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青春守藝人》讓傳統文化“燃”起來

發布時間:2022-01-11 17:57:00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張潔

  近日,由天津衛視傾(qing) 情打造、優(you) 酷全網獨播的首檔原創青春文化傳(chuan) 承類節目《青春守藝人》正在熱播。節目中,德雲(yun) 社演員欒雲(yun) 平、孟鶴堂、周九良、楊九郎、張九南等成員化身為(wei) “守藝團”,攜手驚喜飛行嘉賓,通過相聲表演、歌舞和互動訪談等形式,結合時下最受年輕人關(guan) 注的文化主題,用青春的創新表達,呈現守藝人們(men) 的匠心精神,彰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美。

  跨界融合表達傳(chuan) 統文化

  《青春守藝人》第一期節目以“功夫之王”為(wei) 主題,動作演員向佐、蔣璐霞作為(wei) 召集人,邀請“功夫女俠(xia) ”孫琳雅、“葉問第二代傳(chuan) 人”董崇華、女子組合S.I.N.G等共同感受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節目中,憑借一襲古裝和一身好功夫走紅網絡的大學老師孫琳雅;電影《紅海行動》“蛟龍突擊隊”中唯一的女兵飾演者蔣璐霞,她們(men) 都是國家武英級運動健將,這是中國武術運動員的最高等級。

  榮譽的背後有傷(shang) 痛,更多的是堅持。蔣璐霞拍攝《紅海行動》時去下部隊體(ti) 驗生活,不慎右腳三個(ge) 地方骨折,打著封閉完成五個(ge) 月的拍攝,這也是多年習(xi) 武所賦予的意誌內(nei) 核。她說:“這段經曆很深刻。習(xi) 武也好,拍動作電影也好,練的是身體(ti) ,磨煉的是意誌,同時內(nei) 心就會(hui) 變得很強大,可以頂很多的壓力,忍受很多外在的痛苦。”

  第二期節目中,鳳凰傳(chuan) 奇領銜國風音樂(le) 節,青年三弦演奏家商鍾元、“嗩呐小王子”閆永強、琵琶少年李星星一起玩轉民樂(le) ,跨界與(yu) 破圈的節目讓人耳目一新。一開場,鳳凰傳(chuan) 奇就用一首韻味十足的《東(dong) 方花開》點燃“國風音樂(le) 節”的全場,並將嗩呐、琵琶、三弦運用其中,可謂巧思十足的點睛之筆。玲花在采訪中表示,在音樂(le) 創作上希望可以有更大膽的嚐試,她說:“古風音樂(le) 裏一定要有一個(ge) 民族特色的樂(le) 器,比如凸顯節奏型的時候有一個(ge) 好聽的鼓曲的點兒(er) ,我覺得都可以去嚐試。”

  既然是國風音樂(le) 節,青春守藝團的成員們(men) 也不遑多讓,周九良、楊九郎、張九南與(yu) 商鍾元帶來三弦的跨界表演《三俠(xia) 江湖》;張九南與(yu) 李星星帶來琵琶的融合演繹《十麵埋伏》;孟鶴堂與(yu) 閆永強帶來嗩呐的時尚表達《三打白骨精》,對於(yu) 這次合作,孟鶴堂稱:“嗩呐洪亮的聲音,讓這首歌變得更有力量,更磅礴,更有衝(chong) 擊力。”

  《青春守藝人》通過表演、歌舞、互動訪談、遊戲等多種創新性環節設計,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愛上傳(chuan) 統文化。在主題的選擇上,導演組稱根源都來自於(yu) 傳(chuan) 統文化,“針對每期主題邀請的嘉賓也力求打破陳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人、熱衷傳(chuan) 播傳(chuan) 統文化的普通人都在邀請之列。”

  南開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講師石小溪認為(wei) ,《青春守藝人》節目主打文化傳(chuan) 承,首期節以“功夫之王”為(wei) 主題,用習(xi) 武者的德行修養(yang) 與(yu) 自我要求,傳(chuan) 遞出堅忍不拔的武術精神與(yu) 自強不息的正能量,充分彰顯出節目的“文化鑄匠心”理念。在編排與(yu) 演繹上,節目巧妙結合多種元素,實現了多門類節目的跨界融合:有相聲與(yu) 少林功夫混搭的《少林少年》;武術與(yu) 女子歌舞結合的《紅蓮》;功夫與(yu) 歌曲結合的《男兒(er) 當自強》;還有以功夫為(wei) 主題的遊戲“梅花樁推手”與(yu) “詠春拳打氣球”……

