現智能製造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打牢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智能製造的發展水平不僅(jin) 取決(jue) 於(yu) 數字技術,而且取決(jue) 於(yu) 產(chan) 業(ye) 本身的技術積累,隻有數字技術與(yu) 產(chan) 業(ye) 技術並進,才能更好地發揮智能製造的威力。持續實施工業(ye) 強基工程,縮小在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關(guan) 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chan) 業(ye) 技術基礎等方麵與(yu) 世界領先水平差距。支持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加強基礎研究和產(chan) 業(ye) 共性技術研究,鼓勵中小企業(ye) 深耕細分領域,向專(zhuan) 精特新方向發展。

  試點示範循序推進。開展智能製造根本上要為(wei) 企業(ye) 帶來經濟效益,增強產(chan) 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雖然智能製造是製造業(ye) 的發展方向,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據數字技術的進展分階段、有重點地穩步推進,防止急躁冒進。支持製造企業(ye) 根據生產(chan) 經營中的痛點進行數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級,鼓勵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建設智能場景、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進行智能製造新模式創新,將應用成熟的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向供應鏈和行業(ye) 開放,帶動中小製造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李曉華)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