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之治”的“密碼”
作者:劉瑞蘭(lan) (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基地研究員)
剛剛結束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從(cong) 國家發展的總體(ti) 規劃和預期目標,具體(ti) 的財政稅收政策和政務服務,民生大計、社會(hui) 保障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方麵作出了宏闊的頂層設計和周祥的計劃部署。這是中國民主的宏大盛宴,反映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真實圖景,再一次體(ti) 現出了中國民主的磅礴偉(wei) 力。這既是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詮釋,也在政府問計、社會(hui) 問策、人民問政的民主互動和參與(yu) 中,展現了中國民主的真實性和廣泛性。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強調,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jue) 人民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的。民主與(yu) 國家治理緊密相連,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助推“中國之治”得以成功的“密碼”。
“中國之治”的精神基因: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理念
全過程人民民主始終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將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理念嵌入治國理政的方方麵麵,將對人民利益的關(guan) 切體(ti) 現在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全過程中,彰顯了“中國之治”的中國氣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
在黨(dang) 的領導下,人民的主體(ti) 地位不僅(jin) 寫(xie) 在憲法中,更體(ti) 現在黨(dang) 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過程中,體(ti) 現在將人民民主的理念、方針、政策貫徹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hui) 生活的過程中。從(cong) 新中國成立後在政治、經濟平等基礎上謀求人民的生存和發展,到改革開放後使人民既追求物質富裕也追求精神富足,再到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也不能少”;從(cong) 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到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再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jue) 策過程;從(cong) 促進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到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再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的具體(ti) 實踐,都體(ti) 現了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理念。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理念下,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有效維護了國家的獨立自主,維護了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維護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福祉,成為(wei) “中國之治”的精神支撐。
“中國之治”的治理之基: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的製度體(ti) 係
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完整健全的製度體(ti) 係,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民主政治有效運行的製度安排,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中國之治”的製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作為(wei) 我國的根本政治製度,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yu) 人民,充分反映人民的需求和呼聲,把黨(dang) 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有效保證國家治理跳出治亂(luan) 興(xing) 衰的曆史周期率。中國特色的政黨(dang) 製度,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與(yu) 各民主黨(dang) 派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就國家和地方重大政策和重要事務進行廣泛協商,從(cong) 而有效避免了舊式政黨(dang) 和西方政黨(dang) 因利益不同而出現的惡性競爭(zheng) 、內(nei) 耗與(yu) 社會(hui) 撕裂。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多黨(dang) 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通過政治協商尋求最大公約數並達成一致意見,從(cong) 而有效凝聚社會(hui) 共識,形成強大的國家治理合力。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從(cong) 製度和政策層麵保障了少數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權利以及經濟、社會(hui) 、文化權利。基層群眾(zhong) 自治製度,則能夠保障基層人民群眾(zhong) 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有效防止了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這些製度安排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夯實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製度根基。
“中國之治”的動力之源:具有實踐性的治理邏輯
好的民主一定是實現良政善治的,一定是推動國家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人的全麵發展的,這既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wei) 國家治理和社會(hui) 治理重要治理機製的治理特點,也是“中國之治”有效的核心之意和動力之源。全過程人民民主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yi) 的實踐性原則,不僅(jin) 在製度形態上具有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堅實製度,而且實現了功能形態上的升華,即實現人與(yu) 社會(hui) 的全麵發展。
在中國,人民當家作主具體(ti) 、現實地體(ti) 現在黨(dang) 治國理政的政策措施上、體(ti) 現在黨(dang) 和國家機關(guan) 各個(ge) 方麵各個(ge) 層級工作上、體(ti) 現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上。全過程人民民主有效調節國家政治關(guan) 係、政黨(dang) 關(guan) 係、民族關(guan) 係、宗教關(guan) 係、階層關(guan) 係、海內(nei) 外同胞關(guan) 係,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了穩定團結的政治局麵和強大的合力。同時,強調把黨(dang) 的主張、國家意誌、人民意願緊密融合在一起,使得黨(dang) 、國家和人民成為(wei) 目標相同、利益一致、相互交融、同心同向的整體(ti) ,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和治理優(you) 勢。
當然,評判一種民主形式好不好,實踐最有說服力,人民最有發言權,歸根結底要看能不能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實現人與(yu) 社會(hui) 的全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能夠在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中解放和發展生產(chan) 力,從(cong) 而有效推動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因此,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是中國社會(hui) 進步的推進器,也是“中國之治”高質量發展的動力之源。
“中國之治”的重要路徑:完整的運行過程
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有完整的製度體(ti) 係和有效的治理邏輯,更有完整的參與(yu) 實踐和運行過程,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它既能最大限度地將人民當家作主的理念落到實處,也能在高質量的民主運行中,促進國家治理的高效能,提升國家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從(cong) 具體(ti) 的民主運行機製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囊括了選舉(ju) 民主和協商民主的體(ti) 係化構建,形成了政黨(dang) 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ti) 協商、基層協商、社會(hui) 組織協商等多層次的協商機製。從(cong) 過程環節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包括民主選舉(ju) 、民主協商、民主決(jue) 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一係列環節製度建設,既有完整的製度程序,也有豐(feng) 富的參與(yu) 實踐。從(cong) 調研、審議、決(jue) 策、實施到監督,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相應的程序、製度和渠道,保證人民的期盼、希望和訴求能夠轉化為(wei) 黨(dang) 和政府的重大決(jue) 策,人民意誌在不同環節都能得到鮮活的體(ti) 現。
從(cong) 民主運行的結果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是“表演民主”,而是通過動態的民主機製,將人民當家作主真正落實到具體(ti) 的民主實踐中,人民利益不僅(jin) 能夠表達,更能夠實現。因此,全過程人民民主既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誌的完整統一,也在充分尊重人民的意願和保障人民權益的過程中,為(wei) “中國之治”提供了重要的路徑遵循。
“中國之治”的目標旨歸:廣泛真實管用的效果
民主與(yu) 國家治理現代化相伴相生,絕無國家治理“失靈”“低效”,國內(nei) 問題成堆,民主卻是“世界樣板”的荒謬現象。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jin) 在製度上保障人民有權,而且廣泛真實管用的民主實踐深深融入人們(men) 的日常工作和生產(chan) 生活,成為(wei) 國家治理有效、社會(hui) 和諧穩定的助推器和潤滑劑。
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國家權力不是為(wei) 資本服務的,而是為(wei) 人民服務的,人民依法享有選舉(ju) 權和被選舉(ju) 權,享有對國家和社會(hui) 事務的知情權、參與(yu) 權、表達權、監督權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製度化的參與(yu) 過程,使人民既參與(yu) 國家、社會(hui) 事務和經濟文化事業(ye) 的管理,也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充分行使民主權利,人民利益要求既能暢通表達,也能有效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多樣化的參與(yu) 實踐,既實現各方麵意誌和利益的協調統一,又實現了各方麵在共同思想、利益、目標基礎上的團結一致,不僅(jin) 創造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奇跡,也創造了中國社會(hui) 長期穩定奇跡。在這種廣泛真實管用的民主製度和實踐下,中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健康權得到充分保障;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環境等方麵權利不斷發展,這也是“中國之治”的目標旨歸。
在中國巨大的經濟文化成就的背後,是中國政治治理的成就,是中國民主政治在理論和實踐上的不斷創新和發展的結果。全過程人民民主能夠把發展為(wei) 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落到實處,能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既是“中國之治”的“密碼”,更是中國民主的力量。
【本文係暨南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研究基地一般項目 “內(nei) 地港澳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教育資源開發研究”(JDGTT202124)的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