  這一係列的“破圈”與(yu) 跨界嚐試,兼具觀賞性與(yu) 趣味性,讓年輕觀眾(zhong) 在獲得娛樂(le) 滿足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傳(chuan) 統文化之美。另外,在嘉賓的選擇上,第一期節目中邀請了明星藝人、“武英級”的大學體(ti) 育老師、詠春拳的傳(chuan) 人以及習(xi) 武的小朋友,並用功夫將他們(men) 聯係起來。不論是他們(men) 個(ge) 人的成長故事還是觀點的表達,都整體(ti) 服務於(yu) “文化傳(chuan) 承”這一主題,使節目理念的表達更加連貫與(yu) 清晰。

  另外,優(you) 酷則通過社區互動、中視頻、衍生品開發、“子彈時間”技術做“價(jia) 值放大器”,讓傳(chuan) 統文化更好鏈接年輕受眾(zhong) 。在《青春守藝人》的衍生品開發上,阿裏魚“造點新貨”深挖年輕人群新消費需求,將傳(chuan) 統曲藝元素和時尚結合,重點設計了折扇、飾品、手機殼等多個(ge) 潮流趨勢品類,拓展新型消費模式。

  德雲(yun) 社眾(zhong) 人擔當“守藝人”

  與(yu) 傳(chuan) 統的主持人串場不同,《青春守藝人》選擇將相聲作為(wei) 節目主體(ti) 。作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從(cong) 業(ye) 者,德雲(yun) 社演員張鶴倫(lun) 認為(wei) ,“守藝人”就是守住傳(chuan) 統藝術,別讓這門藝術失傳(chuan) 。談及《青春守藝人》中讓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張鶴倫(lun) 表示,自己參加節目前覺得配音沒有那麽(me) 複雜,但後來才發現,哪怕很輕微的氣息都是演員經過用心體(ti) 會(hui) 和感受之後,才能配得那麽(me) 精準,讓人感同身受。

  張鶴倫(lun) 說,“我原來在黑龍江農(nong) 村老家是烤串的,很少接觸相聲,後來發現原來相聲可以這麽(me) 接地氣、這麽(me) 可樂(le) ,一下吸引了我。”張鶴倫(lun) 表示,一開始自己覺得相聲很簡單,張嘴就可以,“我看嶽雲(yun) 鵬在台上說相聲,那時候覺得如果我上台說這段,一定說得比他好。但有一天真的站上舞台,才發現原來這門藝術不是看起來那麽(me) 簡單,如果不刻苦努力用心鑽研,根本達不到想要的成績。”

  采訪中,欒雲(yun) 平分享起自己學相聲的經曆。他說:“我小時候就在廣播裏聽相聲,慢慢喜歡相聲,後來喜歡京劇。我小時候聽京劇,別的小朋友都在聽流行歌,就導致人家覺得我很異類,覺得這麽(me) 點兒(er) 的孩子怎麽(me) 喜歡京劇,怎麽(me) 喜歡老的相聲,可是我就是很喜歡,也堅持下來了。相聲這個(ge) 東(dong) 西看似簡單,學起來非常難,可以說是越學越難。相聲看似有嘴就可以說可以表演,但是表演好了是非常不容易的。”

  相聲越來越受到歡迎,人才的競爭(zheng) 也越來越激烈。談及此,張九齡表示,“相聲人才越來越多,打鐵必須自身硬,需要多學習(xi) 一些,有新的人才進來取長補短,大家是良性的競爭(zheng) ,對每個(ge) 演員都是提高和學習(xi) 的過程。”欒雲(yun) 平補充說道:“像賽跑一樣,一個(ge) 人跑沒有什麽(me) 勁,大家都爭(zheng) 著跑,這門藝術才會(hui) 發展得更好。”

  節目中嘉賓的精彩表現也給他們(men)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九南表示,節目組請來的是各行各業(ye) 頂尖的嘉賓,他們(men) 堅持學習(xi) 一門手藝都在十年以上,但仍然有一些手藝被大家遺忘。欒雲(yun) 平說,“比如說鼓曲,這些鼓曲可以說是瀕臨(lin) 失傳(chuan) 了,觀眾(zhong) 群越來越少。我們(men) 通過節目,希望能讓大家對傳(chuan) 統文化感興(xing) 趣,讓老師以及觀眾(zhong) 朋友們(men) 或者學生都不要放棄這些藝術,讓它能傳(chuan) 下去。”

  總製片人牛曉倩表示,德雲(yun) 社本就是非常年輕有活力的社團,在年輕人中有一定影響力,相聲也是傳(chuan) 統文化門類,所以二者的結合非常合適。牛曉倩介紹道:“我們(men) 是以相聲演員為(wei) 主持班底,節目中可以把快板和琵琶、評書(shu) 和功夫相融合,用技術來呈現視覺效果,讓大家覺得節目是有觀賞性的。通過節目的作品的輸出,給大家帶來新的嚐試和體(ti) 驗。”

