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冰雪世界中的早期探索——張家口興隆遺址史前先民的生活與奮鬥

發布時間:2022-01-30 10:2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考古中國】

   作者:郭明建(2016-2020年興(xing) 隆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暨南大學教授)

  承辦2022年冬奧會(hui) 的張家口賽區,在地理上,處於(yu) 中國地形第二階梯與(yu) 第三階梯的交接地帶。張家口市北部與(yu) 南部的巨大海拔落差,造就了多降雪的氣候區,使之成為(wei) 雪上運動的理想之地。而在曆史記載中,張家口地區還是北方遊牧民族與(yu) 華北農(nong) 業(ye) 人群的分界地帶,南部的太行山——燕山山間河穀,曆史上主要被農(nong) 業(ye) 人群占據,遊牧民族時而南下;北部的壩上高原,則長期被匈奴、鮮卑、契丹等遊牧民族占據,基本沒有定居聚落和農(nong) 業(ye) 活動。

  這種曆史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是由於(yu) 壩上高原的自然環境並不適合進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這裏海拔1200~1500米左右,現代年均氣溫僅(jin) 2~4℃,與(yu) 哈爾濱市相當,為(wei) 我國最為(wei) 寒冷的地區之一;加之幹旱、大風、土薄等因素,難以種植常見穀物。晚清之後,即便有農(nong) 民到這一區域墾荒,但所種植的也是蓧麥、蕎麥、土豆、向日葵等耐寒耐瘠作物。曆史上,在壩上高原活動的遊牧民族,逐水草遷徙,不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也不定居;他們(men) 與(yu) 南部的農(nong) 業(ye) 人群定期進行商貿活動,甚至不時南下對其侵擾。

  然而,近年來壩上高原的一係列考古發現,徹底顛覆了曆史記載帶給我們(men) 的舊有認知,打破了今人認為(wei) 這裏的古代先民“居無定所”的刻板印象。經過係統發掘的興(xing) 隆遺址等考古發現證明,距今9000-7000年左右,正是這片天地孕育了中國最早之一的定居社會(hui) 。而興(xing) 隆等遺址所代表的裕民文化先民與(yu) 長江下遊的上山文化、長江中遊的彭頭山文化、遼河流域的興(xing) 隆窪文化、中原地區的裴李崗文化等的先民一樣,是中國境內(nei) 最早的一批定居者,他們(men) 各自創造的文化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通過對興(xing) 隆等考古遺址的深入研究,我們(men) 可以清晰地看到裕民文化先民們(men) 在壩上高原的美好生活,以及他們(men) 對冰雪世界的早期探索。

  這裏是九千年前裕民人的“大本營”

  壩上高原的考古調查證明,在距今9000-7000年前,這一地區不僅(jin) 有聚落存在,而且數量眾(zhong) 多,其密度甚至與(yu) 現代村莊相似。以興(xing) 隆遺址為(wei) 代表的許多遺址,與(yu) 其他舊石器時代或曆史時期的遊牧民族聚落不同,它們(men) 並非裕民人某個(ge) 季節的居住場所,而是他們(men) 常年居住的“大本營”。這些發現出乎不少考古學家的預料。

  支撐起這些聚落繁榮的,是先民多樣化的生業(ye) 經濟。根據環境考古研究,雖然那時的氣溫比現代還低1~2℃,但興(xing) 隆等遺址的先民采取“多元化”的經濟策略,成功地獲取了豐(feng) 富食物資源。他們(men) 以狩獵野牛、鹿類、野馬、野豬、野兔等動物為(wei) 主,以采集各種野生種實,捕撈湖中的魚、蚌等水產(chan) 甚至種植少量農(nong) 作物為(wei) 輔。興(xing) 盛的經濟活動孕育出了聚落密集、人口眾(zhong) 多、文化繁榮的史前社會(hui) 。

  探索冰雪世界的智慧

  當然,在人類改造自然能力還較小的遠古時代,興(xing) 隆等遺址的先民生活,一方麵擁有豐(feng) 富的動物、植物資源,擁有狩獵、采集的收獲和欣喜,另一方麵則不得不麵臨(lin) 冰天雪地的嚴(yan) 酷,從(cong) 而展現出先民探索冰雪世界的勇氣與(yu) 智慧。

