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曉莊學院:點燃紮根鄉村的“火苗”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凱
“邁出校門41年,曉莊文化始終滋養(yang) 著我的生命、我的學校。”在行知教育基地的小樹林邊,南京曉莊學院校友、南京行知教育集團總校長楊瑞清告訴記者,“陶行知先生點燃了我心中那個(ge) 紮根鄉(xiang) 村的‘火苗’。我這一輩子,隻為(wei) 做辦好鄉(xiang) 村教育這一件事。”
振興(xing) 鄉(xiang) 村必先振興(xing) 鄉(xiang) 村教育。作為(wei) 中國近代鄉(xiang) 村師範教育發源地,已有95年辦學曆史的南京曉莊學院,持續發揮“曉莊試驗鄉(xiang) 村師範”傳(chuan) 統,用創新思維改革教師培養(yang) 模式,為(wei) 教育振興(xing) 鄉(xiang) 村貢獻力量。95年來,行知精神點燃了一屆又一屆曉莊學子內(nei) 心的激情,17萬(wan) 名畢業(ye) 生爭(zheng) 做“大先生”,他們(men) 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奔赴鄉(xiang) 村,成為(wei) 行知教育忠實的踐行者。
營造一方行知教育的理想家園
南京曉莊學院前身是由陶行知先生創辦的“曉莊試驗鄉(xiang) 村師範”。為(wei) 實現“征集一百萬(wan) 個(ge) 同誌,創設一百萬(wan) 個(ge) 學校,改造一百萬(wan) 個(ge) 鄉(xiang) 村”的願望,1927年3月,留學歸來的陶行知在南京北郊的勞山創辦了“曉莊試驗鄉(xiang) 村師範”,培養(yang) 具有改造社會(hui) 精神的新型鄉(xiang) 村教師。
1981年,從(cong) 曉莊師範畢業(ye) 的楊瑞清,並沒有選擇繁華的城市生活,他端端正正寫(xie) 下了誌願——到鄉(xiang) 村教書(shu) ,從(cong) 而成為(wei) 南京江浦縣五裏村小學的一名鄉(xiang) 村教師。
41年來,楊瑞清帶領師生在這裏實踐行知教育的理念。“鄉(xiang) 村有很多優(you) 勢,在城市,學校裏有土地不可想象,而在鄉(xiang) 村容易實現。我們(men) 栽下了一片小樹林,營造了8畝(mu) 茶園、15畝(mu) 果園、200畝(mu) 荷花園,成為(wei) 極好的校本課程資源。這都是從(cong) 陶行知教育思想如‘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中汲取的教學智慧,利用農(nong) 村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楊瑞清說,這所小學的學生在之後的升學和成長過程中,普遍被評價(jia) 為(wei) “後勁很足”,因為(wei) 他們(men) 的童年很舒展。
對於(yu) 這位傾(qing) 情於(yu) 行知教育的畢業(ye) 生,母校投來更多的關(guan) 注。1989年10月,這所小學被命名為(wei) 曉莊師範第二附屬小學。“附屬是個(ge) 名譽,本質是聯合。”楊瑞清說,學校成為(wei) 曉莊師範畢業(ye) 生的實習(xi) 基地,優(you) 秀的師範生們(men) 源源不斷充實到鄉(xiang) 村小學中,成為(wei) 鄉(xiang) 村教育新鮮的血液。
母校的那些課程——“陶行知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母校的那些教育實踐基地——行知園、師德教育館、犁宮舊址,在楊瑞清心目中是“神聖”的。這是曉莊教師教育模式的獨特之處,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具有鄉(xiang) 土教育情懷的師德養(yang) 成貫穿鄉(xiang) 村教師教育全過程,培養(yang) 師範生的“鄉(xiang) 村教育情懷”。
紮根雲(yun) 南鄉(xiang) 村小學十八載的胡小五、遠赴青海支教並留在雪域高原的周蕾……許許多多曉莊畢業(ye) 生,在行知教育思想的浸潤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把“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帶到貧瘠的鄉(xiang) 村,豐(feng) 富幼小的心靈。
開辟一條鄉(xiang) 村教師培養(yang) 的新路徑
“總以為(wei) 當班主任十分簡單,小孩子的事情分分鍾就能解決(jue) 。”南京曉莊學院大四學生周宇循第一次與(yu) 48名小學生麵對麵“過招”,才發現教學的確是“一門複雜的藝術”。這個(ge) 說話利索、藏不住情緒的“直性子”老師,現在學會(hui) 了在課後拉著“小調皮”的手,一對一耐心開導了。
周宇循的轉變源於(yu) 南京曉莊學院開展的第16期“頂崗培訓·置換研修”。自2006年起,南京曉莊學院創新師範生實習(xi) 方式,讓師範生到村小“頂崗”實習(xi) ,“置換”出鄉(xiang) 村教師重返高校脫崗培訓。
