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躍開新——虎畫·畫虎
作者:黃華三(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王立銳(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
當身邊的年味越來越濃,我們(men) 都在為(wei) 辭舊歲、祈平安、迎新年忙碌時,壬寅虎年到來了。虎,在傳(chuan) 統吉祥文化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三,對應著十二地支中的寅,虎年即寅年。古人雲(yun) :“虎者陽物,百獸(shou) 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虎雖為(wei) 百獸(shou) 之尊,但在國人心目中一直是化身正義(yi) 的神獸(shou) ,是國泰民安的保護神,是祥瑞長壽的象征。虎的形象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圖形符號,曆史上留下了大量以虎為(wei) 主題的繪畫和民間工藝作品。
東(dong) 晉史學家幹寶在《搜神記》中記載:“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韋索,畫虎於(yu) 門,左右置二燈,像虎眠,以驅不祥。”描述的是人們(men) 在除夕的時候,在家門上畫虎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時至今日,我們(men) 依然沿用“虎嘯生風”來表達祝福之意,一般是對事業(ye) 發展的一種美好期許,希望對方能夠大展宏圖,做出一番豐(feng) 功偉(wei) 業(ye) 。
先秦時期的生產(chan) 力水平有限,人們(men) 在遭受天災時束手無策,隻能寄希望於(yu) 具有強大力量的神獸(shou) 護佑,所以,在日常器物的裝飾中會(hui) 經常出現猛獸(shou) 的圖形,老虎便是其中之一。現藏日本京都泉屋美術館的西周青銅酒器《虎食人卣》,以奇特的形構受到人們(men) 關(guan) 注。其造型選取踞虎兩(liang) 隻前足內(nei) 抱持一人的姿態,虎張大口,似將人含於(yu) 口中。事實上,我們(men) 今天已難以考究當初虎卣製作者的本意,但是結合當時的社會(hui) 生活環境來看,猛虎口中的“人”極有可能代表鬼魅。借威猛之虎驅鬼辟邪,同樣的作用還體(ti) 現在古人對建築材料的圖形設計上,如“白虎”瓦當。古人將四大神獸(shou) 圖形的瓦當用於(yu) 房屋建築之中,一是具有防止瓦片脫落的實用功能,二是帶有祈求四神護佑家庭平安之意。作為(wei) 四神之一的“白虎”,代表西方之神,西方在五行之中屬金,色為(wei) 白,通常人們(men) 都認為(wei) 白虎具有辟邪、禳災、祈豐(feng) ,以及懲惡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諸多神力。
古人通常將保證君王傳(chuan) 令、調兵的兵符,鑄刻成虎符。虎符,分為(wei) 兩(liang) 半,右半存於(yu) 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在外的將帥,調兵遣將時,需要兩(liang) 半勘合驗真方能生效。在古代的戰爭(zheng) 中,曾發生了很多與(yu) 虎符相關(guan) 的故事。如《三國演義(yi) 》第五十一回,曹操因兵敗赤壁而北撤,諸葛亮趁南郡空虛,命趙雲(yun) 奪城,俘獲守將後奪取了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jun) ,令張飛趁勢奪取荊州,此後如法炮製調出襄陽守軍(jun) ,乘機令關(guan) 羽襲取了襄陽,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虎符在古代軍(jun) 事戰爭(zheng) 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民間工藝品中也常常出現造型憨厚可愛,色彩濃豔的老虎形象,人們(men) 習(xi) 慣於(yu) 用虎的形象傳(chuan) 遞愛和祝福,借虎的形象反映願景和期待。