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收藏不能有天價無研究,有土豪無巨擘
作者:王琪森
盛世興(xing) 藏。當代收藏有不少國之瑰寶、書(shu) 畫珍品、稀有文物在拍賣會(hui) 上顯山露水、風頭十足,“十萬(wan) 雪花銀”已是小菜一碟,動輒幾千萬(wan) 乃至超幾個(ge) 億(yi) ,也是波瀾不驚,故業(ye) 界稱之為(wei) “億(yi) 元時代”。然而卻也顯出這樣的隱憂:作品飆出天價(jia) 位,尖貨叱吒風雲(yun) 榜,藏家的理性認知與(yu) 思考踐行卻沒能跟上,導致隻有收藏、少有研究,收藏發飆、專(zhuan) 著稀缺,隻出收藏大佬、難見收藏大家的尷尬狀況。
董源的《江堤晚景圖》上並無題跋,按收藏常規,凡曆代大家名作,均有後代名家題跋,這叫流傳(chuan) 有緒。但張大千卻慧眼獨具識寶,並用500兩(liang) 黃金加20張明代畫換之。其後,他與(yu) 好友謝稚柳、吳湖帆協同考辨、群策群力,成就收藏史上一段佳話
以“隻眼別具”馳名收藏界的張蔥玉,收藏的鎮宅之寶是唐代張萱的《唐後從(cong) 行圖》(上圖為(wei) 局部)。這幅畫當年因年代久遠,織絹已糜壞不清,不少收藏家對此存疑而背過身去,但他則以重金購之,並對該畫的絹質、筆性、設色、用墨、構圖上作了具體(ti) 而綜合的研究,並在自己的《木雁齋書(shu) 畫鑒賞筆記》中作了詳細的記錄,從(cong) 而使一次收藏具有藝術史的發現價(jia) 值與(yu) 古代經典的闡述意義(yi)
隻有收藏,少有研究
收藏作為(wei) 一種物化形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chuan) 統,早在周朝就有相關(guan) 記錄。它承載著文明的傳(chuan) 承、曆史的認知、人文的遺緒與(yu) 審美的追求。一部收藏史就是對文明的價(jia) 值確認與(yu) 屬性對接。唯其如此,收藏才需要研究的引領、學術的關(guan) 照及理論的助推。然而,在當下收藏熱的驅使下,在價(jia) 格狂瀾的作用下,整個(ge) 收藏界的現狀為(wei) 市場中心論所顛覆,其生態亦為(wei) 功利效率論所籠罩。隻有收藏的不斷遞增、價(jia) 格的水漲船高、品類的迅速擴充等,而少有研究的跟進、理論的觀照、專(zhuan) 業(ye) 的梳理及考辨的探討。研究空氣的稀薄與(yu) 認知的缺乏,直接導致了有高潮卻沒有高峰,有豪華卻沒有升華,有驚豔卻沒有驚世,有人頭攢動的熱鬧爭(zheng) 搶與(yu) 珍稀極品的拍案驚奇,卻沒有形成真正的收藏大時代。
收藏的研究,從(cong) 根本上講是一種曆史的責任、文化的使命、專(zhuan) 業(ye) 的擔當與(yu) 人文的境界。應當確認,我國的收藏意識與(yu) 職業(ye) 精神,早在古老的《周易》中就有闡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享。”由此使我想起了國際收藏界有定評的20世紀中國六大收藏家:龐萊臣、吳湖帆、張大千、張蔥玉、張伯駒、王季遷,他們(men) 的收藏都是以篳路藍縷、持久深入、獨到精微的研究為(wei) 鋪墊根基的。他們(men) 收藏的珍品,正是憑借著獨到深入的研究,才成為(wei) 國之瑰寶,打造了收藏史上的經典。而他們(men) 本人亦成為(wei) 公認的收藏界的巨擘,一言九鼎,眾(zhong) 望所歸。同時,中國收藏也得以獲得了世界性的尊重與(yu) 聲譽。
