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峇峇娘惹文化的福建原鄉元素

發布時間:2022-04-18 16:10:00來源: 福建日報

  峇峇娘惹族群是曆史上華人移民馬來半島地區,與(yu) 當地婦女通婚的後裔,主要分布在馬六甲、檳榔嶼、新加坡等地。即使是在殖民時代,大多數峇峇娘惹家庭的孩子接受的是英式教育,但閩南方言、宗教習(xi) 俗、儒家思想照樣以牌匾、燈籠上的中文書(shu) 寫(xie) 形式,將家訓以及中華傳(chuan) 統節日嚴(yan) 守的規矩一代一代艱難地傳(chuan) 承下來。

  三代成峇

  早在14世紀,已經有華人來到馬來半島的馬六甲一帶生活,不過人數很少。到了15世紀初期,明朝與(yu) 馬六甲王國關(guan) 係甚密,鄭和“七下西洋”有六次在馬六甲停靠,帶去了大量的商人和水手,並在馬六甲建立下西洋的補給站“官倉(cang) ”。

  從(cong) 15世紀初鄭和下西洋,直到19世紀初下南洋的熱潮,400年間不斷有華人往返於(yu) 馬來亞(ya) 和中國之間。15世紀下南洋的華人隻有男性,華人婦女是在1853年以後才大量移居南洋的,於(yu) 是早期下南洋的華人男性與(yu) 當地土族女性結合產(chan) 生混血後代,漸漸構建起一類全新文化,這就是峇峇娘惹文化。

  他們(men) 生下的後代,男孩為(wei) “峇峇”,女孩為(wei) “娘惹”,土生華人“峇峇娘惹”的稱呼由此而來。對於(yu) 名稱來源有兩(liang) 種說法,一種認為(wei) :峇峇是孟加拉的土話,原本作為(wei) 對歐洲籍兒(er) 童的稱呼,在印度人向馬來亞(ya) 地區移民後,該稱呼被用作稱呼華人兒(er) 童,漸漸演變成對華人男性的統稱;另一種認為(wei) ,峇峇的名稱起源於(yu) 馬來語,為(wei) 馬來人對華人的尊稱。娘惹這一稱呼也是起源於(yu) 馬來語,代表了小姐、夫人此類女性。部分學者覺得該詞由福建話“娘娘”發展而來,因此娘惹在取名時,名字裏經常帶有“娘”字。

  鄭和時代就居留在馬六甲地區的明朝後裔,成為(wei) 峇峇娘惹族群形成的源頭。到了明清之際,馬六甲地區又成為(wei) 一些明朝遺民海外避難的一大所在,其中又以來自福建漳泉的移民為(wei) 絕大多數,福建移民及其後裔構成早期馬六甲華人社會(hui) 的主體(ti) 。

  到了19世紀,峇峇娘惹才發展成為(wei) 一個(ge) 和其他華人群體(ti) 不同的次族群。他們(men) 和新客華人之間存在的差異,關(guan) 鍵在於(yu) 不同的傳(chuan) 統習(xi) 俗和教育背景,比如峇峇在東(dong) 南亞(ya) 當地成長過程中所接受的為(wei) 英文教育,導致峇峇華人漸漸地衍生出專(zhuan) 屬於(yu) 自身的特色文化。

  當地閩南人有句俗話說“三代成峇”,按照此話定義(yi) ,在馬來西亞(ya) 出生的所有第三代華人都已經成為(wei) 峇峇。這句話並不存在藐視成分,畢竟要和當地社會(hui) 環境相適應,他們(men) 的文化難免會(hui) 帶上一些當地色彩。

  椰漿飯這一道娘惹菜就擺脫了族群的限製,受到了馬來人的喜愛,這是因為(wei) 此菜根據馬來人的飲食習(xi) 慣做了調適,還被添加到了馬來菜係。峇峇娘惹身為(wei) 馬華通婚後的結晶,也把當地文化中合理的元素注入到了自我文化內(nei) ,最後得到“雙贏”的局麵。