虎頭帽、虎頭鞋等中國傳(chuan) 統兒(er) 童服飾,均具有驅禍避邪保平安的吉祥寓意。人們(men) 用老虎造型的服飾來打扮自己的孩子,寓意孩子能夠勇敢強壯、健康平安。通常情況下,虎頭鞋與(yu) 虎頭帽需要同時穿用,顏色的選擇上還有“男穿紅、女穿綠”的習(xi) 俗,寓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表現出人們(men) 對兒(er) 女健康成長的一種美好祝願和心靈祈求。
在現存的中國美術作品中,虎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古代宗教藝術之中。如敦煌莫高窟249窟主室北披西魏時期的壁畫《狩獵圖》,在畫麵正下方,畫工以極為(wei) 簡練、概括的用筆畫出一隻充滿動感,凶猛咆哮著躍起撲向前方的老虎,看似信手寥寥幾筆勾勒的線條,但充滿力量感的誇張造型與(yu) 流暢率性的勾線方式,堪稱中國繪畫藝術“以線造型”的典範。此外,莫高窟254窟南壁的北魏壁畫《摩訶薩埵舍身飼虎》,是現存最早的與(yu) 虎有關(guan) 的佛經故事壁畫,我們(men) 可以看到這幅壁畫的作者采用了非常有趣的“異時同圖”的表現手法,將發生在不同時間節點的故事情節全部繪製在了同一畫麵。
唐宋時期,虎的形象開始頻繁出現在絹本繪畫之中,這一時期畫虎的作品數量較多,表現手法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唐代畫家盧楞伽《六尊者像》中,伏虎羅漢持錫杖趺坐石上,眉峰蹙起,怒視臥伏於(yu) 麵前的猛虎。作者以工穩的“遊絲(si) 描”勾勒出人物和老虎的形象,畫風精巧而生動。現藏於(yu) 日本東(dong) 京國立博物館的《二祖調心圖》,是五代畫家石恪所繪紙本水墨作品,作者創造性運用了“減筆”水墨畫法,以大寫(xie) 意的方式呈現了豐(feng) 幹禪師袒胸倚虎而眠的場麵,虎的形象在此不再凶猛,變成被點化後形態安然的神物。唐代《曆代名畫記》與(yu) 北宋《宣和畫譜》中還詳盡記載了閻立本、包鼎、趙邈齪等畫虎高手。
明代宮廷畫家朱端《弘農(nong) 渡虎圖》現藏於(yu) 故宮博物院,所表現的是東(dong) 漢時期的曆史故事,講述了劉昆任弘農(nong) 太守時,政績突出,深受百姓愛戴,畫麵中的猛虎見到他都不忍心為(wei) 非作歹,馱幼虎渡江而去的故事。畫家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山石輪廓,並以淋漓的水墨渲染出天空與(yu) 水色,襯托江岸煙霧迷離的雪景。此外,明代畫家趙廉、戴進、商喜等都是曆史上的畫虎名家。明末清初,伴隨著西洋傳(chuan) 教士進入中國,他們(men) 帶來的西洋書(shu) 籍中的銅版畫以及繪畫技法開始在中國傳(chuan) 播,清代的宮廷繪畫開始漸漸接受並融入了西洋繪畫的手法。清早期以郎世寧為(wei) 代表的宮廷畫師,將西方繪畫和中國傳(chuan) 統繪畫技法相融合,創造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在這些融合了中西藝術特色的畫作中,虎的形象很常見。
在西方古代美術作品中,獅、牛、羊、鴿、蛇等動物形象經常出現,但是我們(men) 卻幾乎看不到老虎的形象。造成這個(ge) 現象的主要的原因是老虎的棲息地在以印度為(wei) 中心的亞(ya) 洲,亞(ya) 曆山大遠征印度之前,西方鮮有人見過老虎。伴隨著數百年後東(dong) 西方之間商貿、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繪畫中才逐漸開始出現老虎的形象。17世紀,博洛尼亞(ya) 美術學院創始人阿尼巴·卡拉奇為(wei) 羅馬法爾內(nei) 塞宮創作的天頂壁畫《巴庫斯和阿裏阿德涅的凱旋》,是最早繪製老虎形象的西方學院派美術作品。畫麵中兩(liang) 隻虎在正前方拉車,虎的形象處理比較稚拙,體(ti) 型較小,溫馴如狗。