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站在微妙時間點,醞釀新生長
2021年中國科幻文學出版市場,主題性質的各類作品選集是最大亮點。
對於(yu) 中國科幻文學來說,2021年是一個(ge) 微妙的時間點。閱讀市場進一步細分的趨勢日漸清晰,“科幻”越發成為(wei) 一個(ge) 模糊而寬泛的標簽。此前隱藏在故事情節和瑰麗(li) 想象背後,許多更為(wei) 重要的問題和現象現在正走向前台。
科幻選集成亮點,呼應“科學與(yu) 現實”的新趨勢
從(cong) 出版市場角度出發,主題性質的各類作品選集是最大亮點。其中較重要的有劉維佳主編《明日殺機:中國驚險懸疑科幻小說佳作選》、寶樹主編《光榮與(yu) 夢想:中國競技科幻作品精選集》,以及兩(liang) 部女性主題科幻選集:陳楸帆主編《她科幻》係列和淩晨、程婧波主編《她:中國女性科幻作家經典作品集》,此外還有以所在地域為(wei) 標誌的《閃耀:四川科幻作家精選集》,以國內(nei) 外科幻作家采風事件為(wei) 核心的《琥珀中的生命》等。
相較於(yu) 更為(wei) 傳(chuan) 統、強調市場麵向或相關(guan) 文化出版企業(ye) 風格的其它作品合集,2021年出版的這些作品選集,更加凸顯編選者的主體(ti) 意識和反思姿態,當然有時也折射出編者營造文學事件、探索創作和營銷方式的期望。
在這些選集中,相關(guan) 篇目、作者的遴選標準,以及由之引發的反響或討論,表現出的實際上是中國科幻的審美取向和評價(jia) 標準正在走向多元化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降,中國科幻整體(ti) 表現出向西方、主流文學和其它類型文學不斷學習(xi) ,以實現漸次突破文類窠臼、重新詮釋“科學”與(yu) “現實”及兩(liang) 者關(guan) 係的大趨勢。在此背景下,《三體(ti) 》式的“新古典主義(yi) ”科幻實際上是逆潮流而動的創作思路。劉慈欣之後,作品風格相似的作者也不過有謝雲(yun) 寧、劉洋、陳梓鈞等寥寥數人而已。因此,淩晨、程婧波、陳楸帆、寶樹等青年作者編定的選集,是從(cong) 實踐層麵為(wei) 一係列內(nei) 在差異較大、文類特征相當豐(feng) 富的作品提供了快速生長和走向成熟的空間。
此外,這些選集所聚焦的各種主題,恰恰都是近年來在科技廣泛深入衝(chong) 擊中外社會(hui) 文化的語境下,最受關(guan) 注的重要議題。選集中的部分作品,也清晰地表現出了“出圈”的特征。不少作家作品都跳出了傳(chuan) 統狹小科幻圈的範疇,一定程度上能與(yu) 同樣處在快速變動中的主流文學文化領域形成有效對話。可以認為(wei) ,這些選集的及時編選、出版,又一次證明中國科幻從(cong) 未缺席現實中的文化發展乃至社會(hui) 治理的進程。
“中國式科幻”能否成為(wei) 第三種科幻發展範式?
2021年度的原創科幻作品,整體(ti) 可用“驚喜不斷”來概括。除了相關(guan) 作者的長期積累與(yu) 個(ge) 人探索之外,推動科幻作品繁榮發展的各出版單位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認為(wei) ,優(you) 秀作家作品與(yu) 重要文化單位之間的正向循環效應,正在初步顯現。
具體(ti) 作品中,吳岩《中國軌道號》和七月《小鎮奇談》等,都不約而同地回歸自身童年記憶,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和世紀末兩(liang) 個(ge) 時間點上,分別勾連起軍(jun) 區大院、三線建設等極具中國本土特征的文化符號。這些作品在龐大的科幻時空中,以獨特的超越性方式,描摹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經驗、痛苦和想象。
與(yu) 這些獲得諸多獎項、長期處於(yu) 各類榜單前列的作品相呼應的,是“中國式科幻”成為(wei) 一個(ge) 不斷被討論和提及的議題。包括中國社會(hui) 影響力最為(wei) 廣泛的銀河獎、星雲(yun) 獎(華語科幻星雲(yun) 獎,下同)等,多數都設計了與(yu) 之相關(guan) 的研討論壇。特別隨著年底成都成功申獲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hui) 的主辦權,相關(guan) 討論被進一步細化。不少作者和研究者開始深入探討:“中國式科幻能否成為(wei) 繼歐洲式科幻、美國式科幻之後的第三種科幻發展範式?”
