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千年大運河 文化永流傳

發布時間:2022-01-25 16:5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大運河杭州拱墅段

  公園建設與(yu) 人民生活深度融合

  人民日報記者 鄭海鷗

  鋪展開浙江杭州拱墅區地圖:京杭大運河從(cong) 北向南穿境而過,串聯起三大曆史文化街區。其間,京杭大運河南起點的標誌拱宸橋、“天下糧倉(cang) ”富義(yi) 倉(cang) 以及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等,猶如一顆顆珍珠散落在大運河兩(liang) 岸,勾勒出一幅幅古與(yu) 今、靜與(yu) 動、市民與(yu) 遊客緊密融合、親(qin) 密互動的畫麵。

  早上9點,古樸典雅、環境幽美的全國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杭州拱墅站內(nei) 已遊人如織。市民會(hui) 進來休憩、喝茶、聽戲,體(ti) 驗非遺活動;往來的遊客更感興(xing) 趣的是琳琅滿目的大運河主題非遺產(chan) 品。節假日,非遺傳(chuan) 承人會(hui) 組織活動,普及和傳(chuan) 授古老技藝。“古色古香、江南氣韻十足”“名副其實的大運河城市非遺會(hui) 客廳”……行人紛紛點讚。

  在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杭州拱墅站旁,有同樣人氣旺盛的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這是我國首座以京杭大運河為(wei) 主題的博物館。一件件實物、一張張圖片、一幅幅地圖、一座座雕塑、一個(ge) 個(ge) 橋船模型,將京杭大運河的“前世今生”生動展現,韻味十足。尤其是一條在參觀者腳下“綿延”的大運河模型,展覽方式富有創意,吸引遊客紛紛“打卡”。遊客李世傑說:“沿著腳下這條運河‘南來北往’,讓我們(men) 更加生動地了解了運河邊的人文、自然,印象深刻!”

  “無論是遊覽大運河,還是在運河邊的博物館、非遺館參觀,市民們(men) 感觸最深的就是‘活’——非遺就在生活中,博物館展陳也很鮮活,大運河文化無疑也活了起來。”拱墅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ti) 育局副局長薑國祥說。

  出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過拱宸橋,一座頗具工業(ye) 氣質的手工藝活態館就在眼前。

  周末,市民王文浩帶著兩(liang) 個(ge) 孩子來到了心儀(yi) 已久的手工藝活態館,織布體(ti) 驗、團扇繪畫、油紙傘(san) 製作等讓孩子們(men) 樂(le) 此不疲。在張小泉手工鍛打生產(chan) 線旁,一位師傅正在現場鍛打剪刀,“千錘百煉方能成器”,孩子們(men) 若有所悟。“這裏最初是始建於(yu) 1889年的通益公紗廠。近年來,這些老廠房、老倉(cang) 庫等工業(ye) 遺存被列為(wei) 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則建成了手工藝活態館,是集互動教學、非遺手工體(ti) 驗、民間技藝表演為(wei) 一體(ti) 的非遺體(ti) 驗館。”薑國祥說,“運河畔,文物與(yu) 非遺、工業(ye) 與(yu) 生活就這樣交相輝映。”

  手工藝活態館所在的區域,就是拱宸橋橋西曆史文化街區,街區裏還坐落著同樣由工業(ye) 遺址改建而來的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san) 博物館等。20多年前,大運河拱墅段兩(liang) 側(ce) 老廠房多、棚戶區多、臭水溝多,環境麵貌很不理想。近些年,當地累計關(guan) 停轉遷了2000多家工業(ye) 企業(ye) ,並對其遺址進行保護,使拱墅段成為(wei) 大運河古跡保存完整、風貌典型、景觀優(you) 美的區域。如今,民居和商鋪實現應保盡保,基本恢複了曆史上的商業(ye) 景觀和形態,裏弄建築增加了廚衛設施,人們(men) 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橋西曆史街區成為(wei) 集居住、商業(ye) 、創意產(chan) 業(ye) 和文化旅遊為(wei) 一體(ti) ,集中體(ti) 現杭州依托運河而形成的近代工業(ye) 文化、平民居住文化和倉(cang) 儲(chu) 運輸文化的複合型街區。

  橋西街區往南,是杭州傳(chuan) 統民居和航運設施整體(ti) 風貌和空間特征仍基本保存、具有一定規模的小河直街曆史文化街區。再往南,就是大兜路曆史文化街區,“美食”是這裏的特色。

