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生態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
作者:許先春(中央黨(dang) 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生態經濟,強調要建立健全以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為(wei) 主體(ti) 的生態經濟體(ti) 係。與(yu) 此同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近年來蓬勃興(xing) 起的數字經濟也極為(wei) 重視。黨(dang) 的十九大以來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中,主題直接與(yu) 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相關(guan) 的就有六次。特別是2021年10月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明確提出,要不斷做強做優(you) 做大我國數字經濟。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在總結新時代經濟建設成就和經驗時,把發展數字經濟與(yu) 實施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發展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壯大實體(ti) 經濟等一起作為(wei) 黨(dang) 領導經濟工作的重大部署加以闡述,體(ti) 現出數字經濟的重要戰略地位。
筆者從(cong) 生態文明建設角度,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論述,有以下體(ti) 會(hui) 。
著力推動科技同生態深入協同發展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到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推動全球生態治理等,都離不開科技支撐,都需要增強創新這個(ge)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刻揭示了科技與(yu) 生態的內(nei) 在機理和辯證關(guan) 係,明確提出依靠科技創新破解綠色發展難題,科技同生態深入協同發展。未來綠色化、智能化、柔性化、網絡化的先進製造業(ye) ,不僅(jin) 會(hui) 從(cong) 源頭上有效緩解資源環境壓力,改變製造業(ye) “資源消耗大戶”“汙染大戶”的麵貌,而且會(hui) 引發製造業(ye) 及其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的重大變革。科學家們(men) 開始調控量子世界,這將極大推動信息、能源、材料科學發展,帶來新的產(chan) 業(ye) 革命。通過科技創新和體(ti) 製機製創新,實施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構建低碳能源體(ti) 係、發展綠色建築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一係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代表了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我國在這方麵的潛力相當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蓬勃興(xing) 起的數字經濟,為(wei) 我們(men) 推動科技同生態深入協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和重要增長點。
著力推動數字技術在生態領域推廣應用
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wei) 關(guan) 鍵生產(chan) 要素、以新一代信息網絡為(wei) 重要載體(ti) 、以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wei) 重要推動力、以數字技術應用為(wei) 主要特征的經濟形態,是信息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數據和知識的溢出效應、數字技術釋放的普惠效應日益凸顯、交互作用的綜合結果。
數字經濟是怎麽(me) 產(chan) 生的,其根源是什麽(me)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推進,以大數據、互聯網、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wei) 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廣泛應用,數字經濟以不可阻擋之勢破繭而出,迅速從(cong) 微觀經濟現象轉變為(wei) 宏觀經濟現象,日益成為(wei) 引領全球經濟社會(hui) 發展、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重構全球競爭(zheng) 格局的關(guan) 鍵力量,成為(wei)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驅動引領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有力支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要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在生態領域的應用。早在2017年12月8日,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就明確提出要構建以數據為(wei) 關(guan) 鍵要素的數字經濟,並且特別強調要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的大數據運用,為(wei) 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助力。2018年10月31日,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要加強生態領域人工智能運用,提高生態監測水平,增強環保監督能力,為(wei)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和智能保障。2019年10月24日,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要探索區塊鏈底層技術服務在信息基礎設施、智慧交通、能源電力等領域的推廣應用,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準化水平。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反複強調“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促進產(chan) 業(ye) 數字化、數字產(chan) 業(ye) 化”,“促進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對於(yu) 我們(men) 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特別是推動生態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啟示意義(yi) 。
著力推動數字經濟生態化
著力推動數字經濟生態化要求“鼎新”,即培育發展新動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chan) 業(ye) 為(wei) 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我們(men) 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wei) 杠杆培育新動能。數字經濟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的新經濟形態,發展數字經濟有利於(yu) 提高要素效率、資源效率、環境效率、治理效率,最終促成新舊動能加快轉換,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數字經濟生態化的本質,是將數字動能與(yu) 生態需求有機結合起來,運用數字生產(chan) 力培育和壯大生態產(chan) 業(ye) ,以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拓展生態發展新空間,從(cong) 而為(wei) 經濟社會(hui) 注入強勁新動能。
要牢牢把握數字經濟生態化的要求。一是以生態化為(wei) 趨向和原則,強化數字經濟的生態標準,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ti) 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數字經濟之中,使生態環境成為(wei) 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導向和約束指標。比如,深入開展“數字治汙”“數字監管”提升環境質量等。
二是在謀劃和部署數字經濟時,增加生態因素的考量,提升生態因素在數字經濟中的權重,讓數字經濟提供更多的生態產(chan) 品和供給保障,促進數字經濟在綠色低碳軌道上運行。比如,在推進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時,要注重運用大數據、雲(yun) 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cong) 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
三是聚焦生態領域減汙、降排、生態保護和修複等重大需求,發揮數據等作為(wei) 新生產(chan) 要素的作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同生態產(chan) 業(ye) 有機結合,以關(guan) 鍵技術突破支撐能源、交通、建築等重點行業(ye) 綠色低碳發展,進而帶動整個(ge) 社會(hui) 實現可持續發展。
著力推動生態經濟數字化
著力推動生態經濟數字化要求“革故”,即改造提升既有動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jin) 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的支點,可以成為(wei)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重要引擎。新一代信息技術是重要的通用和賦能技術,蘊含著無盡的潛能,能夠幫助生態產(chan) 業(ye) 實現跨界融合、重構組織模式、提高生產(chan) 效益、拓展創新路徑。生態經濟數字化的本質,是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對生態產(chan) 業(ye) 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賦能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以新的應用場景,提高數字技術在生態產(chan) 業(ye) 、生態經濟體(ti) 係中的貢獻率,從(cong) 而釋放對生態經濟的放大、疊加、聚合、倍增、乘數效應。
要牢牢把握生態經濟數字化的要求。一是加快先進適用數字技術在生態領域的應用,推動生態經濟提質增效。比如,深入實施“互聯網+生態”行動,發展普惠性“上雲(yun) 用數賦智”等。
二是積極促進基於(yu) 數字經濟的各類新業(ye) 態、新模式向生態領域滲透,推動生態經濟數字化轉型。比如,開展無人智能巡檢,研發智慧礦山等新場景、新應用,積極探索平台經濟、共享經濟在生態領域的表現形式等。
三是運用數字技術改造生態領域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提升生態產(chan) 業(ye) 網絡化、智能化、精準化、便利化水平。比如,充分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手段,促進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大力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智慧鄉(xiang) 村,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有機結合、合二為(wei) 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