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立民族文化之根 鑄民族精神之魂

發布時間:2022-03-15 17:2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多次作出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為(wei) 新時代增強文化自信、加強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們(men) 特約請相關(guan) 學者分享他們(men) 的學習(xi) 、思考和生動實踐。

  ——編 者

  考古工作任重道遠

  王 巍

  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hui) 召開之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來賀信,希望廣大考古工作者“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學。幾代考古人篳路藍縷,通過一係列重大發現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feng) 富了曆史內(nei) 涵,活化了曆史場景,展示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實證了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如何做好這些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是擺在每一個(ge) 考古人麵前的重要課題、長久任務。

  20年前,我受科技部委托,領銜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我們(men) 與(yu) 20多個(ge) 學科的400多位學者一道,多學科聯合攻關(guan) ,對中華文明起源的環境背景、資源的獲取、工藝技術的進步、人群遷徙與(yu) 文明交流互動等進行全方位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然而,我們(men) 的傳(chuan) 播工作做得很不夠,社會(hui) 上對這些重要成果知之甚少。欣喜的是,這一狀況已得到明顯改善。

  位於(yu) 四川廣漢的三星堆遺址考古工作從(cong) 2020年底重啟至今,新發現的6個(ge) 祭祀坑已有上萬(wan) 件精美而神奇的文物出土,進一步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特點,展現了中華文明所具有的凝聚力、向心力。更重要的是這次考古直播,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多個(ge) 頻道積極參加,先後有近10位在夏商周考古領域造詣深厚的學者參與(yu) 直播和評述。同時,以三星堆發掘現場為(wei) 重點,對有一定關(guan) 聯性的多個(ge) 遺址和博物館進行連線直播,有同屬成都平原的金沙遺址、成都博物館,有與(yu) 三星堆文化年代相同或相近的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安陽殷墟遺址,還有同處商代長江流域的江西新幹大墓、匯集多件商周青銅器的山西青銅博物館……讓觀眾(zhong) 領略到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過程,引發了年輕一代對中華文明的濃厚興(xing) 趣。此次直播,以及參與(yu) 《中國考古大會(hui) 》節目錄製,都是我難忘的經曆。

  前不久,由276名考古人通力合作、曆時3年完成的綜合性學術著作《中國考古學百年史(1921—2021)》出版了。這套書(shu) 共4卷、12冊(ce) 、900多萬(wan) 字,對百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和成果進行係統梳理,同時結合國內(nei) 外研究動態,對各領域學術進行了前瞻性探討。200多個(ge) 考古專(zhuan) 題,很多具有趣味性和知識性,是我們(men) 考古人向大眾(zhong) 普及考古成果的一次努力。但我們(men) 不能止步於(yu) 此。多年來,我一直有一個(ge) 設想:能不能建設多個(ge) 中華文明主題樂(le) 園,利用VR(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讓青少年乃至更多人,包括全世界對中華文明充滿向往的人,都能沉浸式感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但願我的這個(ge) 設想可以實現。

  (作者為(wei) 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

  深入挖掘和傳(chuan) 播遺產(chan) 價(jia) 值

  王旭東(dong)

  今年春節,故宮數字文物庫新發布1.5萬(wan) 件文物影像,讓大家不去故宮也能體(ti) 驗到“雲(yun) 上冰雪年”。能否做好資源共享,是一個(ge) 承載中華文明的博物館能否成為(wei) “世界一流”的試金石。

  故宮擁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宮殿建築群和186萬(wan) 餘(yu) 件文物珍品,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匯聚地。近年來,我們(men) 積極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挖掘和傳(chuan) 播推廣故宮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價(jia) 值,係統闡釋中華文化的時代新義(yi) ,在文物、曆史與(yu) 人民群眾(zhong) 之間架起多元、便捷的溝通橋梁。

  數字化是將博物館資源稟賦有效轉化為(wei) 傳(chuan) 播動能的重要手段。故宮高度重視藏品數字化進程,從(cong) 2020年開始,每年采集7萬(wan) 到7.5萬(wan) 件文物信息,現在已公開發布8.3萬(wan) 件文物影像,並建立了“數字多寶閣”“故宮名畫記”等展示平台。但按照這個(ge) 速度,將所有文物數字化還需近20年。我們(men) 積極把博物館搬上“雲(yun) 端”,實現保護成果開放共享。“發現·養(yang) 心殿——主題數字體(ti) 驗展”“《清明上河圖3.0》高科技互動藝術展”等數字展覽備受歡迎。2021年,“‘紋’以載道——故宮騰訊沉浸式數字體(ti) 驗展”,以5.3米高裸眼3D文物、倦勤齋VR等項目呈現紋樣世界。數字化展示突破實體(ti) 展覽的局限,觀眾(zhong) 參與(yu) 度和體(ti) 驗感更強,滿足了“觸摸”文物的心理需求。