  娘惹菜

  舊時的娘惹大多是足不出戶的大家閨秀,廚房就是最好的消磨之地。娘惹菜將中國菜的烹飪方法和馬來的香料相結合,在味道方麵酸甜且微辣,聞著香濃而又釅冽。

  中餐中經常使用到的豬牛羊雞鴨,娘惹美食也用到了。蔬菜、海鮮以及菠蘿、椰漿等食材都存在娘惹美食之中,沒有其他族群對食物的忌諱。娘惹菜的味道和色彩是非常出色的,原因是非常注重對各類香料的運用,不僅(jin) 有咖喱、辣椒,還有香蘭(lan) 草、檸檬草。

  娘惹風味的美食涵蓋叻沙、椰漿飯、肉骨茶、黑果雞等菜肴。娘惹製作的糕點也是久負盛名的,以糯米、西穀粉、木薯粉、椰漿、香蘭(lan) 葉等為(wei) 原料,烹飪出味道香濃、色彩繽紛、造型奇特、款式多樣的娘惹糕點,諸如蘿卜糕、烤白米糕、千層糕、木薯糕、發糕、粉糕、香草糕。這些名稱中的“Kuih”就是閩南話“粿(糕點)”之音譯,從(cong) 中也可窺見福建(閩南)文化元素的影響。

  長桌宴(Tok Panjang)是傳(chuan) 統峇峇娘惹在重大節慶時的菜肴統稱。“Tok”是閩南方言,意為(wei) “桌子”;“Panjang”則是馬來語,意為(wei) “長”。長桌宴是土生華人特有的家宴形式,通常在壽誕喜慶時設宴,以豐(feng) 盛的娘惹菜肴和糕點招待親(qin) 朋好友。

  由於(yu) 長期受到英殖民文化影響,峇峇就餐習(xi) 慣用叉匙,但在餐具的選擇上則是非常的中國化,鳳凰、蝴蝶、牡丹、葫蘆是峇峇娘惹餐具中常見的圖案。富裕人家通常備有兩(liang) 套瓷質餐器,一種是白底藍花的青花瓷器,供日常和祭祖時使用,俗稱“廚房瓷”;另一種是專(zhuan) 門從(cong) 中國定製,以牡丹、鳳凰圖案為(wei) 主要裝飾的粉彩瓷器,多用於(yu) 婚宴喜慶場合,稱為(wei) “娘惹瓷”。

  從(cong) 明清時期直到20世紀初,中國南方接受了在馬六甲地區居住的華人定製。娘惹瓷的裝飾和色彩比當時內(nei) 銷的粉彩瓷更華麗(li) 、豐(feng) 富,主要色調為(wei) 紅色與(yu) 綠色。雖然在紋飾主題上依然選擇了中國傳(chuan) 統的鳳凰、牡丹,但還是添加了不少馬來文化的濃鬱色彩,如明黃、淺粉以及土耳其綠。人物、山水紋飾在娘惹瓷中很少出現,具體(ti) 原因是他們(men) 十分尊重所在地的民族宗教,所以偏愛植物的葉子、花瓣等紋飾。

  峇峇馬來語

  辜鴻銘出生於(yu) 南洋,是峇峇族群中出挑的人物。又如檳城峇峇曾錦文(1851—1920年),其父為(wei) 福建侯官人,母親(qin) 則是檳城娘惹。曾錦文墓碑上用的是中文、馬來文、英文三種文字,顯示他的職業(ye) 是“Translater of stories”,意思是小說翻譯家。

  曾錦文年少時回中國就讀於(yu) 福建船政學堂,畢業(ye) 後受聘執教,1872年返回新馬。從(cong) 1891年開始,精通中文、馬來文、英文的他以“峇抵彥東(dong) ”的筆名翻譯中國古典章回小說,先後完成《三國演義(yi) 》《西遊記》《水滸傳(chuan) 》《今古奇觀》等18部譯作,翻譯手稿現收藏於(yu) 新加坡國家檔案館。

