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稷下學宮:齊國給予後世的非物質文化瑰寶

發布時間:2022-04-28 14:34:00來源: 光明網

  《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以劇情類紀錄片的語言重繪稷下學宮崢嶸,著力於(yu) 民族現實、民族記憶、民族認同與(yu) 民族想象的互動關(guan) 係,從(cong) 影像時空美學角度重鑄民族建構的文化意識作用。在中國與(yu) 國際視野下展現了齊魯思想文化對中國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體(ti) 現了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稷下學宮的建築本體(ti) 是紀錄片敘事的空間中心,但紀錄片並未對學宮建築細節過多著墨。作為(wei) 世界上最早的“社會(hui) 科學院”,其文明指引作用是刻畫的重點。因此,紀錄片選取戰國的百家爭(zheng) 鳴、秦時的焚書(shu) 坑儒到漢初的思想一統的文化背景。其一,借助觀眾(zhong) 對於(yu) “戰國爭(zheng) 霸”“焚書(shu) 坑儒”“獨尊儒術”等真實豐(feng) 富的民族現實素材的熟知度,為(wei) 記錄敘事水到渠成地從(cong) 物質建築個(ge) 體(ti) 到精神共體(ti) 的升華提供現實支撐。其二,在對稷下學宮的線性流動敘事中,擷取了戰國到秦漢時期關(guan) 鍵的曆史拐點結成五個(ge) 敘事主題,使紀錄片表達的節奏感、趣味性和可看性大為(wei) 加強,提升了表現張力,行篇高潮迭起,將更多觀眾(zhong) 納入民族共同想象的影視場域。

  在敘事模式上,紀錄片以人物視角切入。圍繞稷下學宮的淵源,孟子、荀子、鄒衍等曆史人物在國家間的遊說路徑和曆史事跡的講述相互交織,主要表現為(wei) “行動的曆史人物”和“具象化的曆史人物”。行動的曆史人物,一方麵對於(yu) 曆史的展演不止局限於(yu) 齊國一隅,亦有燕國、秦國等國家的曆史背景補充,擴充了稷下學宮的記錄容量,達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全局觀效果,另一方麵隱喻了稷下學宮和稷下先生源遠流長、代代相傳(chuan) 的思想和文化影響力,同時賦予了紀錄片在表達上的流動性和靈活性,活躍了文本的記錄主旨。具象化的人物即是將諸子百家的形象細節展現,比如在裂變篇中對比塑造了木訥口吃的韓非子,口齒伶俐、野心勃勃的李斯,打破臉譜化敘事模式,予曆史大家以骨骼血脈。同時,紀錄片補足了人物行為(wei) 的前因後果,曆時性與(yu) 共時性穿插,悉知孟子遊學諫政的艱難困苦,晚年荀子政見難展的苦悶,叔孫通為(wei) 發揚儒學的韜光養(yang) 晦……讓觀眾(zhong) 洞見曆史人物豐(feng) 功偉(wei) 績背後的動因,加深對本民族身份的認同。

