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對四季生命的問答
二十四節氣:對四季生命的問答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創作手記
徐冬冬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曆史悠久,蘊含著對宇宙間深奧的星象密碼的解讀。清明節氣剛過,圖文並茂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一書(shu) 闖入我們(men) 的眼簾,於(yu) 是有了這一期的選題。這本書(shu) 精選國家一級美術師徐冬冬教授以“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為(wei) 主題創作的140餘(yu) 幅抽象繪畫作品,以及資深新聞人徐立京結合畫作完成的近80篇感悟四季的文字作品,並收錄與(yu) 王蒙、丁一匯、薛其坤、陳來等文化、科學、哲學領域代表人物的對談。該書(shu) 從(cong) 中國人生命美學和生命力量的角度,挖掘和闡述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當代價(jia) 值和世界意義(yi) 。
“畫畫不是目的,問道才是根本。”遵循這一理念,徐冬冬堅持以一個(ge) 畫家的身份介入文化思考和文化實踐。讓我們(men) 跟隨畫家的創作思緒,走近古老的二十四節氣及其背後蘊含的中華文化。春天裏含著冬天,夏天裏含著秋天,希望每個(ge) 人都能跟隨著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腳步,用心感受自己生命的四季。
——編者
2013年中秋,新的生活又舒展在那濃鬱的秋韻裏。我獨步於(yu) 京郊隱逸之所“雲(yun) 歸處”,條魚隱約閃動在楓影波光中。《四季》組畫中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係列進入創作日程,這次創作不同於(yu) 以往,不再是人們(men) 感覺到的四季景色之嬗替,而是畫者靈魂在宇宙間跳動的軌跡,它表現得如此自在,整個(ge) 過程使我對天、地、人有了嶄新的感悟。
1
二十四節氣曆史悠久,可追溯至上古時代,蘊含著對宇宙間深奧的星象密碼的解讀。從(cong) 古老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切入,問道春夏秋冬四季變化,是我獨立麵對宇宙萬(wan) 物探求生命本質的創作,也是對四季生命問答的一種手段。我從(cong) 中體(ti) 會(hui) 中國先民們(men) 的智慧,了解中國文化對宇宙世界包括生命誕生、天地變化等諸多問題的認識,並賦予新思想以抽象表達。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組畫的創作曆時八年之久,它承載著我對中國抽象繪畫思想與(yu) 路徑的追問,更寄托著對中國新型文化的期望。在中國哲學裏尋找抽象的概念,使之成為(wei) 繪畫語言,建立中國式的抽象邏輯思維,這是中國抽象繪畫的要旨。將自己的靈魂置於(yu) 大自然中,麵對宇宙獨立思考,感悟生命的真諦,這是以往所沒有悟得的。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組畫總結了我在意象、印象、抽象繪畫三階段對“象”的認識和幾十年創作問道的經驗,特別是近十幾年中國抽象繪畫求索過程的思考。它立足於(yu) 人類文化進程和東(dong) 西方文化比較,感悟中國文化進入世界的智慧,並對人類社會(hui) 與(yu) 宇宙自然的關(guan) 係提出問答。
2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2013—2020)組畫是《四季》係列的開篇之作。
“春的三境界:一為(wei) 冬去春回,吐故納新;二為(wei) 新生的靜雅,生命之初性本善;三為(wei) 百花爭(zheng) 盛之後的凋落之美……”
“夏是生命的孕育。大地母親(qin) 的子宮孕育萬(wan) 物,生命從(cong) 混沌走向成形。大地孕育萬(wan) 物是博愛,它通向仁義(yi) ,有仁有義(yi) 方為(wei) 愛。宇宙本身已經有愛了……”
