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耿春芬:麵藝捏出“五彩人生”

發布時間:2022-04-21 14:05:00來源: 農民日報

 

  餑餑等麵食自古以來就是沂蒙山區老百姓最為(wei) 依賴和喜愛的主食。山東(dong) 省沂南縣耿大姐烘焙的創始人耿春芬,就用精湛的麵食製作手藝捏出了“五彩人生”。

  在沂蒙山區,年前每家上墳,墳前的供桌上總會(hui) 少不了幾疊各式花餑餑;年後,閨女回娘家或親(qin) 朋間相互拜訪,最主要的禮品就是一包袱或一箢子餑餑;親(qin) 朋好友家,兒(er) 娶女嫁,蒸上一籠餑餑和一對麵魚兒(er) ,也被人們(men) 公認為(wei) 上等的好禮……

  現年56歲的耿春芬自幼深受這些麵食傳(chuan) 統習(xi) 俗的熏陶,小時候,每逢家裏蒸製饅頭等麵食時,她便與(yu) 大人爭(zheng) 搶麵團,捏製諸如“鴿子”“獅子”“老虎”之類的麵偶,時常贏得大人們(men) 的誇讚。

  “民以食為(wei) 天”,在耿春芬看來,無論生活水平提高到什麽(me) 程度,餑餑等麵食永遠是沂蒙山區百姓飲食之“魂”,不同的是人們(men) 對麵食加工技法、營養(yang) 配比結構、文化表現形式有新的追求與(yu) 喜好。為(wei) 提高已有的麵食技藝,她主動向大學美術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女兒(er) 請教,找到更貼近現代人審美喜好的造型,又多次走南闖北地拜師學藝,麵食製作技藝日漸趨於(yu) 嫻熟臻美。

  耿春芬介紹,製作花餑餑有切、揉、捏、揪、挑、壓、搓、撥、按等十幾種製作手法。要先將具有不同色彩配比和揉製工藝的麵料製作成不同的“零件”,然後再將不同形狀和色彩的“零件”集成,使花朵、葉片自然舒展,整體(ti) 造型美觀、生動。

  耿春芬選取沂蒙山區生產(chan) 的一種小麥麵粉為(wei) 基料,配以從(cong) 植物(如南瓜、胡蘿卜)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創作出了既營養(yang) 成分合理、口感綿軟、味道清香,又融合傳(chuan) 統文化和藝術觀賞性等於(yu) 一體(ti) 的花餑餑係列,如“福壽雙全”“龍鳳呈祥”“步步登高”等。

  每當看到人們(men) 領取定製的餑餑箱,耿春芬臉上都會(hui) 洋溢起喜悅的笑容。她還帶動十餘(yu) 名婦女以此為(wei) 職業(ye) 走上了致富之路。(翁振民)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