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課”的科學蘊意和實踐理路
作者:王學儉(jian) 、施澤東(dong) (蘭(lan) 州大學)
“大思政課”是進入新時代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發展,更好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也是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men) 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幹巴巴的。”“大思政課”是進入新時代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發展,更好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也是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就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實現“大思政課”的目標和效果,必須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按照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則,強化係統思維,突出協同意識,打破封閉狀態,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體(ti) 係、組織內(nei) 容、整體(ti) 形態的優(you) 化再造與(yu) 整體(ti) 發展。
“大思政課”的提出理據
“大思政課”順應新時代人才培育的目標要求。進入新時代,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黨(dang) 和國家從(cong)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高度出發,先後提出立德樹人、培養(yang) 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等一係列新要求,為(wei)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人才培養(yang) 指明了方向。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大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體(ti) 現了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視野、大情懷、大智慧,具有清晰的使命定位和明確的行動指向,將有力促進新時代的人才培養(yang) 。
“大思政課”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ei) 在規律。現實生活的複雜性,決(jue) 定了人的思想觀念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必然會(hui) 受多方麵條件、不同因素的限製和影響,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教育對象個(ge) 人選擇的自主性、單一教育因子作用效果的有限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思想政治工作從(cong) 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shu) 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大思政課”堅持以學生為(wei) 中心,深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經驗和發展要求,從(cong) 促進學生思想轉化、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的目標效果著眼,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性、複雜性和內(nei) 在規律性,將多主體(ti) 共同參與(yu) 、多渠道共同作用、多場域交替影響作為(wei) 重點,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係統有序地組織和開展,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yi) 。
“大思政課”回應思想政治工作的難點問題。長期以來,因為(wei) 育人意識不充分、育人視域相對窄化導致育人工作協同不夠,是製約和影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ge) 瓶頸性問題。在具體(ti) 表現上,一是參與(yu) 主體(ti) 單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課教師、政工幹部等專(zhuan) 職人員開展,力量有限、影響有限;二是教育內(nei) 容單調,與(yu) 學生思想需求相比,教育內(nei) 容主要局限在課本知識,缺乏同現實生活的緊密聯係;三是育人空間窄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校園、思政課堂,沒有真正貫穿學生學習(xi) 生活全過程,在新媒體(ti) 技術迅速發展背景下,虛擬空間思想政治教育覆蓋問題比較突出;四是體(ti) 製機製不健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體(ti) 製和運行機製不完善,各管一段、相互分割、彼此孤立的情況不同程度存在。對此,“大思政課”堅持破立並舉(ju) ,以協同創新為(wei) 理念指引,按照“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突破原有思維定式,以大協同、大聯動、大整合,著力破解存在的問題,推動形成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嶄新格局。
“大思政課”的內(nei) 涵要義(yi)
“大思政課”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堅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整體(ti) 觀,以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為(wei) 方法論指引,貫通式思考、係統性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工作力量的大調動、資源要素的大調配、體(ti) 係結構的大調整,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效整合、體(ti) 係機製優(you) 化完善,實現育人質量和效果的有效提升。