“師範生在經過3年的專(zhuan) 業(ye) 學習(xi) 後,第一次深入真實而複雜的教育情境,體(ti) 驗教學活動,感受教學壓力,這是我校‘教學做合一’人才培養(yang) 理念的充分體(ti) 現,縮短了師範生的入職適應期。”南京曉莊學院校長張策華說,“同時我們(men) 感受到,相比城裏的教師,農(nong) 村教師進修、讀書(shu) 和科研條件都存在較大差距。與(yu) 農(nong) 村教師的相處讓我們(men) 更加了解鄉(xiang) 村教育麵臨(lin) 的困境和現實需求,也能讓我們(men) 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ang) 更加有針對性,更加接地氣。”
16年來,該項目從(cong) 部分試點到全麵推廣,從(cong) 學校自主開展到教育主管部門支持,從(cong) 最初39名師範生試點參與(yu) 到如今3050名師範生受益,1384名鄉(xiang) 村教師參與(yu) 置換研修培訓,合作學校560所,其中大部分是南京涉農(nong) 區域鄉(xiang) 村小學,為(wei) 鄉(xiang) 村教師的職後教育和在校師範生拓展實踐基地開辟了一條新路徑。
培養(yang) 一批懂鄉(xiang) 村、愛鄉(xiang) 村的優(you) 秀教師
“城市導向的職前教師教育,無法讓師範生充分習(xi) 得如何勝任鄉(xiang) 村教育、適應鄉(xiang) 村生活,這應是目前鄉(xiang) 村教師頻繁流失的原因之一。”南京曉莊學院副校長王本餘(yu) 說,隻有投身鄉(xiang) 村、深入鄉(xiang) 村、了解鄉(xiang) 村,才能培養(yang) 出懂鄉(xiang) 村、愛鄉(xiang) 村、造福鄉(xiang) 村的優(you) 秀教師。
南京曉莊學院近年來致力於(yu) 深挖行知教育思想,將鄉(xiang) 村教育的培養(yang) 元素融入課程目標、課程組織與(yu) 實施、課程評價(jia) 等多個(ge) 方麵,紮實做好實境育人。
2000年前後,該校幼兒(er) 師範學院就以暑期支教等形式引導學生走進鄉(xiang) 村,關(guan) 愛留守兒(er) 童,圍繞不同主題進行閱讀指導、繪本創作等。這一舉(ju) 措不僅(jin) 豐(feng) 富了農(nong) 村幼兒(er) 的暑期生活,拓展了課程資源,也讓一批批學前教育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加深了對農(nong) 村學前教育的認識,增強了他們(men) 對鄉(xiang) 村教育的認同。20餘(yu) 年來,該院學生已深入農(nong) 民家庭1萬(wan) 多個(ge) ,累計服務時間超過2.4萬(wan) 個(ge) 小時,形成調研報告4萬(wan) 餘(yu) 字,“留守兒(er) 童的教育研究與(yu) 關(guan) 愛行動”也由幼兒(er) 師範學院擴展到了全校,研究成果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除通過頂崗實習(xi) 、實踐教育等形式引導師範生提前接觸鄉(xiang) 村學校和鄉(xiang) 村教師,提高職業(ye) 適應性、增強實踐能力外,學校還通過紮實做好鄉(xiang) 村定向師範生培養(yang) 工作,積極為(wei) 鄉(xiang) 村學校培養(yang) 優(you) 良師資。
“學院開設的課程非常豐(feng) 富。我是語文方向的,還選修了美術、手工,這對我現在的工作太有幫助了。”來自連雲(yun) 港東(dong) 海縣溫泉鎮的2017級鄉(xiang) 村定向師範生卜蕊蕊說。
為(wei) 培養(yang) 鄉(xiang) 村學校急需的學科教師,學校有效整合地方政府、教師發展中心、中小學校等教育資源,紮實做好定向生的培養(yang) 工作,率先在小學教育、學前教育、體(ti) 育教育、音樂(le) 教育4個(ge) 專(zhuan) 業(ye) 開展鄉(xiang) 村教師教育培養(yang) 工作。
作為(wei) 江蘇省首批鄉(xiang) 村定向師範生項目培養(yang) 單位,南京曉莊學院自2016年起,連續6年招收定向師範生,累計培養(yang) 2650名鄉(xiang) 村定向師範生,師範專(zhuan) 業(ye) 也由最初的4個(ge) 拓展到10個(ge) 。2020屆、2021屆共計500餘(yu) 名畢業(ye) 生已返鄉(xiang) 就業(ye)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一直以來,學校十分注重挖掘並實踐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今年是建校95周年,我們(men) 進一步將行知精神融入人才培養(yang) 的全過程,彰顯教師教育特色,為(wei) 全國、全省源源不斷輸送熱愛鄉(xiang) 村教育的優(you) 秀教師。”南京曉莊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陳華說。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4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