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詩歌鑒賞,需要考試嗎

發布時間:2022-01-11 17: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金祥(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兼職教授)

  基脈綿長、賡續流布的傳(chuan) 統詩教,是中華優(you) 秀文化的有機構成,是我國古代涵育青少年審美素養(yang) 的有效手段,也是被曆史實踐充分印證的篤化青少年情感認知的重要方法。

  讀詩開啟青少年對社會(hui) 的審美感受和人文感應

  先秦以降,吟詩作賦便在我國成為(wei) 較為(wei) 普遍的教化活動,以《詩經》《楚辭》為(wei) 肇端的詩詞寫(xie) 作誦讀,曆經兩(liang) 千多年的演進與(yu) 遷變,無論內(nei) 容還是形式都完備成熟,遞嬗為(wei) 曆朝曆代熏陶青少年價(jia) 值觀和審美觀的主流教育形態。特別是風飛浪卷、雲(yun) 詭波譎的曆史大潮,淬煉和鑄塑了眾(zhong) 多誌士仁人和聖哲文宗,他們(men) 的智慧鋒旌和生命炬火為(we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增輝添彩。無論是行吟澤畔的屈原,還是流離江湖的杜甫,他們(men) 憑借激昂詩篇為(wei) 後世文人樹立了楷模和典範;無論是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壯詩句彰顯舍生取義(yi) 的堅毅人格,還是林則徐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不朽辭章展現義(yi) 無反顧的報國情懷,都勉勵和驅策著後代學子為(wei) 了價(jia) 值理想而勤勉和堅執,從(cong) 某種意義(yi) 說,在中國古代,除了蘊藉人生誌向的詩詞文賦,幾乎沒有其他文化形態能夠更深刻更完整地表現文人士子的滿腔熱血,也沒有其他文化樣式能夠在後人心靈銘刻難以抹去的人文情懷,就此而言,經典詩詞不僅(jin) 能給予幼童稚子深徹的思想啟迪,更能開啟青少年對世界對社會(hui) 對人生的審美感受和人文感應。

  如果說西方世界是一個(ge) 富於(yu) 理性思辨的社會(hui) ,那麽(me) 華夏民族則是一個(ge) 感性詩化見長的群體(ti) ,作為(wei) 一種心靈藝術和情感藝術,詩詞是中國民族優(you) 秀文化的質點和亮點。與(yu) 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古典詩詞更加凝練純美、更加精微雋永,更有助於(yu) 青少年體(ti) 認中華文化的浩大精深,曆史經驗表明,無論是在興(xing) 隆時期還是在危急時刻,國人總是用詩詞表達他們(men) 的心緒情感,總是以歌賦表現他們(men) 的意願期許。

  提倡詩教就是提倡美育和情育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作為(wei) 語言結晶和心靈折射的詩詞,能夠激活和喚醒一個(ge) 人內(nei) 心最柔軟的部分,所以,提倡詩教就是提倡美育和情育,就是提倡一種曠達而高遠的人生態度。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的不斷開發與(yu) 合理利用,詩歌教育在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機構逐漸複蘇勃興(xing) ,不僅(jin) 大學開設了關(guan) 於(yu) 詩歌欣賞的專(zhuan) 門課程,中小學課本裏也設置了契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古典詩詞,從(cong) 2019年秋季學期起,全國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在北京、上海、天津、山東(dong) 、海南、遼寧6個(ge) 省市率先使用,其中必修上冊(ce) 第一單元專(zhuan) 門就詩歌寫(xie) 作提出明確要求。此外,整套教材共輯選了包括民歌、絕句、律詩、辭賦、詞曲和古文在內(nei) 的近70篇不同時代不同體(ti) 裁的古代詩文,約占全部課文數的50%左右,詩詞在語文教材中的比例大幅攀升。另外,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中國古典詩詞所占的比例也比過去明顯增多,這些詩詞主題向上、意蘊深邃,充分展現了傳(chuan) 統文化的品貌和風範,有助於(yu) 青少年增強審美素質和提升綜合素養(yang) 。

  詩歌鑒賞應作為(wei) 通識考試的一項內(nei) 容

  但還是應當清醒地看到,很多中小學生接受詩教僅(jin) 僅(jin) 是機械地背誦詩詞和詞句注釋,整個(ge) 學習(xi) 過程無非就是詩詞知識的簡單灌輸,學生很難從(cong) 詩教中感受美妙境界,教師授課也大多停留在詩詞的文本釋義(yi) 和技法解讀等方麵,不僅(jin) 缺乏對格律、比興(xing) 等手法的生動詮釋和深切闡述,更沒有將詩詞與(yu) 作者身世際遇、人生經曆以及曆史語境加以貫通和融匯,這是應試教育與(yu) 審美教育難以調和的矛盾在詩教方麵的具體(ti) 體(ti) 現。

  感人心者莫過於(yu) 情,近人情者莫過於(yu) 詩,詩教是一種培養(yang) 青少年審美能力、情感認同和價(jia) 值認知的教育,它所需要的是長期而係統的培養(yang) 與(yu) 熏陶,這就需要各級教育部門結合新時代教育發展趨向,針對青少年自由全麵發展的現代需求,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與(yu) 設計,盡早將古典詩詞納入通識教育課程範疇,引導青少年主動選擇包括詩教在內(nei) 的通識課程,並將詩教作為(wei) 通識考試的內(nei) 容,平時在課堂上加大對學生的實戰訓練,在語文考試時要求學生在特定情境中進行誦讀,或者要求學生在規定範圍裏和給定主題下作詩填賦,以此不斷促動學生將古詩詞蘊含的思想情感內(nei) 化,臻於(yu) 通識教育所倡導的移人之情、動人之心、塑人之性的本義(yi) 和目的,惟其如此,才能將古典詩詞的美學意象、語言魅力和節奏韻律表現出來,以詩教啟悟青少年增強文化自覺與(yu) 文化自信。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1日 14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