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火遍全網的MBTI測試 不是偽科學,但認真你就輸了

發布時間:2022-04-14 16:49:00來源: 科技日報

  任何測試都是有局限性的。MBTI測試可以幫我們(men) 更好地了解人的性格特征,但不能僅(jin) 以單一的測試結果,就推斷一個(ge) 人的心理特征。要想真正考察一個(ge) 人,必須用多種方法、從(cong) 多個(ge) 角度來考察,再用心理測試結果進行輔助分析,這樣才可能得出一個(ge) 比較可靠、客觀的結果。

  ——陳祉妍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你是ENTJ,還是ENTP?”

  如今在年輕人的社交圈裏,要想交友“破冰”需先對上“暗號”。這些由4個(ge) 英文字母組成的神秘代碼,已成為(wei) 不少年輕人的社交標簽,它就是當下在社交網絡爆火的MBTI測試。

  隨便在網上搜索一個(ge) MBTI測試軟件,測試人數都超過千萬(wan) 。在微博,與(yu) MBTI相關(guan) 的話題閱讀量高達8億(yi) 。各大線上社交平台則湧現出不少以MBTI人格類型命名的群組,基於(yu) MBTI製作的表情包和各種“梗圖”更是被年輕人玩得爐火純青。年輕人在交友、相親(qin) 時,也都會(hui) 在自我介紹中加入MBTI代碼。

  MBTI測試在走紅的同時,也引來不少爭(zheng) 議,許多人稱其為(wei) “迷信”“偽(wei) 科學”,那麽(me) 這種測試到底靠不靠譜呢?

  4個(ge) 字母“解鎖”16種人格類型

  MBTI測試的英文全稱為(wei)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邁爾斯—布裏格斯性格分類指標),由美國作家邁爾斯和她的母親(qin) 布裏格斯在20世紀40年代編製,是一種自我報告式的人格測評工具,用以描述人們(men) 在獲取信息、做出決(jue) 策、對待生活等方麵的心理活動規律和人格類型表現。

  “MBTI測試涉及的心理學理論基礎,源自著名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的著作。”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介紹,榮格在20世紀20到30年代出版了一本名為(wei) 《心理類型》的書(shu) ,在這本書(shu) 中他首次對人格進行了類型劃分,比如我們(men) 熟知的性格內(nei) 向和外向等概念就出自此書(shu) 。

  榮格在提出內(nei) 、外向概念的同時,還提出了人格的四大機能(思維、情感、直覺和感覺)。他認為(wei) ,每個(ge) 人都可能擁有這四項機能,但這四項機能在每個(ge) 人身上體(ti) 現的程度不一樣。因此根據每個(ge) 人身上的優(you) 勢機能,再加上內(nei) 向、外向變量,他把人又劃分為(wei) 8種類型,即外傾(qing) 思維型、內(nei) 傾(qing) 思維型、外傾(qing) 情感型、內(nei) 傾(qing) 情感型、外傾(qing) 直覺型、內(nei) 傾(qing) 直覺型、外傾(qing) 感覺型與(yu) 內(nei) 傾(qing) 感覺型。

  MBTI測試就是基於(yu) 榮格的心理學類型理論發展出來的測評工具,其將個(ge) 體(ti) 行為(wei) 差異用四個(ge) 維度進行衡量,包括精神能量指向、信息獲取方式、決(jue) 策方式以及生活態度取向。

  每個(ge) 維度包括兩(liang) 個(ge) 方向,代表不同的偏好傾(qing) 向,分別是E(Extroversion,外向)和I(Introversion,內(nei) 向)、N(Intuition,直覺)和S(Sensing,實感)、F(Feeling,情感)和T(Thinking,思考)以及P(Perceiving,感知)和J(Judging,判斷)。

  四個(ge) 維度的不同偏好傾(qing) 向經過排列組合就形成了16種人格類型,4個(ge) 字母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類人格特征,比如ENTP代表好奇心旺盛的辯論達人、INTP則是與(yu) 世無爭(zheng) 的理想主義(yi) 者……

  學界對MBTI的科學性存有爭(zheng) 議

  “其實,基於(yu) 榮格的人格理論,發展出來的測量工具有很多,MBTI算是其中知名度最高的。”陳祉妍說,比較知名的還有凱爾西氣質類型測試,而MBTI之所以能夠“出圈”,主要是其在商業(ye) 推廣方麵做得比較成功,所以它目前在國際上比較有影響力。