“這片孤憐的葉子會(hui) 飄落在四季的哪個(ge) 角落?人已過夫子所言的知天命之年了,但從(cong) 未細細品味過四季的靈魂,人生匆匆一晃而過,隻知人情世故,轉眼白發上頭。隻有懷著似一片落葉飄零的心境,才可將靈魂放在曠野、大漠之中,才曉得四季中靈魂跳動之軌跡。”
“冬的表達,表麵上看比較單調。但關(guan) 鍵在這‘藏’字,如何更加‘深’與(yu) ‘沉’地表現,在於(yu) 用來化色墨之物,是取自當時之晴雪,晴雪存陽氣,化色後表示‘沉’字,很得其意。後來給畫蓋上了‘雪被’,色墨、宣紙間發生了從(cong) 未有的變化,一遍雪、二遍雪、三遍雪,各不同,後麵溫度越低,效果更加不一樣,幹脆抬著畫放在室外雪天裏,觀其變化,這是過去從(cong) 來沒有過的辦法。真的將靈魂置於(yu) 大自然中了……”
再讀這些創作筆記,好像一下子又回到創作《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那些時日中。禪坐,冥想,讀書(shu) ,品茗,創作和整理畫稿,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靜心於(yu) 雲(yun) 歸處,晨起喜鵲登窗,牡丹相伴度日。在品茗中悟道“虛實”,在禪坐冥想中見“真”,其“象”如混沌之“氣”變幻無窮。“氣”在混沌中生萬(wan) 物,萬(wan) 物之“象”生於(yu) 混沌中。四季萬(wan) 物生於(yu) 此,筆墨落在“真”象中。筆走“色空”裏,墨含“有無”中。在這抽象邏輯思維的生命鏈裏,一幅幅《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筆墨如產(chan) 婦生子,在這個(ge) 偉(wei) 大時代裏“順產(chan) ”了。這是一個(ge) 問天問地、使新生命萌發的過程。
3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組畫的創作,是在“無知之知”的狀態下離形去知的過程,是順應“道”的規律,具有“生命”的價(jia) 值。陰陽氣韻的變換,遊離於(yu) 無窮之中。“氣”變而生形,形變而生有,有無之中伴生滅,應春夏秋冬四時輪回而行也。順天道,講“真”求“實”,無為(wei) 而無不為(wei) ,不刻意背離天道而求人為(wei) ,追求人與(yu) 人、人與(yu) 社會(hui) 、人與(yu) 自然之間的和諧狀態才是理想的“為(wei) ”。
當我們(men) 探討中國抽象邏輯思維、建立中國抽象繪畫之時,中華文化的智慧得以再次發揮。中華文明起源可追溯到盤古開天地的時代,上古時期天皇氏發明的幹支理論,就是中華文化認識宇宙世界的先例,它對中華後世的曆法、術數、計算、命名等影響重大、意義(yi) 深遠。我從(cong)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切入來麵對宇宙世界、探索四季,便源自幹支。它觀天地星辰變化所總結出的物候、氣候,對中華思想的產(chan) 生、變化、升華,以及中華民族社會(hui) 生活的點滴,都產(chan) 生了潛移默化的基礎性創造作用。要從(cong) 幹支理論這個(ge) 中國文化原動力所產(chan) 生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入手,來感悟宇宙世界的真、善、美,深思四季的奧秘,打開中國新型文化的心靈窗口。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組畫帶來中國文化對宇宙的新感悟、觀察的新方法。新思想、新境界、新創造的產(chan) 生,得益於(yu) 我從(cong) 《新唯識論》中體(ti) 悟到的啟示與(yu) 教導。初次接觸“唯識”概念,源於(yu) 中國哲學大家熊十力老先生。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靜心於(yu) 意象的墨海,以文會(hui) 友,有幸結識許多令人尊敬的文化藝術大家,如詩人艾青、臧克家,書(shu) 法家、佛學家趙樸初,雜文家聶紺弩,作家蕭軍(jun) 、駱賓基,社會(hui) 學家費孝通,戲劇家曹禺,舞蹈家吳曉邦,翻譯家錢鍾書(shu) 、蕭乾、楊憲益,書(shu) 畫收藏大家張伯駒,雕塑家劉開渠,書(shu) 畫大家劉海粟、王朝文、李可染、啟功、張仃、王森然等,眾(zhong) 多前輩大家都給予我諄諄教導。