教育主體(ti) 多元協同。由單一走向多元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體(ti) 發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有效的重要保證。在“大思政課”的視域下,學生的教育培養(yang) 是全社會(hui) 共同的事業(ye) ,政府、家庭、學校、社會(hui) 方方麵麵都應該積極參與(yu) 。立德樹人、鑄魂育人是學校所有教職員工的共同願景和使命,每位教師、每個(ge) 課程、教學管理服務的每個(ge) 部門都要擔負起這個(ge) 光榮職責。“大思政課”強調立德樹人的首位重要性,從(cong) 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強大合力出發,激發校內(nei) 外各類組織和個(ge) 體(ti) 的育人誌趣,引導其在促進學生形成國家社會(hui) 要求的良好品德和素養(yang) 方麵明確自身職責使命,形成齊抓共管、人人參與(yu) 的良好局麵。
教育時空有序延展。任何實踐活動總是寓於(yu) 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而時間和空間的構成也成為(wei) 決(jue) 定和影響思政教育形式及效果的重要因素。“大思政課”根據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調整優(you) 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範圍,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封閉、分散、低效的缺點。在時間上,“大思政課”堅持以人為(wei) 本,從(cong) 個(ge) 體(ti) 生命視角出發,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生成長發展全過程,嵌入大、中、小、幼各學段,通過層層遞進、螺旋式上升,不斷鞏固並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空間上,同學生的學習(xi) 生活緊密結合起來,除了依托課堂開展的結構式的教學活動外,還要延伸到課外,進入學校、家庭和社會(hui) 生活以及網絡,顯隱結合、多點發力,進而實現全方位教育的目標。
教育結構開放立體(ti) 。“大思政課”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ti) 、資源等要素的增量擴容,在內(nei) 涵實質上,是對思想政治工作結構與(yu) 布局的一次重塑和調整。傳(chuan) 統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ge) 簡單的線性平麵結構,教育主體(ti) 、作用渠道、覆蓋範圍都比較固定和有限。“大思政課”從(cong) 曆時性和共時性的雙重維度,全麵地把握影響學生思想變化的主要場域和各類因素,以開放包容和“善用之”的理念,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動態集聚,不同場域配合協同,形成思政教育由思政課堂向所有課堂、由教學向管理服務、由校內(nei) 向校外延伸開放的多樣化工作體(ti) 係,改變了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總體(ti) 布局,推動了新時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向複雜的立體(ti) 多麵結構轉型升級。
“大思政課”的實踐路徑
辦好大課程。推進“大思政課”應當堅持以課程體(ti) 係建設為(wei) 重點,在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發展的同時,全麵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由“單課程”向“全課程”的拓展。實踐課程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將第二課堂納入課程體(ti) 係建設的重要內(nei) 容,引導學生在廣闊的社會(hui) 實踐中接受深刻教育,提高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網絡課程是現代課程建設的新方向,主動加強網絡技術應用,把傳(chuan) 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搬進網絡,讓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內(nei) 容滲入虛擬空間,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ti) 時代的華麗(li) 轉變。
建好大隊伍。“大思政課”的實現需要一支強大的工作隊伍來支撐。要按照專(zhuan) 兼職相結合、校內(nei) 外相協同的思路,統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和力量參與(yu) ,打造堅實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ti) 。專(zhuan) 職隊伍要建強。對標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全麵加強學校黨(dang) 政幹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的選用管理,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組織協調和示範引領作用。普通教師要培優(you) 。嚴(yan) 明師德要求,牢記育人職責,在“大思政課”格局中強化主動參與(yu) 意識,立足崗位切實發揮學生健康成長引路人的作用。校外隊伍要聯動。根據不同行業(ye) 特點和學校教育的實際需求,有序吸納不同組織和人員參與(yu) 學生教育,嚴(yan) 格規範準入機製,加強教育培訓和日常管理,發揮校外力量的獨特優(you) 勢。
形成大機製。大格局需要大機製來推動。建立“一核多元”的組織實施機製。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黨(dang) 的領導下進行的具有社會(hui) 主義(yi) 性質的專(zhuan) 門教育,“大思政課”的構建必須發揮黨(dang) 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要以各級黨(dang) 委、學校黨(dang) 組織為(wei) 主要領導和工作力量,加強橫縱聯係,促進各育人主體(ti) 間有效對話、協調行動。建立共建共享的資源利用機製。針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態多樣、分布廣泛的特點,打破資源的空間限製,推動部門間、校內(nei) 外的交互聯通,使校內(nei) 有限的資源得到充分運用,讓豐(feng) 富的校外資源不斷走進校園,激活豐(feng) 富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ei) 容和形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jia) 機製。明確校內(nei) 外各方的育人職責和工作要求,分層分類開展考評,強化正向激勵,凝聚培育時代新人的工作合力。
(王學儉(jian) 係蘭(lan) 州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蘭(lan) 州大學】主任。本文係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蘭(lan) 州大學】研究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