收藏對研究的需求推崇乃至依賴敬畏,凸顯的是一種收藏精神的高邁,收藏覺悟的確立與(yu) 收藏意識的認知。無論是曆史的實證、文獻的分析、係統的比較、綜合的考查、還是縱橫的推理、真贗的評判等,都是以研究為(wei) 探幽抉微、入妙通靈,這也就是曆來所倡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以“隻眼別具”馳名收藏界的張蔥玉,他收藏的鎮宅之寶是唐代張萱的《唐後從(cong) 行圖》。當年他見這幅絹本設色的畫後,因年代久遠,織絹已糜壞不清,不少收藏家對此存疑而背過身去,但他則以重金購之,並對該畫的絹質、筆性、設色、用墨、構圖上作了具體(ti) 而綜合的研究,並在自己的《木雁齋書(shu) 畫鑒賞筆記》中作了詳細的記錄,從(cong) 而使一次收藏具有藝術史的發現價(jia) 值與(yu) 古代經典的闡述意義(yi) 。
收藏發飆,專(zhuan) 著稀缺
收藏,是需要相應的知識儲(chu) 備、史料積澱、考鑒分析、文博綜述、脈絡梳理與(yu) 學術奠基的。這種收藏的專(zhuan) 業(ye) 構成與(yu) 功能建設,都需要相關(guan) 的著作來擔當與(yu) 承載,這不僅(jin) 是收藏學科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衡量收藏成就的考評標準。
如今收藏專(zhuan) 著的出版相當稀缺,和收藏拍賣價(jia) 格發飆的盛況不成對應、也不相適應。從(cong) 而影響了當代收藏的曆史價(jia) 值、文化意義(yi) 、專(zhuan) 業(ye) 建樹與(yu) 人文成就,造成一種階段性的空白。收藏如果沒有著述的墊底與(yu) 鋪路,行之不遠。
“申江好,古玩盡搜探,商鼎周彝酬萬(wan) 鎰,唐碑宋帖重千鐮,真偽(wei) 幾曾諳。”這是海派收藏興(xing) 起之時,在浦江兩(liang) 岸流行的竹枝詞,其指向直逼藏界的曆史責任與(yu) 文脈延續。也正是為(wei) 了回答這個(ge) 時代之問,當時自謂“嗜畫入骨”的海派收藏領軍(jun) 人物龐萊臣,還專(zhuan) 門特聘了海派書(shu) 畫名家陸恢、張大壯協助其鑒定考證,編訂書(shu) 畫目錄。王季遷稱龐萊臣是“全世界最大的中國書(shu) 畫收藏家,擁有書(shu) 畫名跡數千件。”為(wei) 此,龐萊臣先後精心編著了二十卷的《虛齋名畫錄》,四卷《虛齋名畫續錄》,從(cong) 而被國際美術界、收藏界、文博界奉為(wei) 經典。張蔥玉亦是一位收藏考證與(yu) 研究著述並舉(ju) 的一代大師,他的收藏始於(yu) 上世紀30年代,以後又結合他出任國家文物局文物處的鑒定工作,撰寫(xie) 了《木雁齋書(shu) 畫鑒賞筆記》四大冊(ce) ,考鑒記錄、賞析論證、梳理評述了上至兩(liang) 晉隋唐、宋元明清,下至近現代的書(shu) 畫傳(chuan) 世佳作2192件,對藏品的名稱質地、尺寸題跋、印鑒藏家、所收文獻著錄等作了詳細而精要的記載,被譽為(wei) “教科書(shu) 式”的收藏專(zhuan) 著。王季遷作為(wei) 國際上有定評的當代最重要的中國書(shu) 畫收藏家和鑒賞家,分別於(yu) 1959年、1963年、1990年寫(xie) 下數千則讀畫筆記,文字嚴(yan) 謹、內(nei) 容紮實、考鑒精確、資料珍貴、圖片豐(feng) 富,從(cong) 而由美籍華人楊凱琳女編著成《王季遷讀畫筆記》,為(wei) 我們(men) 留下相當高端而寶貴的文化資源、理論闡述、收藏思考及藝術文獻。
隻出收藏大佬,難見收藏大家