十九世紀後,浪漫主義(yi) 代表畫家德拉克洛瓦創作了《嬉戲中的母虎與(yu) 幼虎》,在這幅作品中,憑借德拉克洛瓦超強的造型能力,虎的勇猛之氣得以充分展示,兩(liang) 隻虎的形象幾乎占滿整個(ge) 畫麵,體(ti) 態肥碩,四肢剛勁有力,細節處理的十分到位。德拉克洛瓦細膩的畫風、準確的造型已經完全擺脫了早期歐洲畫家畫虎的稚拙之氣,其創作的一係列畫虎的作品在歐洲畫壇掀起了不小的波瀾。20世紀初,西方表現主義(yi) 畫家弗朗茲(zi) ·馬克筆下的老虎又呈現了新的變化。弗朗茲(zi) ·馬克從(cong) 1910年起專(zhuan) 注於(yu) 動物題材繪畫創作,他在動物身上發現了一種樸實純真、未被現代社會(hui) 玷汙的本質美。弗朗茲(zi) ·馬克認為(wei) 藝術不應該停留在對事物外貌的摹寫(xie) ,而應該揭示隱藏在紛繁複雜世界內(nei) 部的客觀精神實質。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藝術應當表現“人們(men) 眼睛所見到的背後的東(dong) 西,是抽象的精神。”在這幅《虎》中,老虎形象的塑造沒有采用精細的描摹的方式,而是僅(jin) 用幾何大塊麵組合而成,虎的形象概括、整體(ti) 、不失威嚴(yan) 。
近代以來,中國畫虎的畫家越來越多。齊白石、張善孖、徐悲鴻、劉繼卣都畫過虎,他們(men) 的創作方式與(yu) 技術手段各具特色。齊白石的《虎軸圖》自成一派,打破了傳(chuan) 統以虎的正麵形象示人的畫法,隻畫了虎的背影,但通過虎背扭動的身影讓我們(men) 感受到其不為(wei) 周圍環境所動、唯我獨尊的王者風範。張善孖是公認的畫虎大師,自號“虎癡”,他曾飼虎寫(xie) 生,與(yu) 虎朝夕相對,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虎圖,筆下老虎既不失威猛強悍,又富有人性的溫情。1940年初,美國空軍(jun) 上校陳納德率美空軍(jun) 誌願隊援華作戰,張善孖畫《飛虎圖》贈予陳納德,陳隨即將誌願隊改名為(wei) “飛虎隊”,並按《飛虎圖》做了許多旗幟和徽章分發部下。誰能想到,一幅美術作品竟然成就了一段曆史佳話。徐悲鴻,以善畫馬著稱,但其筆下的老虎也別具一格。1943年徐悲鴻所作的吉祥畫《騎虎財神像》是其中的代表,畫中題跋:“畫貓也是度平生,頗苦營營浪得金。請出趙兄無別意,看他騎虎好開心。癸未元日寫(xie) 本,淑華仁嫂供養(yang) 。悲鴻。”雖然畫麵中人物和老虎形象處理有些誇張,但也不失趣味。現代畫家劉繼卣秉承家學,自幼受其父、著名花鳥走獸(shou) 畫家劉奎齡影響,畫虎一絕,蜚聲津京。劉繼卣所作《虎圖》,能夠窮極妙理,造型與(yu) 技法融中西繪畫於(yu) 一體(ti) ,畫風嚴(yan) 謹,工寫(xie) 結合,自成一派。
虎,雖貴為(wei) 百獸(shou) 之尊,但離我們(men) 的生活並不遙遠,是古今中外美術創作的重要主題。通過對以上作品的分析,我們(men) 大致可以看出人類對於(yu) 虎的認識是有一個(ge) 逐漸變化的過程的。早期社會(hui) ,生產(chan) 力低下,人類畏懼自然,所以虎的形象被抽象成神獸(shou) 符號以佑護人類;隨著人類對大自然認識的不斷深入,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之後,虎的形象也逐漸演變為(wei) 凸顯皇權和宗教力量的附屬品;今天,人與(yu) 自然開始達成動態的和諧統一,在此過程中,虎與(yu) 人類的距離不斷被拉近。但是,不管如何變化,虎作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一個(ge) 重要的符號和精神象征,在我們(men) 心中始終都代表著勝利與(yu) 榮耀,象征著勇敢與(yu) 無畏,護佑著平安與(yu) 吉祥。
福虎獻瑞,農(nong) 曆虎年的腳步漸近,大家期盼已久的北京冬奧會(hui) 也將在虎年伊始拉開大幕,值此百福並臻之際,祝願各位讀者在新的一年如虎添翼,大展宏圖!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30日 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