  定居社會(hui) ,就意味著先民要適應當地的一切。在水草豐(feng) 美的春夏過後,便是冰天雪地的秋冬時節。按照現代氣候學,日平均氣溫持續五天≤10℃,即進入氣候意義(yi) 上的冬季;如此計算,則壩上高原的“冬季”長達5~6月之久。此外,這裏的冬季不隻是氣溫的降低,高亢的地勢帶來的還有凜冽的大風,當地群眾(zhong) 戲稱“壩上兩(liang) 場風,一次刮半年”。

  住哪裏

  要順利度過嚴(yan) 寒、大風的漫長冬季,最基礎的生活保障就是“住房”問題。比興(xing) 隆遺址更早的舊石器時代先民,雖然足跡涉及西伯利亞(ya) 甚至北極地區,但他們(men) 的人口較少,且流動性很大,可以依靠季節性遷徙及岩洞等庇護場所度過寒冬。而裕民人已經開啟了大規模的定居生活。麵對壩上漫長的寒冬,9000-7000年前的先民,首先聚落精心選址:定居聚落大都位於(yu) 可避大風的山穀深處或山坳之中,房子位置均選擇向陽的山坡西坡或南坡。其次,在聚落內(nei) 部,先民修建了深穴式的房屋。這種房屋主體(ti) 挖在地麵以下,隻有屋頂部分露出地麵,類似於(yu) 東(dong) 北地區的“地窨子”。這種設計不僅(jin) 有利於(yu) 保暖,而且能夠防止大風的侵擾。

  興(xing) 隆遺址的房子現存深度大都在1.5~2米左右,考慮到曆史上可能已經遭受的破壞,以及地麵之上的原有的屋頂,估計它們(men) 原本的深度都在2米左右。如此高度,足以使人在房屋內(nei) 自由活動。房屋中部一般是石板砌成的爐灶,用於(yu) 飲食和取暖。冬季,人們(men) 圍坐在灶邊吃喝、聊天、聚會(hui) 、娛樂(le) ,這個(ge) 區域應該是先民最喜歡的“中心場所”。房屋的門一般開設在房屋的南側(ce) ,便於(yu) 采光和觀察。牆上一般挖有長長的煙道伸出至房外,排煙並防止煙霧中毒。房壁邊緣留有小小的開口,應該為(wei) 換氣透風的窗口。溫暖、穩定的定居生活,較衣食不定的遷徙生活方式大為(wei) 進步,而興(xing) 隆遺址這樣經過精心規劃設計的聚落和房屋,尤其對於(yu) 老人、孩子、孕婦等弱勢人群而言,更是提供了度過冬天的理想場所。

  穿什麽(me)

  穿對於(yu) 冰天雪地中的人們(men) 顯得至關(guan) 重要。至遲自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就發明了骨針、骨錐等縫紉工具;可以縫製獸(shou) 皮等材質的衣物禦寒保暖。興(xing) 隆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製作精良的、各種樣式的骨針、骨錐、骨刀等工具。由此推斷,當時裕民人製作衣物的數量大大增多,水平也明顯提高。

  在滿足禦寒需求的同時,“穿”已經不再局限於(yu) 禦寒,而是開始追求美觀,飾品逐漸普遍。自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山頂洞等遺址就出現了穿孔的貝殼、獸(shou) 牙、石珠等裝飾品;而興(xing) 隆遺址的裝飾品則更為(wei) 常見,除了各種石質、蚌質的墜、珠等小件飾品外,墓葬中還發現了精美的玉串飾。它佩戴於(yu) 墓主頭部,以十幾枚扁長方體(ti) 珠串聯而成,外觀齊整、精致,可謂飾品中的精品。而這種玉串飾也正是我國最早的玉器之一。

  吃什麽(me)

  相對於(yu) 對美,吃的問題更加實際。如上所述,考古研究表明,興(xing) 隆先民的食物來源是多樣的。而在這些食物資源中,尤其是動物,大部分是春夏秋季狩獵的,少部分應該是冬季獲得的。當然,先民應對冬季食物短缺的策略,除了狩獵動物、破冰捕魚外,更重要的應該是提前儲(chu) 存。動物考古的研究表明,野牛和大型鹿類是先民狩獵的重點對象,因為(wei) 獵取這樣一隻大型動物便可獲得上百斤的肉食。除了當時食用外,剩下的被儲(chu) 藏起來以備冬季食用。此外,種子、果實等也可以儲(chu) 藏。在興(xing) 隆遺址的房子中,大部分都挖有一個(ge) 或兩(liang) 個(ge) 大型窖穴,它深入房屋的地麵以下,是當時先民儲(chu) 藏食物的主要場所。不過,至於(yu) 先民用何種方式處理儲(chu) 藏的肉食,是否已經有了晾曬、醃製等方法,還有待於(yu) 我們(men) 今後的發現和研究。