  靜與(yu) 動、文物與(yu) 非遺、古代與(yu) 近代、工業(ye) 與(yu) 生活,由一條“活”的大運河串聯起來,氣韻靈動。“希望通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讓市民和遊客在大運河畔行走,不但能了解並體(ti) 驗大運河的曆史和文化,還形成深入的認同,帶回美好的記憶,使公園建設與(yu) 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開放共享。”拱墅區副區長包曉東(dong) 說。

  大運河山東(dong)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

  擦亮大運河文化“金名片”

  人民日報記者 張賀

  在全長近1800公裏的京杭大運河上,南旺分水樞紐是其中科技含量最高、最能體(ti) 現古人智慧的工程之一。

  “我們(men) 的祖先非常善於(yu) 建設超大規模的工程,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就是例證。”山東(dong) 省汶上縣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黃登欣自豪地說。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坐落在汶上縣南旺鎮,至今已有600餘(yu) 年的曆史。南旺的位置非常特殊,是整條運河海拔最高的地方,被人們(men) 形象地稱為(wei) “水脊”,元代常常因水量不足而斷航。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後,為(wei) 了保障京城的物資尤其是糧食的供應,決(jue) 心恢複元代因黃河改道而淤積斷航的京杭大運河。1411年,朱棣命工部尚書(shu) 宋禮疏浚會(hui) 通河。宋禮征發民夫15萬(wan) 人疏浚會(hui) 通河。但完工後,會(hui) 通河仍然無水。宋禮萬(wan) 分焦急,於(yu) 是找到了民間河工白英。白英對運河進行過勘察,非常熟悉汶上縣的山水地形,他提出:南旺是運河的“水脊”,應在大汶河戴村修壩,引汶河水至南旺再分流南北。宋禮邀請白英一起治河,主持修建了南旺分水樞紐工程。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是集引水、蓄水、分水、排水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大型工程,體(ti) 現了古人對水利的科學認識,許多做法到今天還在沿用。”黃登欣介紹,白英首先在大汶河上修築戴村壩,把大汶河水引入小汶河,使河水南流至南旺。然後在南旺建分水口,通過在河底建造一個(ge) 魚脊狀的石撥即“魚嘴”,將汶水分流南北。改變石撥的形狀、方向和位置即可調整南北分流比例。為(wei) 了解決(jue) 水源問題,又在運河周邊修建了南旺湖、蜀山湖、馬踏湖等,用於(yu) 旱季放水、雨季儲(chu) 水,調節運河的水量。然後又在運河上修建了柳林閘、十裏閘等水閘,逐級抬高水麵,便利行船。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建成後,有效保證了大運河連續500餘(yu) 年的暢通。

  清末,隨著漕運的衰落,大運河不複往日的風采,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也漸被廢棄。

  今天,站在運河分水口遺址處,看著芳草萋萋的河道,遙想當年河水清清、浪花翻湧、萬(wan) 船雲(yun) 集、連帆直上的景象,仍然讓人心潮澎湃,為(wei) 古人的智慧而歎服。在大運河南旺樞紐科技館裏,當年河工們(men) 用來打樁築壩的石硪、用來控製河水的木製閘門、用來連接堤石的鐵銷等,仿佛仍在述說著當年的艱辛與(yu) 輝煌。

  “整個(ge)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設計之科學、考慮之詳備、施工之細致,都顯示了高超的技術實力和出色的組織管理能力,其中蘊含尊重科學、尊重實踐的精神,這是運河文化留給我們(men) 的寶貴財富。”黃登欣說,汶上縣高度重視對運河文化的開掘利用。“宋禮之所以能治水成功,關(guan) 鍵是他不恥下問,虛心向民間河工白英求教。智慧在民間,群眾(zhong) 中孕育著創造曆史的偉(wei) 大力量。”

  目前,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已建成為(wei)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每年吸引遊客達7萬(wan) 餘(yu) 人。為(wei) 持續推進“活態展示工程”,汶上縣對古運河河道、水工設施以及沿線文物古跡遺存進行全麵調查、勘探、收集、整理,建立了完整的曆史檔案資料。對占壓南旺湖遺址、運河河堤和河道的居民住所進行整體(ti) 搬遷。投資4000多萬(wan) 元建設大運河南旺樞紐科技館。以南旺樞紐科技成就為(wei) 主題,綜合運用文字、圖片、實物、模型、演示等多種方式展現水工技術成就,全方位展現和反映大運河自然風貌與(yu) 曆史文化。

  目前,《汶上縣南旺運河古鎮旅遊規劃》已經編製完成,計劃依托大運河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恢複古鎮風貌,打造集遺址觀光、考古研學、文化體(ti) 驗、特色度假、綜合接待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運河古鎮。汶上縣委宣傳(chuan) 部有關(guan) 負責人說,“運河文化是永恒的,我們(men) 將通過文化引領、創造性傳(chuan) 承,留住運河文化‘根’和‘魂’,擦亮大運河文化這張‘金名片’。”

