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明網專論】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水平

發布時間:2022-01-25 16:50:00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作者:趙霞、韓一軍(jun)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家農(nong) 業(ye) 市場研究中心)

  2021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十四五”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規劃》,該規劃是落實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hui) 精神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的具體(ti) 安排。本次規劃聚焦七個(ge) 方麵的重點任務,其中明確提出要“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要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促進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後簡稱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是解決(jue) 問題的關(guan) 鍵。

  促進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 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指的是以第一產(chan) 業(ye) ——農(nong) 業(ye) 為(wei) 依托,以新型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及相關(guan) 組織為(wei) 主體(ti) ,通過高新技術對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的滲透、一二三產(chan) 業(ye) 間的聯動與(yu) 延伸、體(ti) 製機製的創新等多種方式,將資金、技術、人力及其他資源進行跨產(chan) 業(ye) 集約化配置,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加工、銷售、休閑農(nong) 業(ye) 及其他服務業(ye) 有機整合,形成較為(wei) 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條,帶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和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旨在通過實現農(nong) 村三次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讓農(nong) 戶共享增值收益。

  促進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是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有機結合的必然產(chan) 物。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是黨(dang) 和政府在新的曆史階段針對我國“三農(nong) ”問題所提出的新的發展方向,是在新一輪農(nong) 業(ye) 技術革新蓄勢待發、農(nong) 業(ye) 組織形式不斷創新、消費需求持續升級等一係列背景下我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chan) 物。近年來,我國政府出台了一係列的政策、財政補貼、稅收優(you) 惠、法律條例等,為(wei) 我國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營造出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大力促進了農(nong) 村三產(chan) 深度融合發展。

  新興(xing) 技術革命是促進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前提和基礎。現代信息、生物等高新技術向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領域的有機滲透,逐步應用於(yu) 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加工、流通及銷售的全過程,促使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與(yu)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之間邊界逐漸模糊,形成了信息農(nong) 業(ye) 和生物農(nong) 業(ye) 等新型業(ye) 態,有效促進了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目前以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革命、以轉基因為(wei) 代表的生物技術革命以及以高鐵為(wei) 代表的交通運輸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改造著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加工、流通、銷售、及其管理方式,新興(xing) 技術革命積極推動著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的產(chan) 生和發展,為(wei) 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型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是促進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主力軍(jun) 。與(yu) 以往以工商資本為(wei) 主體(ti) ,由二、三產(chan) 業(ye) 向農(nong) 業(ye) 滲透,通過整合農(nong) 業(ye) 資源來實現產(chan) 業(ye) 鏈條縱向擴張做法不同,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是以農(nong) 民及其相關(guan) 生產(chan) 經營組織為(wei) 主體(ti) 的,具體(ti) 包括專(zhuan) 業(ye) 大戶、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及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新型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其中,專(zhuan) 業(ye) 大戶、家庭農(nong) 場通常是以生產(chan) 或養(yang) 殖農(nong) 畜產(chan) 品為(wei) 主業(ye) ,在一產(chan) 內(nei) 部將種、養(yang) 產(chan) 業(ye) 融合在一起,或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與(yu)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銷售等環節融合發展,或通過發展“農(nong) 家樂(le) ”、休閑農(nong) 業(ye) 等多種形式實現產(chan) 業(ye) 融合。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在促進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過程中,一方麵可以成為(wei) 農(nong) 民開展日常經營活動的指導者,幫助和指導農(nong) 戶製定、開展合理的生產(chan) 經營計劃,另一方麵可以在農(nong) 民與(yu) 市場的對接過程中起到“橋梁”和“支撐平台”的作用,把千家萬(wan) 戶的分散農(nong) 戶與(yu) 市場聯係起來,覆蓋到整個(ge) 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流通、分配和銷售的全過程。我國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逐步改造升級,逐漸成為(wei) 促進我國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發展的重要主體(ti) 之一。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通常分布在糧食種植業(ye) 、林業(ye) 、畜牧業(ye) 、漁業(ye) 和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他們(men) 一般具有較為(wei) 成熟的產(chan) 業(ye) 融合經驗和發展模式,在技術、生產(chan) 、管理及市場等多方麵均具有比較優(you) 勢,是促進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快速提升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最為(wei) 強大的主體(ti) 。