宋、元、明、清曆代名家的超凡筆墨,讓我得以從(cong) 古人畫作中來感悟中國文化觀察自然的方法和獨特角度。同時,宋明理學、心學大家朱熹、二程、陸象山、王守仁等先賢的思想,給我很大啟發。當代思想家和哲學學者馬一浮、胡適、錢穆、梁漱溟、馮(feng) 友蘭(lan) 等人的著作,也是我感興(xing) 趣的,其中熊十力老先生是我特別喜愛的一位。他為(wei) 現代儒家提出了方向,給同輩、後學樹立了榜樣,令後來者無不心生敬重。對我這個(ge) 晚輩來說,真沒想到三十五年前一本讀不懂的《新唯識論》的智慧,今日卻不經意地融入到了中國抽象繪畫的建立過程中。《新唯識論》認識宇宙世界的智慧,是一盞聖賢明燈,照亮了一條大通之路。它的“八識”,為(wei) 我認識四季、創作《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組畫提供了方法。
當我的筆墨直接麵對宇宙世界時,我不再是僅(jin) 從(cong) 自然現象的外部,用眼、鼻、舌、耳感受其變化,或從(cong) 前人傳(chuan) 承的文化中得到經驗,而是通過自身的“心”過渡至大腦和身體(ti) 每一部分的反應。此時,人體(ti) 如感應器一般,感應著宇宙世界,不斷釋放出未知的信號,傳(chuan) 於(yu) 心,反應於(yu) 手腦,落於(yu) 筆端。正是因為(wei) 認識到“本識”的意義(yi) ,《四季》組畫才能進一步了解宇宙本性的“真”。以色彩筆墨表達萬(wan) 物間靈魂般的心靈對話,感應天、地、人,認識宇宙的“真”,這是《四季》組畫與(yu) 以往創作最為(wei) 根本的不同。
4
《四季》的創作,始終將“氣”作為(wei) 生命之“真”的源頭來觀察四季之變。“二十四節氣”的陰陽兩(liang) 氣之變,歸於(yu) 太陽轉動所帶來的黃經角度的變化。“七十二候”中,陰陽兩(liang) 氣互相轉換交變所帶來的氣韻生動,是宇宙世界和諧之美善的體(ti) 現,這正是《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組畫表現的生命精神境界。
“氣”隨太陽的運轉而生“物”,陰陽兩(liang) 氣變化帶來春夏秋冬四季萬(wan) 物的呈現。太陽每轉過黃經5度為(wei) 五日一候,每轉過黃經15度為(wei) 十五日一節氣,每轉完黃經360度為(wei) 四季一年;一年含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太陽轉動帶來宇宙間陰陽氣韻之變,觀北鬥七星鬥柄位置變化,再現對天體(ti) 的認識,這種問天的宇宙生命觀,始終圍繞《四季》的筆墨。創作《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的八年間,真是時光如梭,卻又一分一刻也沒有蹉跎,不錯過每個(ge) 節氣帶來的時光福分,不錯過每一候帶來的瞬間感動,不錯過四季氣韻之變帶來的對宇宙生命觀的哲思,更不錯過哲思頓悟中對生命真、善、美的追求。從(cong) 每時、每日、每候的陰陽兩(liang) 氣交合變化,感悟宇宙世界之變,悟道萬(wan) 物生命之“心”,帶來《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組畫對靈魂的獨白,達於(yu) 對生命本質的精微表達。我曾說:“《四季》組畫所追求的真、善、美,不隻是畫麵所呈現的構圖、色彩和立意,而是探求萬(wan) 物生命本質的真。”
隨著《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組畫的初步完成,中國抽象繪畫從(cong) 思想、立意、藝術形式和材料的應用上,特別是對宣紙和毛筆等傳(chuan) 統工具的應用,都有了新方法,產(chan) 生了新效果,為(wei) 《四季》係列下一步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基礎。
“氣從(cong) 色中過,五蘊本自空。靜心四季裏,冥想天地間。”在浩瀚中華文化的氣韻中,觀萬(wan) 物動靜之“真”,靈魂在空靈中自在會(hui) 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所言“道之為(wei) 物,惟恍惟惚”,正是《四季》組畫靈魂般的軌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