  大運河北京段

  打造薈萃古今文明的“曆史文脈”

  人民日報記者 王玨、王昊男

  2022年7月,沿著大運河,人們(men) 將可以從(cong) 北京坐船到河北,觀看兩(liang) 岸美景,感受親(qin) 水之樂(le) 。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崔述強介紹:“京杭大運河北京段40公裏、河北段20公裏已經通航,我們(men) 現在正在連接這兩(liang) 段運河,爭(zheng) 取60多公裏的運河全部通航。”

  北京位於(yu) 京杭大運河最北端,千百年來流淌的運河水匯聚於(yu) 此,凝結了深厚的運河文化。金代,海陵王完顏亮為(wei) 建金中都,力辟潞水(今北運河)通運。元代,大運河全線開通。明清時期,更是呈現出“帆檣林立、萬(wan) 舟駢集”的盛況。北京市社科院曆史所吳文濤介紹,元朝開鑿了著名的通惠河,從(cong) 杭州到北京的南北大運河得以全線貫通。從(cong) 此,江南來的漕船可以由通州溯流而上,直抵大都城內(nei) ,作為(wei) 漕運碼頭的“海子”(今積水潭—什刹海)水域呈現出一片“舳艫蔽水”的繁忙景象,浩浩蕩蕩的船隊絡繹不絕地穿行城中。然而,隨著近代公路和鐵路運輸業(ye) 興(xing) 起,加上河道斷流,大運河北京段漸漸失去了昔日的繁華。

  為(wei) 了更好保護利用大運河北京段,北京出台並實施《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等專(zhuan) 項規劃。通州區發布了《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和《通州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2022年)》,規劃從(cong) 文化、生態、旅遊、開放等4個(ge) 層麵,提出打造凝聚悠久曆史、薈萃古今文明的“曆史文脈”。

  大運河北京段是北京市第七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沿線文物等級高、分布密集、時代跨度長、類型豐(feng) 富。據介紹,僅(jin) 通州區就擁有與(yu) 大運河有關(guan) 的不可移動文物236處。保護利用好大運河,形成統籌協調機製是關(guan) 鍵。為(wei) 此,北京加強沿線文化資源整合,推進央屬、市屬資源協同,強化京津冀三地對接,共同探索大運河文化協同保護、開發、管理的有效模式。同時,北京通過召開協同發展研討會(hui) 、聯席會(hui) 、網信推進會(hui) 、展覽會(hui) 等形式,推進省際協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在保護利用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方麵,北京探索生態係統與(yu) 文化遺產(chan) 互促保護模式,打造以考古為(wei) 特色、學者與(yu) 公眾(zhong) 共同參與(yu) 的曆史文化場所,既對遺址實施更為(wei) 有效的整體(ti) 保護,又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具有文化主題、生態良好的特色景觀空間。北京對白浮泉、萬(wan) 壽寺、延慶寺、積水潭、什刹海、通惠河等地的重要文物進行保護和修繕,同時整合運河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等核心景點,輻射環球影城主題公園、路縣故城等沿線文旅資源。

  讓運河文化活起來,還要促進非遺活化利用。隨著大運河保護利用走向深入,傳(chuan) 統民居、寺廟、祠堂、商鋪、作坊等得到保護,麵人、花絲(si) 鑲嵌製作技藝、運河船工號子、運河龍燈、大風車、骨雕、傳(chuan) 統美食和傳(chuan) 統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都漸漸活化。文學藝術的創作也在大運河中尋找靈感,北京民族樂(le) 團創作的民族交響詩《大運河》就是以音樂(le) 語言來講述運河故事。

  如今,大運河北京段的文化內(nei) 涵更加豐(feng) 富。北京成立了大運河文化研究會(hui) ,以構築中國大運河文化研究體(ti) 係為(wei) 理念,搭建了大運河文化研究人才智庫平台。北京還將舉(ju) 辦大運河文化節,推進大運河沿線標識係統建設,將大運河文化帶打造成標誌性文化品牌。通州區委書(shu) 記趙磊說,未來還要進一步堅持“城河共榮”“景河共生”,實現水與(yu) 岸、河道與(yu) 建築、功能設施與(yu) 文化景觀的各美其美、交相輝映。希望進一步用好用活大運河這個(ge) 蓄積千年文化勢能的“超級IP”,推動大運河從(cong) “地理空間”走向“文化空間”,並將運河發展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京津冀協同發展統籌起來。(鄭海鷗)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