  與(yu) 其他人格測試不同,MBTI操作簡易、測試結果更為(wei) 直觀,往往不需進一步的解讀與(yu) 思考,所見即所得。

  同時,MBTI將測試結果與(yu) 浪漫文案巧妙結合,如有靦腆、敏感、完美主義(yi) 以及自卑等性格特點的INFP人格,就被描述成“治愈家”“空想家”或“哲學家”,這樣的表述讓人更容易接受,MBTI測試也因此獲得了更廣泛的傳(chuan) 播效果。

  “MBTI測試基於(yu) 榮格的人格理論,是人格測驗中一個(ge) 應用非常廣泛的工具,但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者一直對MBTI存有爭(zheng) 議。”陳祉妍舉(ju) 例道,比如人格是否可用16種類型進行劃分,有的學者認為(wei) 這樣的分類方式是非常簡單且粗暴的。

  此外,一個(ge) 測試的科學程度還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在國內(nei) 大家普遍使用的是MBTI測試的中文版本,一個(ge) 心理測試從(cong) 國外引進,需要進行多方麵的研究工作以保證其準確性和應用價(jia) 值。但是具體(ti) 到某個(ge) 人使用的MBTI測試是否為(wei) 經過研究驗證的中文版,使用者很可能並不清楚。”陳祉妍說。

  雖然該測試的科學性受到質疑,但不少人在轉發自己的MBTI類型描述時,都不禁感歎“每一條都中了”,他們(men) 認為(wei) 測試結果非常準確。

  “這樣的反饋是由多方麵原因造成的,其中之一就是,隻有覺得測試結果準確的人才會(hui) 分享,覺得不準確的人就不會(hui) 分享了。”陳祉妍分析道,“此外,一個(ge) 人覺得測試準不準,更多是主觀判斷的結果,也就是一個(ge) 心理反饋。可能測試結果中僅(jin) 有某部分擊中了測試者的內(nei) 心,他就會(hui) 覺得測試結果很準。”

  測試結果僅(jin) 供參考不可盲目相信

  MBTI測試自問世以來,常被用於(yu) 員工招聘和相親(qin) 擇偶,那麽(me) 這麽(me) 做靠譜嗎?

  “實際上,不止MBTI測試,很多人格測評工具都被用於(yu) 招聘或其他領域。”陳祉妍表示。

  “若在專(zhuan) 業(ye) 人士指導下獲取的MBTI測試結果,雇主可將其當作一個(ge) 參考。”陳祉妍指出,從(cong) 專(zhuan) 業(ye) 心理學角度來說,任何單一測驗結果都不能作為(wei) 錄用與(yu) 否的唯一標準。考察一個(ge) 人能否勝任一份工作,必須把測試數據和過往資料結合起來進行分析,隻有這樣才能夠得出一個(ge) 相對可靠的結果,以此進行最終的評判。

  陳祉妍認為(wei) ,與(yu) 招聘相比,相親(qin) 擇偶是一個(ge) 更為(wei) 複雜的問題。“招聘大部分涉及的問題處於(yu) 人的意識層麵,而相親(qin) 擇偶中還要涉及很多處於(yu) 無意識層麵的問題,而這是很難被測試出來的。”她說。

  “我還發現,一些網上的MBTI測試,為(wei) 了讓受測者能在短時間內(nei) 獲得測評結果,會(hui) 大幅縮減測評題目數量,這樣就可能會(hui) 增加測評結果的誤差。”陳祉妍提醒道,誤差增加後,測試結果就會(hui) 更不準確,此時按圖索驥去尋找另一半或招聘員工,風險就更大了。

  “因此,無論是將MBTI測試用於(yu) 相親(qin) 擇偶還是招聘員工,首先需要明確一點,那就是任何測試都是有局限性的。”陳祉妍表示,“MBTI測試可以幫我們(men) 更好地了解人的性格特征,但不能僅(jin) 以單一的測試結果,就推斷一個(ge) 人的心理特征。要想真正考察一個(ge) 人,必須用多種方法、從(cong) 多個(ge) 角度來考察,再用心理測試結果進行輔助分析,這樣才可能得出一個(ge) 比較可靠、客觀的結果。”(記者 陳曦)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