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追劇”現象帶來的啟示
【文化評析】
作者:呂帆(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副主任)
央視開年大戲《人世間》步入尾聲,已累計吸引超4億(yi) 受眾(zhong) 觀看,而在以年輕人為(wei) 主要用戶的網絡社交平台上,豆瓣網友打出8.1的評分,B站UP主的原著解讀與(yu) 短視頻博主的“高燃片段剪輯”相映成趣。有網友說:“本想推薦給老媽,自己卻哭得稀裏嘩啦”,我們(men) 不禁要問:上一輩的故事為(wei) 何能引發“隔代追劇”的現象?
其實,《人世間》並非孤例。國產(chan) 劇《父母愛情》、韓劇《請回答,1988》、美劇《老爸老媽的浪漫史》都曾成功調製出“讓年代變年輕”的配方。但《人世間》在當下依然有其稀缺性,首先就體(ti) 現在它印證了“爆款公式”的失靈。
近十年來,“IP改編+流量明星”被一些影視製作方視為(wei) 撬開市場的金鑰匙,逐漸成為(wei) 籠罩行業(ye) 的某種“定律”。搶IP熱、粉絲(si) 營銷、倍速看劇、摳像表演亂(luan) 象成風,換來的卻是大量低質的流水線產(chan) 品與(yu) 難以為(wei) 繼的製片成本。雖然年輕受眾(zhong) 曾是“爆款公式”的主要消費者,但相較於(yu) 電影,觀眾(zhong) 為(wei) 電視劇付出的時間成本成倍增加,大同小異的快餐吃膩了,自然會(hui) 想享受一頓營養(yang) 精致的大餐。即便不討論演技加持,看慣了靈氣縹緲的修仙寶殿,老街拐角的一行青苔也許更引人入勝。這就要求製片方必須回歸戲劇創作規律,錘煉從(cong) “養(yang) 眼”到“入心”的能力。去年大受追捧的《覺醒年代》《山海情》《掃黑風暴》等優(you) 質現實主義(yi) 題材電視劇,無一不在此處下過“笨功夫”——不為(wei) 戲而戲,戲就在其中。
《人世間》再次回應了這種創作趨勢。它一點不“狗血”,甚至有意排斥可能會(hui) 增加收視率爆點的情節。比如在對周家的刻畫中,對比國產(chan) 劇慣用的“原生家庭”詛咒或一家人為(wei) 房子票子打破頭的套路,周家可謂家風清正,姐弟倆(lia) 為(wei) 彼此的前途甘願犧牲自己的動情畫麵,成為(wei) 很多人向往的家庭氛圍。但正是在靜水流深中,戲劇性悄然醞釀,一旦風起浪湧,周秉昆被父親(qin) 質疑謾罵的那場戲就會(hui) 讓觀眾(zhong) 頭皮發麻,繼而刷屏,人們(men) 在心中驚呼:我懂他,我是他。
《人世間》始終保持著這份審慎的距離感,既不刻意表達對角色的認同與(yu) 否,也不粉飾他們(men) 的命運,隻是讓人物在起伏不定的境遇中浮沉一生,冷靜得近乎殘酷。恰是這份距離感營造出了真實感和隨之產(chan) 生的沉浸感,使人感慨:人生無常、因果不虛。
如果“反套路”能讓年輕觀眾(zhong) “看得進去”,58集時長和50年的時空跨越,又如何讓他們(men) “坐得下來”?
確實有人批評《人世間》越演節奏越慢,似乎全不在意當下觀眾(zhong) 被短視頻養(yang) 成的“3秒耐性”。導演李路卻說:“有縱深感的故事才能更好地回想當年”。作為(wei) 一部誌於(yu) 講述“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的作品,它串聯起諸多大事記:知青插隊、三線建設、工農(nong) 兵大學生、知青返城、恢複高考、國企改革、“下海”、下崗、棚戶區改造……無疑,這些年代記憶與(yu) 年輕人之間橫亙(gen) 著時間的深溝,怎樣達成作品與(yu) 觀眾(zhong) 的審美共振?《人世間》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極致的落地感、極致的煙火氣。
人世間,必有煙火氣,拍好了它,觀眾(zhong) 便不難從(cong) 百態人生中找到父母、親(qin) 友,甚至自己的影子。對個(ge) 體(ti) 來說,宏大敘事與(yu) 大時代隻是景深,真實生活著的人才是前景的焦點。
通過平凡的人物落地有聲而非一地雞毛,既需要對每個(ge) 年代精準的藝術描摹能力,又要超脫具體(ti) 的曆史事件,在敘事之餘(yu) ,提煉一條統領全劇的“價(jia) 值金線”:大時代中的個(ge) 人選擇,普通人的性格光輝,塑就了生生不息的中國精神。世界在變,但處世不變;生活樣貌在變,但天道人心不變。創作者們(men) 真誠地相信平民史詩的力量,盡力完成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這種人就應該贏得尊重。年輕人何嚐不處在一個(ge) 新的大時代?何嚐不是懷揣夢想、跌跌撞撞?上一輩在生命曆程中煉得的人生智慧,何嚐不能給年輕人啟發和信心?
收視分析指出,《人世間》開播後不久,劇集帶動各年齡段人群收視顯著上漲,尤其激發了年輕高學曆人群的追劇熱情。中心城市15~24歲人群收視率上漲149%,25~34歲人群上漲112%,大學以上學曆觀眾(zhong) 收視率上漲149%,印證了梁曉聲的那句話:“不要低估任何一代年輕人”。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說:“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曆史之溫情與(yu) 敬意。”《人世間》對年代劇拓寬受眾(zhong) 年齡層的啟發正在於(yu) 此:題材厚重,而非沉重;筆觸輕盈,而非輕浮,用厚重的時代,輕盈的表達,撩撥更多人的情感共鳴,凝聚更多人回望來路的目光。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24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