  怎麽(me) 走

  壩上高原漫長的冬季中,先民顯然不能一直躲在室內(nei) 。而且如上所述,在冬季先民也要進行狩獵等活動。在茫茫雪原中和結冰的湖麵上,僅(jin) 靠雙腿步行,顯然既費時費力,又充滿危險,更不用說進行狩獵等需要速度和技術的複雜活動。

  現代冰雪運動的冰刀、滑雪板、雪橇等工具,均起源於(yu) 冰天雪地中先民們(men) 的早期生產(chan) 和生活。例如冰刀,我國文獻記載和歐洲考古發現中均證明,早期冰刀為(wei) 簡單的骨質冰刀——以光滑的長骨綁於(yu) 鞋子底部,以利於(yu) 在冰麵上快速前進。又如滑雪板,很多學者認為(wei) ,新疆阿勒泰及北歐地區的一些史前岩畫,就展現了數千年前先民借助滑雪板狩獵的場麵。這些早期的滑雪板應為(wei) 木質的長條狀,底部或許還有光滑的毛皮。興(xing) 隆遺址出土了大量骨器,底部磨光的長骨也大量存在,它們(men) 可能就有類似冰刀的用途。而滑雪板由於(yu) 大都為(wei) 木質結構,或許難以保存至今。當然,在冰天雪地中狩獵,除了工具,還需要人類忠實的夥(huo) 伴——獵狗的幫助。興(xing) 隆遺址發現了若幹狗骨,特別是8號房址中埋葬了一具完整的狗骨架。它被發現時上部還蓋有一大型牛角。這一場景可能具有特別的意義(yi) ,或許代表了先民對於(yu) 逝去夥(huo) 伴的紀念。

  宗教信仰

  除了衣食住行的實際需求,遠古時代的精神信仰對於(yu) 度過漫長冬季同樣重要,它為(wei) 先民提供了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持。在興(xing) 隆遺址的房址中,位於(yu) 西南部的3號房子明顯不同尋常:它沒有發現常規的門道,可能是搭梯才能進入,而且可能並非日常開放之所;房子的地麵也不平整,顯然並不適合日常活動;它的後部有兩(liang) 個(ge) 對稱的土台,是其他房址沒有的,推測是用於(yu) 擺放某些特殊物品甚至神祇造像。房子廢棄之時,地麵上擺放了大量的大型動物骨骼和成套的精美工具;煙道中填塞了大型條石,並立置兩(liang) 隻大型野牛牛角;這些跡象明顯都是人們(men) 故意而為(wei) 。而最為(wei) 特殊的是,房址西側(ce) 埋葬了三位頭戴玉串飾的先民,並隨葬了野豬骨雕等物品。這三位先民顯然並非普通之人,很可能是享有威望的首領或祭祀一類人物,或許曾為(wei) 族群的生存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總之,這座房子一係列的獨特之處,使我們(men) 推測它應該就是興(xing) 隆先民舉(ju) 行宗教活動的神聖空間。

  當然,對於(yu) 神靈的信仰或祖先的紀念,是古代先民慰藉心靈,從(cong) 而團結一心、麵對現實的重要精神活動。但從(cong) 唯物史觀的立場出發,先民們(men) 勇敢探索、善於(yu) 創造的進取之心,充滿智慧的居住、生活、出行、生產(chan) 方式,以及他們(men) 團結、有序、互助的社會(hui) 組織,才是先民們(men) 從(cong) 舊石器時代走來,在嚴(yan) 酷的壩上高原定居,在冰雪世界中生活,並創造出一個(ge) 欣欣向榮的史前社會(hui) 的最重要原因。而“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運格言便是與(yu) 這種精神異曲同工。

  光明文博視

  傳(chuan) 統文化的廣博視界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30日 12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