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搭出“中國風”
廣州80後用70萬(wan) 個(ge) 樂(le) 高,拚出10平方米微縮版故宮
巧手搭出“中國風”
本報記者 賀林平 薑曉丹
紅牆黃瓦白階綠樹,70多座宮殿、9000餘(yu) 間房屋,還有護城河、城門、角樓……用樂(le) 高積木搭建的微縮版故宮,出現在廣東(dong) 番禺的一間工作室門口,引來過往人們(men) 駐足拍照。
“作品占地10平方米,運用了大約70萬(wan) 個(ge) 樂(le) 高零件,曆時9個(ge) 月搭建完成。”創作者黎十一郎說。
黎十一郎本名黎誌寧,是位80後,2008年開始接觸樂(le) 高。每天創作兩(liang) 三個(ge) 小時,拚拚拆拆,樂(le) 在其中。2014年,黎誌寧的首個(ge) 原創樂(le) 高作品問世,逐漸有了名氣。
2020年是故宮建成600年,從(cong) 未去過北京的黎誌寧,決(jue) 定以故宮為(wei) 原型進行創作。
創作之前,他仔細查閱資料,在圖紙上標注出建築的位置,結合自己的理解,邊搭建邊修改。作品中,黎誌寧引入比例概念,從(cong) 午門開始是按照1∶1的比例搭建,此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逐漸進行微縮,大中小比例互相交疊。“由於(yu) 場地和設計的局限,隻有通過微縮才能把四大門、三大殿、後三宮、禦花園和慈寧花園等建築元素呈現出來。”不同比例在整體(ti) 效果上顯得協調,也是作品的亮點所在。
“難點在於(yu) 要在大量庫存裏找到想要的零件,還要在分拆拚接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讓過渡場景的轉接位更自然。”黎誌寧說。
黎誌寧回憶,在作品底板最後拚接組裝時,他發現有一塊底板上的建築大小與(yu) 其他部分不一致,為(wei) 了在約定日期前完成作品,他花了一周時間調整。
功夫不負有心人,作品火了,黎誌寧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沒想到這麽(me) 火,許多朋友都希望我多出一些中國風的作品。”黎誌寧說,自己的初衷是創作一件反映中國製造、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的作品。
隨著關(guan) 注自己的人越來越多,黎誌寧想用更多作品展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夢想是建立自己的樂(le) 高模型展覽館,用作品打動觀眾(zhong) ,中國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事實上,這並不是黎誌寧第一次嚐試中國風。自帶燈光效果、還原廣州地標的作品《廣州塔》;代表嶺南飲食文化的《舌尖上的番禺》,用樂(le) 高拚出一桌美味佳肴;表達端午時節南粵龍舟競技傳(chuan) 統的龍船模型……
“零件本身沒有文化,但作品有文化。我想用樂(le) 高這種元素,組裝出中國作品,推向全球視野。”黎誌寧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