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探訪海南定安傳統村落:尚書故裏文化之風代代傳承

發布時間:2022-03-11 10:4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海南定安3月10日電 題:探訪海南定安傳(chuan) 統村落:尚書(shu) 故裏文化之風代代傳(chuan) 承

  作者 符宇群

  位於(yu) 海南省定安縣雷鳴鎮的龍梅村,有著六百多年的曆史,是明朝禮部尚書(shu) 王弘誨的故裏。龍梅村迄今保留有王氏宗祠、太史坊、王弘誨故居等文物古跡,2016年被評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村落”。

  走進龍梅村,村口一座“王弘誨故裏”門坊顯得氣勢雄偉(wei) ,門坊一旁的文化牆則細數記錄了王弘誨的生平事跡以及十大曆史貢獻。據記載,王弘誨自幼聰穎好學,博覽群書(shu) ,19歲中廣東(dong) 省鄉(xiang) 試舉(ju) 人第一名,23歲中乙醜(chou) 科進士。曆任庶吉士、國子監祭酒、南京禮部尚書(shu) 等職,卒後被朝廷贈太子少保,享譽一代名臣。

  “這是村民自發集資120多萬(wan) 元在村口建的王弘誨文化廣場,於(yu) 2019年落成。”王弘誨直係第十五代後裔王明照介紹,廣場由“王弘誨故裏”門坊、王弘誨文化牆、尚書(shu) 亭等組成,現成為(wei) 定安縣觀光旅遊的打卡新景點。

  進入龍梅村,遠遠可見古色古香的八角殿,這是王氏宗祠的前殿。王氏宗祠始建於(yu) 明萬(wan) 曆年間,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築,由山門、八角殿、正殿、二側(ce) 廡廊組成。宗祠內(nei) 存有康熙丙申(1716年)翻刻的萬(wan) 曆皇帝誥封王弘誨及其妻周氏之誥封文匾一塊。1994年,王氏宗祠被列為(wei)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太史坊位居王氏祠堂一側(ce) ,始建於(yu) 萬(wan) 曆二年,是右副都禦史殷正茂和巡撫廣東(dong) 監察禦史張守約,為(wei) 國史官王弘誨立的紀念物,故稱“太史坊”。太史坊是海南現存最完整的明代石牌坊,其造型古樸雄偉(wei) ,1994年被列為(wei)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王弘誨故居為(wei) 三進式磚瓦結構房屋,正屋為(wei) 海南民居中最為(wei) 宏大的19瓦路大廳堂,寬敞明亮,可見其昔日的闊氣。故居木質架構仍保留著建造時的舊模樣,不過公閣的精美木雕早已殘缺不全。院內(nei) 牆角上寬厚的石板條皆長青苔,大石盆、石缸、磨盤、石柱礎擺放在庭院的角落裏,斑駁老舊。

  “三朝碩士,一代偉(wei) 人。”今年已81歲的王明照,談及祖先王弘誨的曆史功績時仍顯激動。他說,萬(wan) 曆四十五年王弘誨仙逝於(yu) 龍梅府第,萬(wan) 曆皇帝聞訃,賜祭葬,諭讚王弘誨“惟卿三朝碩士,一代偉(wei) 人”。

  王弘誨一生為(wei) 官賢能清正、同情民眾(zhong) ,關(guan) 心教育事業(ye) ,“奏考回瓊”是他為(wei) 海南教育做出的巨大貢獻。王明照介紹,萬(wan) 曆四年,王弘誨上《奏改海南兵備道兼提學疏》獲皇帝恩準,在瓊州設立院試考場,從(cong) 此以後瓊州儒生都在瓊州應試,不需再踏海曆險。為(wei) 感激王弘誨所做貢獻,瓊州儒生集資為(wei) 其在定安縣城興(xing) 建一座生祠以示紀念,在海南獨此一例。

  王明照說,王弘誨退休回鄉(xiang) 後,仍不忘推進家鄉(xiang) 的文化教育事業(ye) 。在龍梅村西南約1公裏的永濟橋旁,建造定安第一座古塔——龍門塔。“裏麵設有藏經庫,收藏了大量珍貴的經書(shu) 典史,可惜古塔在日軍(jun) 侵瓊時被破壞,遺跡無存。”

  在定安文廟東(dong) 側(ce) ,主持創建尚友書(shu) 院是王弘誨致仕歸家後的又一重大義(yi) 舉(ju) ,其嘉惠後學,福澤長遠。

  王弘誨的種種努力,振興(xing) 了定安學風。時至今日,龍梅村讀書(shu) 風氣依然濃鬱,考上名牌大學的學子源源不斷,崇尚文化之風薪火相傳(chuan) 、經久不衰。為(wei) 了激發後人勤奮好學,立誌成才的鬥誌,龍梅村成立王弘誨教育基金會(hui) ,對本村每年考上重點院校的學生發放獎學助學金。

  畢業(ye) 於(yu) 暨南大學的王明弘,是王弘誨直係第十五代後裔,如今在深圳從(cong) 事媒體(ti) 行業(ye) 。他說,每年龍梅村都為(wei) 升學的學子舉(ju) 行隆重的歡送會(hui) ,崇學重教的文化傳(chuan) 承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後人,學子們(men) 雖遠在家鄉(xiang) 之外,仍心懷感恩之心,每年通過村裏的基金會(hui) 捐資,勉勵更多學子積極求學。

  談及龍梅村的發展,王明照說,王弘誨是海南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加大對龍門塔、王弘誨生祠以及尚友書(shu) 院等文物古跡的保護和修複,在傳(chuan) 承好文化的同時利用好資源,吸引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龍梅瞻仰文物古跡。(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