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我正在做“退場”的事情
中新社北京4月23日電 題:梁曉聲:我正在做“退場”的事情
中新社記者 高凱
“我現在正在做‘退場’的事情,這將是我的倒數第二本長篇小說。”梁曉聲日前在媒體(ti) 麵前透露自己的“退場”計劃,這位著名作家提到的“倒數第二本”,是其近期推出的《中文桃李》。
此前,根據梁曉聲同名長篇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人世間》在此間掀起觀看和討論的熱潮,梁曉聲耗時8年寫(xie) 就的《人世間》是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小說從(cong)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寫(xie) 起,直到改革開放後的今天,被認為(wei) 寫(xie) 出了中國社會(hui) 發展的內(nei) 在曆史邏輯,堪稱一部“五十年中國百姓生活史”。
因電視劇《人世間》持續的高熱度,梁曉聲成為(wei) 眾(zhong) 多媒體(ti) 追逐采訪的對象。他坦言,自己後來拒絕了大多數采訪請求,原因是“已經說得夠多了”,而這一次,這位年逾古稀的作家希望談談《人世間》之外的新作《中文桃李》。
“這將是我倒數第二本長篇小說,還有一本在寫(xie) 著,等那本寫(xie) 完了,不管水平怎麽(me) 樣,‘梁記麵食店’就要關(guan) 張。”梁曉聲說。
在他看來,作家寫(xie) 小說和一個(ge) 麵點老師傅開麵食店是沒有多大區別的,“無非你就是要把麵食做得好一點,要保證食材的環保,我做了一輩子,也就做到這個(ge) 程度上,人有的時候還是要放下,不要太執拗。”梁曉聲笑言,“但是缸裏還有一團麵,這團麵不能浪費,所以我說還有一部要寫(xie) 出來。”
與(yu) 前作一樣,“倒數第二本”《中文桃李》依舊是現實主義(yi) 長篇,不同的是,善寫(xie) 大曆史大變革的梁曉聲將目光聚焦在“80後”大學生這一群體(ti) 身上,以自身在大學執教與(yu) 學生接觸的所見所聞為(wei) 基礎,講述他們(men) 的理想和奮鬥,也傾(qing) 訴他們(men) 的苦悶與(yu) 困惑,探尋其自身成長與(yu) 成就事業(ye) 之路。
對於(yu) 選擇這樣題材的契機,身為(wei) 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的梁曉聲直言,想給自己的教學生涯留下一點記錄,想要以此作為(wei) 自己送給學生的禮物,“想為(wei) 學中文的學子寫(xie) ,我覺得會(hui) 是一個(ge) 紀念吧,還有一點就是,寫(xie) 完《人世間》的時候,相對放鬆一些,就想寫(xie) 一部不那麽(me) 沉重的。”
然而這部“不那麽(me) 沉重”的作品卻也不失為(wei) 另一種莫大的挑戰。在《中文桃李》中,已經年逾七十的梁曉聲設身為(wei) 一名“80後”小城青年,以第一人稱寫(xie) 其大學生活、戀愛、友情、闖蕩北京、一次次成敗得失……作者與(yu) 主人公在年齡上的代際鴻溝是不可避免的。對此,梁曉聲表示,第一人稱確實更難一些,但是這種選擇會(hui) 令敘事更加親(qin) 切。
在《中文桃李》中,作者表達了諸多自己對社會(hui) 、文化的思考,以及對於(yu) 當代青年在理想與(yu) 現實衝(chong) 突時所作取舍的理解,梁曉聲認為(wei) 某種虛幻的理想一如虛榮,毅然放下回歸現實,於(yu) 平凡的工作、生活中發掘生命的價(jia) 值,實則更有意義(yi) 。
“70歲的人生走過之後,我也在思考,人這一生究竟在追求什麽(me) 呢?我想,最後除了真善美,沒有其他的東(dong) 西了。”梁曉聲說。
在《中文桃李》中,主人公之一“冉”說,生活可以分為(wei) 詩歌類的、詩類的、散文類的、報告文學類的、史詩類的,當被問及自身的生活是哪一種,梁曉聲說,“我沒有經曆過詩一樣的人生,我的人生注定是報告文學,來不得半點浪漫和詩意。因為(wei) 從(cong) 小家裏條件很差,還有一個(ge) 生病的哥哥。雖然我看了很多小說,但即便年輕時也並沒有浪漫起來,我的這種浪漫情愫可能最多是在早期的一些知青小說裏頭出現過。”
“然而,我從(cong) 開始寫(xie) 作就是在寫(xie) 情。當然,不光是愛情,我也不喜歡用愛情來撐起一部小說。”梁曉聲說。(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