  豐(feng) 碩的學術成果是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命力的基石。故宮承擔或參與(yu) 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約40項。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新編)中國通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故宮藏殷墟甲骨文整理與(yu) 研究”等項目進展順利。2021年,故宮首次麵向全社會(hui) 實施開放課題計劃,共收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227項申報課題,37家單位的41個(ge) 項目首批立項。開放性學術平台匯聚眾(zhong) 多力量,為(wei) 故宮價(jia) 值闡釋提供了重要支撐。

  作為(wei) 文明交流互鑒的中華文化會(hui) 客廳,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是故宮博物院的發展願景之一。近年來,我們(men) 連續舉(ju) 辦的世界古代文明保護論壇、“駐華使節故宮文化沙龍”等活動,成為(wei) 我國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的重要平台。與(yu) 國際博物館協會(hui) 藏品保護委員會(hui) 、意大利文物保護修複高級研究院、大英博物館等15家機構簽署合作協議,多國聯合開展考古、文物修複等工作。國際博協培訓中心、國際文物保護修複學會(hui) 培訓中心落戶故宮,為(wei) 國際人才培養(yang) 貢獻力量。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增強文化自信、豐(feng) 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民族精神力量,故宮一直在路上。

  (作者為(wei) 故宮博物院院長)

  文旅融合開遺產(chan) 保護新局

  韓子勇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文旅融合的“化學反應”,在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旅遊業(ye) 的深度融合上最為(wei) 明顯。

  這10年,博物館、美術館熱方興(xing) 未艾。過去一些高冷、小眾(zhong) 的領域,如考古等,湧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為(wei) 日益深化的現代節奏加入傳(chuan) 統神韻。伴隨良渚、三星堆、雙槐樹、海昏侯等遺址考古發掘的推進,這些遺址和博物館迅速成為(wei) 熱門打卡地。

  從(cong) 河南衛視的《唐宮夜宴》,到引發“故宮跑”的《千裏江山圖》及據此創意的舞劇《隻此青綠》;從(cong) 文創熱、美食視頻,到國樂(le) 、漢服、老字號、茶道等傳(chuan) 統生活美學的熱興(xing) ;從(cong) 古城古鎮古村遊,到藝術鄉(xiang) 建、特色小鎮……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和大旅遊格局的互動雙贏日漸形成,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為(wei) 共識,民族美學資源和文化密碼在生產(chan) 消費場景的運用日趨豐(feng) 富……所有這些文化與(yu) 旅遊、與(yu) 生活、與(yu) 社會(hui) 的深度融合,正發生著美妙、壯觀的“鏈式反應”。

  北京冬奧會(hui) 開幕式,以立春為(wei) 代表的二十四節氣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元素的活化運用,驚豔世界。今天,哪怕是走進偏遠山村,也能遇到非遺助力旅遊、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鮮活例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這個(ge) 乍聽有點拗口生僻的詞,竟這樣大規模普及了,紮下根、長出葉、開花結果,在時代生活的沃野鬱鬱蔥蔥。“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yun) ”,一項事業(ye) 成功的奧秘,是曆史發展的磅礴推力。這推力來自人民,根植於(yu)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華文明有采風記俗的悠久傳(chuan) 統,很早就孕育出強烈的曆史意識和執著於(yu) 理想追求的精神特質。慎終追遠、天人合一、和合仁愛、自強不息、家國一體(ti) ……所有這一切,絲(si) 絲(si) 縷縷,織出多元一體(ti) 、生生不息、雲(yun) 蒸霞蔚的文化美景,呈現於(yu) 一處處遺址、一座座博物館和浩若星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裏。它使我們(men)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必將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新征程上,發揮巨大作用。

  特別是長城文化、大運河文化、長征精神、黃河文化、長江文化……這些橫亙(gen) 於(yu) 中華大地的曆史文脈和精神遺產(chan) ,以國家文化公園的形態標示出來,開展係統的傳(chuan) 承保護、創造轉化、旅遊規劃,彰顯了新時代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自信,必將使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出新境、開新局。

  (作者為(wei)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