一係列極具“跨界”“出圈”意味的作品也在快速顯現,伊格言《零度分離》和梁清散《新新新日報館》是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代表。伊格言此前與(yu) 駱以軍(jun) 等港台作家一樣,在主流文壇中蜚聲海內(nei) 外的同時,與(yu) 大陸科幻圈一直處於(yu) 若即若離的狀態,其作品對現實情緒和境遇的描摹,以及其中所呈現的各種“大哉問”極具辨識度。此次《零度分離》的出版,則串聯起過去半個(ge) 多世紀以來後人類敘事中生產(chan) 出的若幹經典命題——與(yu) 科幻文類的社會(hui) 境遇一樣,這些命題本身正在掙脫複雜的學科框架,而在更寬闊的社會(hui) 文化場域中獲得關(guan) 注和討論。
梁清散的《新新新日報館》一方麵是作者本人近十年來在晚清方向深耕細作的延續,另一方麵也接續上了科幻次生文化“蒸汽朋克”的脈絡,在更深處則表現出對世界範圍內(nei) “複古未來主義(yi) ”創作風潮的回應與(yu) 反抗。作為(wei) 老大古典中國觸及現代文明的第一現場,清末一直是一個(ge) 充滿魅力且未得到充分發掘的寶庫。從(cong) 2006年胡行的《飛呀飛》開始,一係列以清末民初為(wei) 背景的優(you) 秀作品連續問世,其中代表作家包括趙海虹、E伯爵等,而梁清散是其中唯一兼具研究者、傳(chuan) 播者等多重身份的作者,其作品可謂亮眼。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幻文化更為(wei) 成熟的歐美國家,以已逝的曆史階段以及當時尚顯先進的各類科學技術為(wei) 書(shu) 寫(xie) 對象的“蒸汽朋克”“絲(si) 綢朋克”等科幻亞(ya) 類型,往往聚焦於(yu) “過去的美好未來”。這些國外作者更多地是在麵對困頓現實與(yu) 晦暗未來之時,嚐試到精神昂揚的先輩那裏,去尋找關(guan) 於(yu) 發展和探索的勇氣。但在晚清時的中國,曆史的麵目往往呈現為(wei) 難以想象的深重苦難,以及在昏邈絕望中的些微希望。因此,以之為(wei) 題材的科幻創作,自然也就困難得多,由之生發出的精神力量,也更為(wei) 立體(ti) 和強烈。
網絡科幻文學受到多方扶持與(yu) 推動
2021年中國科幻版圖中,還有一部分呈現出相當亮眼的活力,這就是網絡科幻文學。除天瑞說符第二次獲銀河獎外,吾道長不孤和愛潛水的烏(wu) 賊入圍華東(dong) 師範大學“未來文學家”大獎長名單,閱文、17k、中文在線、七貓等中文原創文學網站紛紛啟動科幻方向的扶持、征文計劃,觀視頻、睡前消息、機核等頭部網絡媒體(ti) 也以各種方式介入科幻文化中。這些狀況一方麵源自劉慈欣和《三體(ti) 》《流浪地球》等傳(chuan) 統紙媒科幻在“Z世代”青年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另一方麵也符合中國的主流-精英-大眾(zhong) -資本等多方社會(hui) 文化力量嚐試從(cong) 自己的立場出發支持、界說和推動科幻的大趨勢——年底“元宇宙”概念的迅速走紅,正是這一趨勢的直接爆發。
回顧過去,網絡科幻的發展同樣由來已久。閱文集團自2016年起冠名銀河獎,可視作科幻圈與(yu) 網絡文學界相向而行的一次嚐試,但其影響力主要局限於(yu) 以起點中文網為(wei) 中心的男頻網文中;此後Prist的《殘次品》、E伯爵的《異鄉(xiang) 人》和一十四洲的《小蘑菇》等在出版實體(ti) 書(shu) 之後入圍星雲(yun) 獎,則說明女頻網文中的“末世”“太空”等帶有科幻元素的設定同樣擁有較高的跨界接受度。而近年來除去延續、深化網文套路化創作邏輯的《夜的命名術》《修真四萬(wan) 年》等作品外,也有不少作家表現出清晰的文類反思和探索意味,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吾道長不孤的《異數定理》《賽博英雄傳(chuan) 》、天瑞說符《死在火星上》《我們(men) 生活在南京》等。
整體(ti) 上看,2021年是中國科幻文學在新時代的醞釀與(yu) 萌發之年。雖然尚缺乏擁有跨領域跨行業(ye) 影響力的現象級作品,但一係列事件、活動和獎項,體(ti) 現了更豐(feng) 富也更深厚的文化積累,個(ge) 體(ti) 、組織與(yu) 機製之間的聯動關(guan) 係,也讓中國科幻顯得愈發多元、健康。(薑振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