  在呈現形式上,紀錄片采用劇情表演、動畫還原、專(zhuan) 家講述和遺跡實景四種記錄方式,打通全感知協作,創新了觀眾(zhong) 民族共同體(ti) 的想象落點方式。其中,演員劇情表演和動畫技術還原服務於(yu) 曆史時空,專(zhuan) 家解讀和遺跡實景攝製於(yu) 當下時空,四種方式融合為(wei) 紀錄片的情景再現、反芻曆史服務。首先,演員的劇情表演將電影蒙太奇引入紀錄片的創作中,是偏重情景再現的主要手段,片中演繹的劇本從(cong) 《孟子》《史記》《荀子》《鄒子》《孔叢(cong) 子》《說苑》等權威的曆史典籍中取材,通過演員生動演繹真實的諸子百家爭(zheng) 鳴中的萬(wan) 千曲折和榮耀。比如,在初興(xing) 篇中還原了《史記·滑稽列傳(chuan) 》中稷下先生淳於(yu) 髡和齊威王一場君臣會(hui) 麵,淳於(yu) 髡以大鳥“不飛不鳴”的謎語諷諫齊威王三年主政無所作為(wei) ,齊威王同以隱語向淳於(yu) 髡表明自己的決(jue) 心,為(wei) 大眾(zhong) 所熟知的成語典故“一鳴驚人”,以視覺修辭的方式更自然地闡釋出來,使觀眾(zhong) 產(chan) 生進入稷下曆史語境的臨(lin) 場感,實現了在場的想象。其次,技術的運用豐(feng) 富了紀錄片的畫麵美感,也為(wei) 曆史場景的還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條件,三維重建技術彌補了稷下學宮相關(guan) 曆史遺跡較少的不足,重現學宮往日的恢弘氣勢;手繪動畫特技畫麵和3D特技畫麵有機配合,穿插於(yu) 曆史故事中,對創作者的民族想象進行直觀展示。諸如齊湣王時期田甲反叛事件就以動畫幀呈現,打鬥的皮影動畫,配以文字解說,將寫(xie) 意和寫(xie) 實融會(hui) 貫通,生動簡潔而又趣味橫生。最後,每段曆史故事後的專(zhuan) 家解讀,是連接起民族曆史和現實的橋梁,這些專(zhuan) 家是來自各領域的教授、地方學者、作家,他們(men) 以各自經曆和視角豐(feng) 富紀錄片的話語體(ti) 係,從(cong) 不同的思考維度直接與(yu) 觀眾(zhong) 進行價(jia) 值想象上的溝通,加深受眾(zhong) 對於(yu) 古代文化與(yu) 人物典故的理解,接續受眾(zhong) 注意力。

  在價(jia) 值融通方麵,紀錄片迎合了中華民族對於(yu) 本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感,對稷下學宮所蘊含的文化價(jia) 值從(cong) 世界發展史、中國文化發展史到地域文化發展三個(ge) 角度加以現代化詮釋。其一,在人類文明的軸心時期,希臘也出現了具有精神文明象征的建築群“柏拉圖學園”,紀錄片對兩(liang) 者進行了對比,指出“柏拉圖學園”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稷下學宮是東(dong) 方文明發源的聖地,形成各自的學術特色,前者追求科學,後者關(guan) 注人文。

  本紀錄片從(cong) 全球化視野出發,以影像藝術印證學宮在世界發展中的獨特定位,觀照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多角度展示了東(dong) 方文明搖籃,展示中華文明軟實力。其二,紀錄片也是對中國傳(chuan) 統曆史文化的再審視,梁啟超以“前空往劫,後絕來塵”來概括稷下學宮在中國曆史上不可忽視的重大意義(yi) ,紀錄片重摹稷下講學曆史盛況:學宮曾集天下賢士,兼容並包,接納諸子百家,各家並立共存,自由辯論,遊學講經。中國古代的政治文明在此勃興(xing) ,教育事業(ye) 在此萌發,思想源流在此發軔,天人合一、經世致用、辯證精神等文化精神深深滋養(yang) 著中國人的性格,陶冶國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命運。最後,紀錄片也是對齊魯文明的再發掘,齊國曾一度引領戰國時代的文化潮流,稷下學宮是齊國給予後世的非物質文化瑰寶,借稷下學宮這一窗口,發揮地緣優(you) 勢、文化優(you) 勢和資源優(you) 勢,以紀錄片形式實現對山東(dong) 形象的傳(chuan) 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兩(liang) 千多年前,麵對動蕩紛擾的政局,社會(hui) 問題亟須解決(jue) ,天下學子銜命而出,百家爭(zheng) 鳴,稷下學宮就是這一浪漫而熱烈文明濫觴的縮影,其共同精神如同萬(wan) 古長夜的明星,照拂源源後來者。《戰國大學堂之稷下學宮》從(cong) 整體(ti) 史觀出發,以緊湊多樣的敘事體(ti) 悟百家爭(zheng) 鳴文化背景下的偶然與(yu) 必然,基於(yu) 曆史現實,架構了民族認同為(wei) 民族想象與(yu) 現實的連接器,借助傳(chuan) 播的互動行為(wei) ,影像藝術的大眾(zhong) 化、日常化特點,將觀眾(zhong) “請進”那個(ge) “春雷乍起”的隆隆華夏,共感歲月脈搏,服務於(yu) 民族共同體(ti) 的發展。

  (於(yu) 曉風,山東(dong) 大學影視文化藝術傳(chuan) 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山東(dong) 省簽約藝術評論家;孔玉瑤,山東(dong) 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2021級研究生)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