收藏文化的建構,最終依靠人才的支撐。收藏業(ye) 界的優(you) 化,最終離不開群體(ti) 的努力。收藏層次的提升,最終也離不開精英的引領。由此來看當代中國的收藏現狀,人才支撐單薄,群體(ti) 構成鬆散,精英引領缺乏。因此盡管拍賣超億(yi) ,收藏趨熱,時常出現金手指揮動的“破記錄”,區塊鏈攪動的“興(xing) 奮點”,大佬們(men) 勇創的“新標的”等,而私人博物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這僅(jin) 是量的遞增而無質的升華,僅(jin) 有“大佬”而無“名家”,僅(jin) 有“土豪”而無“巨擘”。
翻開一部中國收藏史,大致出現過四次高潮。值得研究並關(guan) 注的是這四次高潮的崛起,都離不開人才、群體(ti) 、精英三要素。第一次收藏高潮出現在北宋,並於(yu) 大觀至宣和年間(1107-1119)達到鼎盛,其引領者正是有“藝術皇帝”“書(shu) 畫天才”之稱的宋徽宗趙佶,而《宣和畫譜》乃是宋徽宗欽命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皇家收藏大典,其群體(ti) 構成有歐陽修(撰寫(xie) 《集古錄》)、趙明誠(撰寫(xie) 《金石錄》)、王黼(撰寫(xie) 《宣和博古圖》)等。第二次高潮出現於(yu) 晚明時期,以嘉靖至萬(wan) 曆年間(1500-1573)為(wei) 鼎盛,其引領者正是以“天籟閣”蜚聲文博界的項元汴,他所著的《蕉窗九錄》《石渠寶笈》都是史上著名的收藏寶典。群體(ti) 則有馮(feng) 夢楨、胡正言、董其昌等。第三次收藏高潮出現在康乾年間,尤以康熙年間(1662-1722)為(wei) 極盛,其引領者是學識淵博、統領士群的高士奇,代表作有傳(chuan) 世的《江村消夏錄》。群體(ti) 則有宋犖、卞永譽、梁清標等。唯其如此,沒有人才高地、群體(ti) 構成、精英引領,收藏的鼎盛期是難以真正崛起的。
海派收藏作為(wei) 中國收藏史上的第四次高潮,具有裏程碑的意義(yi) 。海派收藏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wei) 鼎盛,並在曆代書(shu) 畫、官窯名瓷、鍾鼎銅器、碑帖古籍、金石錢幣、玉器紫砂等方麵達到全麵複興(xing) 。更重要的是在人才集聚、群體(ti) 構成及精英輩出上形成強大陣容,既有如龐萊臣、狄平子、費子詒等這樣老一輩的收藏家,也有如吳湖帆、張大千、劉海粟等這樣的中年收藏家,亦有如張蔥玉、王季遷、徐邦達等這樣的青年收藏精英,並形成“佳品共鑒賞,疑義(yi) 相與(yu) 析”這樣的良好傳(chuan) 統。如董源的《江堤晚景圖》上並無題跋,按收藏常規,凡曆代大家名作,均有後代名家題跋,這叫流傳(chuan) 有緒。無題跋者是為(wei) 大忌的,可疑為(wei) 後人冒仿。但張大千卻慧眼獨具識寶,並用500兩(liang) 黃金加20張明代畫換之。其後,他請好友謝稚柳鑒定,博學的謝從(cong) 趙孟頫書(shu) 信中找到依據,並題了長跋。不久,他又讓吳湖帆將此畫懸於(yu) 梅景書(shu) 屋多日,請吳湖帆作了筆墨上的精致鑒定。正是經過這樣的協同考辨、群策群力,才成就收藏史上一段佳話。可惜如今缺少這樣的氛圍。要改變當代收藏業(ye) 界的現狀,要強化當代收藏文化的建設,提升當代收藏層次的境界,唯有從(cong) 人才梯隊的建構、群體(ti) 組合的效應及領軍(jun) 引導的方向上入手。(王琪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