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新春走基層】“豆腐村”裏飄豆香

發布時間:2022-02-08 14:47:00來源: 山西日報

  原標題:【新春走基層】“豆腐村”裏飄豆香

  平定縣冠山鎮楊家溝村上空彌漫著濃濃的豆香,這也是楊家溝獨具特色的年味。

  “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說的便是楊家溝村的豆腐。楊家溝豆腐的曆史可追溯到400年前,因其豆腐做工講究、細膩、味美,人稱“貴妃豆腐”。談到小村做豆腐的曆史,村裏人一臉自豪。

  已近晌午,66歲的張芝芳仍在豆腐坊裏忙碌。房間不大,整個(ge) 人裹在濃得化不開的水霧裏。楊家溝豆腐的傳(chuan) 統工序複雜,有選豆、配比、點兌(dui) 、成型等10多個(ge) 環節,是千餘(yu) 年來不外傳(chuan) 的技藝,據說即使在一個(ge) 家庭裏,也隻有當家人代代傳(chuan) 承。這為(wei) 楊家溝豆腐的傳(chuan) 統製作工藝披上了神秘的麵紗。

  這樣的勞作從(cong) 淩晨開始,一天之中,難得有休息時間。

  老伴冀潤華出門賣豆腐的時間,張芝芳還要在豆腐坊繼續忙碌。一天能做兩(liang) 塊,大約140斤。豆腐坊已經30多年,“就是依靠祖傳(chuan) 的這門手藝,養(yang) 活了一雙兒(er) 女,俺老兩(liang) 口現在也基本衣食無憂。”擦擦臉上的汗水,張芝芳一臉笑容。

  雖然已經60多歲,張芝芳看上去卻比同齡人年輕不少。她笑著說,都是“貴妃豆腐”的功勞。

  和張芝芳家相比,鄰居李海峰家要熱鬧很多。升騰的水汽中,工人們(men) 都在緊張忙碌,身影有些模糊。41歲的李海峰一邊躲避地上的水漬,叮囑工人收拾幹淨,一邊在電話中忙著接單。

  佳節來臨(lin) ,訂單增多,高興(xing) 的同時,臉上透露出的是疲憊。和張芝芳老人的“夫妻店”不同,李海峰的作坊一天要生產(chan) 40多塊、近3000斤豆腐。作坊多了許多現代化的設備,保證傳(chuan) 統工藝的同時,降低工人勞動強度。

  “撐船、打鐵、做豆腐,都是出了名的辛苦活。雖然累,但一天有100元的工資,也覺得挺好。”工人師傅說。

  楊家溝村,昔日的“楊小軍(jun) 豆腐坊”,更名為(wei) 山西玩豆食品商貿有限公司。位於(yu) 平定縣扶貧產(chan) 業(ye) 園的公司門口,貨車司機小心翼翼地將豆腐、豆腐幹、豆皮等豆製品搬運、裝車。“司機平均每天要拉兩(liang) 車,各種豆製品加起來有4000來公斤。日產(chan) 量是原先小作坊時期的三四倍。”總經理楊小軍(jun) 說。

  “作坊式的生產(chan) 方式人力消耗大、流程監管難、產(chan) 量跟不上,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說起公司的發展史,楊小軍(jun) 打開了話匣子,“購置了全新的加工設備,啟用了現代化生產(chan) 車間,‘楊家溝豆腐’也搭上了現代化‘快車’。”

  楊家溝全村共有558戶、1248人。全村共70餘(yu) 戶從(cong) 事豆製品加工產(chan) 業(ye) ,年生產(chan) 豆製品720萬(wan) 斤,年產(chan) 值2000餘(yu) 萬(wan) 元,帶動就業(ye) 300餘(yu) 人。從(cong) 張芝芳到李海峰再到楊小軍(jun) ,背後是楊家溝豆腐產(chan) 業(ye) 轉型的腳步。

  楊家溝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冀永生一直在為(wei) 村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項目忙碌。

  著眼於(yu) 農(nong) 旅融合,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將打造楊家溝豆製品加工、體(ti) 驗,後溝村黃瓜幹加工,冠山連翹茶加工、體(ti) 驗,紫砂製作等,非遺曆史文化街區和特色民宿集群,通過“前店後廠”模式展示陽泉市特色產(chan) 品,更好地宣傳(chuan) 和發展陽泉市非遺文化產(chan) 品和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

  “項目建成後將提供就業(ye) 崗位約1000個(ge) ,年產(chan) 值約8000萬(wan) 元,上繳稅收約1000萬(wan) 元。楊家溝豆腐將迎來新的春天。”冀永生的笑意全寫(xie) 在臉上。

  春節來臨(lin) ,家家戶戶都掛上喜慶的燈籠,記者漫步小村,空氣中依舊是濃濃的豆香,令人陶醉。(白雪峰)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