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助力繪畫“國寶”團聚 1500餘件中國畫樣稿杭州展出
中新網杭州3月10日電(童笑雨)“給你一天,穿越千年。這真不是玩笑話。”3月10日,浙江大學教授王小鬆接受采訪時認真地說。
當天,“中國曆代繪畫大係”先秦漢唐、宋、元畫特展在浙江杭州開幕。
“中國曆代繪畫大係”項目由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局編纂出版,至今共收錄海內(nei) 外260餘(yu) 家文博機構的中國繪畫藏品12479件(套),是迄今為(wei) 止同類出版物中藏品收錄最全、圖像記錄最真、印製質量最精、出版規模最大的中國繪畫圖像文獻集成。
在2021年,“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係’階段性成果展”就在浙江大學亮相。與(yu) 去年相比,此次展覽規模更大,展品更多,集中亮相了1500餘(yu) 件先秦漢唐、宋、元畫精品的出版打樣稿檔案。
“任何一個(ge) 藝術家、觀眾(zhong) ,都不可能在一天時間裏看完中國的傳(chuan) 世名畫。而且很多名畫被收藏在國外,很多人想看也看不到。但是在這裏,這個(ge) 願望可以達成。”介紹整個(ge) 展覽時,王小鬆說。
當代科技如何讓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繪畫“國寶”團聚?這源於(yu) 16年來高精度的圖像收集。據介紹,項目團隊曾奔赴世界各地,請求一家又一家文博機構打開庫房大門,拍攝高清度的中國名畫。
他們(men) 確定了當時圖像出版物最理想的技術標準:盡量采用8×10英寸大型技術座機對原作進行拍攝。為(wei) 了讓古代繪畫圖像以最高清晰度呈現在世人麵前,書(shu) 中不僅(jin) 要有整幅畫麵,還要呈現局部原大圖與(yu) 放大圖。
正是當時這一看似“嚴(yan) 苛”的要求,才有了如今“大係”展覽的震撼。走進展廳,第一眼看見的,便是在1:1還原的北宋名畫《千裏江山圖》。雖說是樣稿,但和原畫的相似度非常高。
除了《千裏江山圖》,記者還在現場看到了唐朝的《步輦圖》《簪花仕女圖》,五代的《韓熙載夜宴圖》等稀世名畫。對於(yu)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而言,此次展覽不僅(jin) 能“一飽眼福”,更重要的還在於(yu) 其研究價(jia) 值。
他說,時隔千年,有些名畫上的細節雖然難以看清,但展出的樣稿能滿足最苛刻的研究、學習(xi) 需求。
“中國畫教學,臨(lin) 本的甄別和選定是最關(guan) 鍵的。如《秋山問道圖》,以前沒有很好的臨(lin) 摹圖。”高世名說,但現在就能為(wei) 國畫係學生在學習(xi) 、分析和品鑒時提供一個(ge) 豐(feng) 富的資料庫。
他指了指現場一幅宋代畫作上的樹說,哪怕把它放大至正常樹木的高度,也能清楚看到畫家作畫時筆墨的勁透。
展覽除了再現珍藏在博物館中的國寶級名畫,還等比例複製了中國四大石窟——敦煌、雲(yun) 岡(gang) 、龍門、大足,以及四川安嶽石窟和浙江杭州西湖石窟中的若幹個(ge) 典型洞窟和唐代佛光寺的數字化成果,讓許多遠在千裏之外的石窟,也借助科技手段在這裏呈現。
浙江大學教授李誌榮表示,石窟複原,采用的是全球領先的3D石窟複原技術。站在複原的龍門石窟前,她指了指石碑上一塊墨跡表示,這是千百年來後人拓碑的痕跡。
“我們(men) 通過激光掃描、攝影測量的方式,進行數字采集。再通過算法進行三維模型建構,讓實體(ti) 的文物變成了電腦裏的文物。”李誌榮說,在此基礎上,通過3D打印技術,以及後期色彩、質感重塑,才有了現在的展廳裏的石窟。
“這可以看作是‘大係’項目的延伸。”她表示,繪畫與(yu) 建築雖然分屬不同類別,但本身是互聯共通的。“我們(men) 希望通過科技手段,讓文物、國寶以另一種形式‘回歸’。”
據悉,本次展覽在浙江美術館舉(ju) 行,將持續至4月20日。(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