  在最初下南洋的華人移民中,父親(qin) 的語言往往是閩南話,當地母親(qin) 的語言則是馬來語。兩(liang) 者孕育出的後代理應按照父親(qin) 的語言來學習(xi) ,但是母親(qin) 承擔著養(yang) 育、教育孩子的重要任務,所以他們(men) 學習(xi) 的語言並不是單純的閩南方言或馬來語,而是使用被稱作“峇峇馬來語”的語言。

  峇峇馬來語是馬來語、閩南話,甚至摻雜泰語的產(chan) 物,其精髓是語調順口、調皮活潑,在詞匯方麵混合了很多閩南話,在語法方麵常常被漢語所影響。誠如《華馬文化論叢(cong) 》一書(shu) 所說,“這種語言缺少條理分明的結構,於(yu) 用詞方麵摻雜進很多英語以及漢語方言,特別是閩南話,這也是峇峇馬來語具備的特色”。

  峇峇文化非常重視文化的主體(ti) 性,同時也具備強大的適應力。殖民時期是以門麵寬度來確定房屋稅收的,因此峇峇娘惹典型建築有著窄而長的偏向,就像火車車廂呈現一線式。其建築多為(wei) 兩(liang) 層樓的長屋,由閩南、南洋和歐洲巴洛克三種風格混搭而成,兩(liang) 到三進的客廳,大戶人家中間有天井可透光。

  早期的娘惹幾乎足不出戶,隻能在廚房和二樓的臥室穿梭。有人來提親(qin) 時,她們(men) 也隻能透過隱藏的視窗偷偷觀察未來的夫婿。在二戰以前,峇峇娘惹舉(ju) 行婚禮還沿用著中華古禮,行三跪九叩,娶親(qin) 過程中會(hui) 用到花轎,鑼鼓喧天的景象十分熱鬧。

  卡芭雅

  要判斷一個(ge) 娘惹是不是可以嫁人了,一個(ge) 重要標準就是她們(men) 的珠繡手藝是不是精湛。娘惹一般喜歡對自身定製的首飾,飾以鳳凰、八仙、牡丹等圖案,認為(wei) 這類代表了吉祥富貴。

  卡芭雅(kebaya)是峇峇娘惹族群中極其有名的服飾,基礎為(wei) 馬來服飾的輕薄漸變,再以中國傳(chuan) 統服飾中的花邊對其進行修飾,並且改成了低胸襯肩,具備著獨有的西洋風格。穿戴時沒有帶子和扣子,固定時隻使用三枚胸針,扣住衣服的對襟,看上去不僅(jin) 清新薄涼,還帶著精致華貴。

  娘惹服裝既具備馬來人喜歡的土耳其綠,又具備中國傳(chuan) 統的粉紅和大紅,並將中國傳(chuan) 統服飾中的花鳥魚蟲、龍鳳呈祥點綴在衣服上。製作過程不僅(jin) 使用了荷蘭(lan) 、英國款式上的蕾絲(si) ,還用了中國的鏤空法,在裁剪這一方麵將腰身充分顯示出來,再搭配上峇迪紗籠裙,使得娘惹少女更顯婀娜。這一服飾通過多次演變,如今已成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標準空姐服飾。作為(wei) 新加坡旅遊形象大使,孫燕姿就曾身著娘惹服裝上電視。

  正因為(wei) 這個(ge) 族群文化的融合性和特殊性,使之成為(wei) 海上絲(si) 綢之路的中華文化傳(chuan) 播使者,經曆幾百年依然保持閩南文化原貌並與(yu) 當地文化和諧融合的典範。

  2020年12月,由中國和馬來西亞(ya) 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guan) 人與(yu) 海洋可持續聯係的儀(yi) 式及相關(guan) 實踐”項目經評審通過,入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單。這一起源於(yu) 閩南的習(xi) 俗,被中馬兩(liang) 國的相關(guan) 社群視為(wei) 共同遺產(chan) ,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si) 綢之路沿線國家傳(chuan) 播與(yu) 交融的生動例證。

  峇峇娘惹文化是中馬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是華僑(qiao) 華人珍貴的文化遺產(chan) 及符號,無疑也是新加坡、馬來西亞(ya) 、中國三國共同的文化財富。

  (作者為(wei) 廈門理工學院影視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