  以更具體(ti) 有效的措施推進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

  雖然目前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在實踐中的發展如火如荼,但受製於(yu) 農(nong) 業(ye) 資源稟賦條件、從(cong) 業(ye) 主體(ti) 特征、農(nong) 業(ye) 技術水平、管理體(ti) 製、基礎設施建設等因素,目前我國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發展仍然麵臨(lin) 總體(ti) 層次較低,產(chan) 業(ye) 鏈條延伸不足、附加值低、利益聯結機製鬆散、農(nong) 業(ye) 多功能性挖掘不夠,經營主體(ti) 數量多但規模小、層次低,資源整合能力、創新能力、帶動能力均較為(wei) 薄弱等問題。同時,人才、資金、土地等關(guan) 鍵要素瓶頸製約,管理體(ti) 製僵化、支持體(ti) 係不健全不完善,相關(guan) 軟硬基礎設施建設不適用、不充分、不平衡等問題,影響了三產(chan) 融合的深入和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提升。結合現實問題,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特色產(chan) 業(ye) ,本文從(cong) 產(chan) 業(ye) 、主體(ti) 、政府、機製四個(ge) 方麵提出如下建議:

  在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繼續深入挖掘農(nong) 業(ye) 的多功能性。增強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功能,通過培育和建設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深入發掘其品牌價(jia) 值,實現品牌產(chan) 品溢價(jia) 銷售。發展農(nong) 業(ye) 的生態功能,提升農(nong) 業(ye) 的環保價(jia) 值,建設現代生態農(nong) 業(ye) ,提高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層次。重視農(nong) 業(ye) 的文化功能,增強農(nong) 業(ye) 的觀光價(jia) 值,結合不同農(nong) 村地區的資源稟賦和地域特點,發展民俗風情、古宅觀光、休閑農(nong) 園等旅遊模式,提高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資源附加值。

  在主體(ti) 培育方麵,繼續鼓勵各類主體(ti) 加強合作、壯大實力、優(you) 勢互補。加強龍頭企業(ye) 自身建設,以龍頭企業(ye) 為(wei) 主導延伸產(chan) 業(ye) 鏈,促進上下遊龍頭企業(ye) 強強聯手、合作共贏,整體(ti) 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水平。鼓勵部分進城務工農(nong) 民工返鄉(xiang) 創業(ye) ,發揮專(zhuan) 業(ye) 大戶、家庭農(nong) 場帶動能力,將城鄉(xiang) 、發達地區與(yu) 不發達地區的資源流動鏈接起來。積極支持農(nong) 民合作社發展壯大,引導合作社聯合發展機製,鼓勵同質或相關(guan) 的合作社積極溝通整合,在保證一定競爭(zheng) 的前提下實現規模效益,擴大合作社的經濟技術實力。

  在政府支持方麵,優(you) 化營商環境,緩解人、地、錢要素瓶頸製約。完善涉農(nong) 稅收政策,建立健全支持新型經營主體(ti) 發展的稅收政策體(ti) 係,根據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需要適時調整政策優(you) 惠力度,保持政策彈性。加強農(nong) 村金融體(ti) 係創新力度,重點關(guan) 注金融服務落後地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nong) 村金融機構的信貸產(chan) 品創新,解決(jue) 農(nong) 村“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充分利用好堅持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的農(nong) 村用地“三權分置”政策,在搞活農(nong) 地經營權上下功夫。加強農(nong) 村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農(nong) 業(ye) 公共服務範疇、補齊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設施短板、完善農(nong) 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和體(ti) 係建設。

  在體(ti) 製機製改革創新方麵,優(you) 化三產(chan) 融合製度環境。建立適應農(nong) 村三產(chan) 融合發展的管理體(ti) 製,提高多部門間的有效協作。拓寬農(nong) 業(ye) 管理的範圍,進一步深入到土地規劃利用、農(nong) 業(ye) 教育、科研、推廣、農(nong) 村發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資料供應、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標準、食品安全、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等更加寬泛的涉農(nong) 領域。賦予農(nong) 業(ye) 管理部門有效的管理權力和手段,通過建立起相應的法律依據,使農(nong) 業(ye) 管理部門發揮作為(wei) 權責統一的管理部門的作用,提高管理績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