  石小溪表示,《青春守藝人》由經過多年技藝訓練的德雲(yun) 社相聲演員作為(wei) 主持人來傳(chuan) 遞“守藝”精神,具有一定的說服力,這些多才多藝的相聲演員在與(yu) 嘉賓的互動與(yu) 配合中,還能夠展現不同文化主題與(yu) 藝術形式更多層次的觀賞性。另外,就當前語言類喜劇綜藝的崛起態勢來看,帶有喜劇效果的語言類節目備受年輕觀眾(zhong) 的喜愛,在幽默化語言的運用上,主持人團隊極具優(you) 勢,他們(men) 以評書(shu) 相聲形式作為(wei) 節目串詞的編排設計,不僅(jin) 給人眼前一亮的新穎感,同時也契合了當前綜藝受眾(zhong) 的審美口味。

  傳(chuan) 統文化要“可見”“可感”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和技藝,有著深厚的底蘊和無能抗拒的魅力,這其中包含著守藝人的匠心和用心。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傳(chuan) 統藝術都是用時間和汗水堆起來的,而在這份蘊藏著時光與(yu) 生命的藝術中,也必然湧動著更多的味道與(yu) 情感。

  對於(yu) 普通觀眾(zhong) 來說,節目的內(nei) 容也具有價(jia) 值召喚性與(yu) 情緒感染力。通過習(xi) 武減肥成功、更加健康的向佐,忍著骨折傷(shang) 痛堅持拍戲的蔣璐霞,堅韌自強的運動健將孫琳雅與(yu) “葉問第二代傳(chuan) 人”董崇華,都用自己親(qin) 身經曆的故事來詮釋功夫精神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美。而當五歲的小朋友談及練武之苦的那句“咬緊牙,眼淚就不會(hui) 掉下來了”說出之時,許多觀眾(zhong) 都被打動了。

  提到傳(chuan) 承,隻有二十歲的閆永強已經吹了11年的嗩呐,他說:“作為(wei) 嗩呐樂(le) 器的學習(xi) 者,希望能創作出更多新的東(dong) 西,更多好聽的音樂(le) ,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這個(ge) 樂(le) 器。”身為(wei) “90後”的李星星不僅(jin) 能用琵琶彈奏流行音樂(le) ,“燃炸”的搖滾琵琶更是他的個(ge) 性標簽。他說:“國樂(le) 是我們(men) 的根,我們(men) 的魂,希望通過我們(men) 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喜歡上我們(men) 的國樂(le) ,學習(xi) 我們(men) 的國樂(le) 。通過我們(men) 年輕人在保留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加一些創新更能破圈,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國樂(le) 。”

  “挖掘我們(men) 民族文化中的閃光點”,欒雲(yun) 平表示這也是做《青春守藝人》的初衷。孟鶴堂結合自己相聲創作的經曆,對於(yu) 如何創新分享了自己的解讀,“在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去創新,但是又不能盲目地創新,讓大家覺得你說的不是相聲,那就不好了,非常不好拿捏。我也在這個(ge) 過程中走了很多彎路,節目演出來之後不受大家的喜歡,大家可能會(hui) 覺得你離相聲遠了一點。但是有時候你沒有這一步錯棋,哪知道這是錯呢。它可能太出圈了,但是我們(men) 拉回來之後,還是在我們(men) 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再去創新才更好。”

  區別於(yu) 以往的文化類節目,《青春守藝人》兼具“輕鬆一刻”的娛樂(le) 感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厚重感,既有對傳(chuan) 統文化外在表現形式的關(guan) 注,更有對其內(nei) 在深度與(yu) 精神內(nei) 核的挖掘。牛曉倩表示,與(yu) 許多文化綜藝節目比起來,“《青春守藝人》的門檻更普適一些,讓觀眾(zhong) 有很多的參與(yu) 感和共鳴,通過現代時尚感的手法,讓傳(chuan) 統文化更加靈動飽滿。”

  石小溪認為(wei) ,當前之所以會(hui) 形成“國風潮”的文化熱,一個(ge) 重要原因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自身所具有的美學與(yu) 文化韻味以一種“可見”“可感”的方式被受眾(zhong) 接收到了。眼下以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主題的綜藝節目,可以在舞美設計與(yu) 表演內(nei) 容上追求一種虛實相生的韻致美;而一個(ge) 能夠“破圈”的綜藝節目,背後一定擁有一個(ge) 好的、可講述的故事,用一種適切的節奏感演繹給觀眾(zhong) 。另外,有機融入青年文化與(yu) 現代元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傳(chuan) 統文化綜藝節目“破圈”。未來這一類綜藝節目值得期待,相信觀眾(zhong) 能夠在更加多元的文化主題中,獲得更多的娛樂(le) 體(ti) 驗和文化感動。(張潔)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