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撈出2450公斤 消失的大黃魚又回來了
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冬日的海邊,寒風凜冽。
然而,1月15日傍晚的浙江寧波象山石浦東(dong) 門漁村三大隊碼頭,卻是歡騰的海洋:人頭攢動,燈火將隨波湧動的海水、岸上的建築照得清清亮亮。當浙象漁31088船從(cong) 海岸線緩緩駛來時,鞭炮轟天般炸響,等待的群眾(zhong) 一下子圍了上去。
喜訊,早就通過手機從(cong) 海上傳(chuan) 到了岸上:這條船,創下了一個(ge) 奇跡!
船員楊天勝帶著笑容走下了船,激動地講述著。1月14日晚上8點多,他們(men) 在東(dong) 海165海區作業(ye) 。一次尋常的起網讓船員們(men) 驚呆了,隻見網裏金燦燦一片,“咕咕咕”叫成一團。“入眼的基本都是大黃魚。”大家興(xing) 奮地將魚獲拉上甲板。
“一網啊,一網就這麽(me) 多。”楊天勝的手劃了一個(ge) 很大的弧度,“這一網160箱,除了小部分鯧魚、烏(wu) 賊外,裏麵有2450公斤的野生大黃魚,大部分都是1公斤重的,最大的有2公斤多。”
那一邊,船老大林海平被幾個(ge) 等候的買(mai) 家團團圍住。“給我點”“給我點”。按照現下的行情,算算賬,總共賣了957萬(wan) 。林海平說,捕魚28年,第一次捕到那麽(me) 多那麽(me) 大的野生黃魚,“給父母和丈母娘留了兩(liang) 條”。
這不僅(jin) 是林海平28年來的第一次,也是整個(ge) 東(dong) 海的曆史新高。在象山縣水利和漁業(ye) 局總工方躍的記憶裏,一網撈出1000公斤以上的魚,還是上個(ge) 世紀的事情。
“東(dong) 海有傳(chuan) 統的四大魚,當年的辰光,我們(men) 都是船滿滿地回來的。可是撈著撈著,黃魚、小黃魚、墨魚早早地就不見了,唯一剩下的帶魚也是少得可憐哦。”72歲的老漁民林永法看著眼前滿艙的魚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你厚待大海,大海也就厚待你。痛定思痛,上個(ge) 世紀70年代,象山漁民率先提出了休漁概念。”方躍說,1979年,浙江省在禁漁區線外實施群眾(zhong) 漁業(ye) 三個(ge) 月伏季休漁製度。1995年,這項舉(ju) 措上升為(wei) 全國性漁業(ye) 資源保護製度。20多年來,這項製度一直毫不鬆懈地嚴(yan) 格執行著。與(yu) 此同時,象山船老大還聯合發起了我國第一個(ge) 以保護海洋為(wei) 宗旨的“中國漁民藍色保護誌願者行動”小組,如今,誌願者已超萬(wan) 人。
“當然,海洋生態修複,與(yu) 政府投入也有很大關(guan) 係。僅(jin) 最近5年,有關(guan) 部門就在象山港、南韭山、漁山列島等海域增殖放流大黃魚、黑鯛、曼氏無針烏(wu) 賊等10多個(ge) 漁業(ye) 品種15.5億(yi) 單位,並在韭山列島建成規模60萬(wan) 平方米的海洋碳匯試驗區。監測數據顯示,近幾年寧波沿海的幼魚發生量一年高於(yu) 一年。”方躍如數家珍般向記者介紹。
“從(cong) 小到大就沒有看到過這麽(me) 壯觀的野生大黃魚。”村民潘國聰擠進人群拍了好多照片。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17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