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著力培養科技人才後備軍

發布時間:2022-04-28 14: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科學隨筆】

  作者:孟翊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yi) 學院講師) 王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副研究員)

  2022年4月21日,國新辦發布《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shu) 。其中指出,在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不斷邁上新台階、取得新跨越的新時代,中國青年一代在科教興(xing) 國、人才強國等國家戰略支持下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提高學曆層次、接受高質量教育,是中國青年改變命運、追夢逐夢、實現人生理想的主要方式。

  大力培養(yang) 中國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jun) ,對於(yu) 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長遠意義(yi) 。同時,也要看到,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jun) 的培養(yang) 已成為(wei) 當前的全球性挑戰。《全球創新指數2021》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創新排名世界位居第12位,但人力資本和研究方麵僅(jin) 排名第21位,人才短板依然突出。我國擁有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ti) 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學研究生有333.2萬(wan) 人,普通、職業(ye) 本專(zhuan) 科在校生有3496.1萬(wan) 人,具備豐(feng) 富的科技人才資源基礎和充分的培育條件,應當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yang) 之路。

  首先,要打好立德樹人底色。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yu) 立德。麵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需要大力培養(yang) 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注重引導學生繼承紅色基因,爭(zheng) 做時代新人。將“為(wei) 誰培養(yang) 人”作為(wei) 人才培養(yang) 工作的首問,夯實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職責、使命。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首先必須加快推進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進教材和進課堂。將“四史”融入課堂,教育學生愛黨(dang) 愛國愛社會(hui) 主義(yi) ,傳(chuan) 承紅色基因,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和曆史觀。強化思政課程專(zhuan) 業(ye) 化建設,注重用現實照進學生心靈,廣泛推進課程思政發展,注重用專(zhuan) 業(ye) 樂(le) 趣激蕩學生思想,各顯其用、同頻共振,將思想政治工作貫徹教育教學全過程。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wei) 大祖國,擔當時代重任,強化立德修身,努力成為(wei) 堪當民族複興(xing) 重任的時代新人。

  注重引導學生傳(chuan) 承科學精神,點燃科學夢想。應充分利用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科學精神叢(cong) 書(shu) 、權威媒體(ti) 報道等平台和成果,建立明確的製度和機製,用科學家的動人事跡和精神力量感染學生,促進他們(men) 深懷愛國之心、砥礪科技報國之誌,把人生理想融入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的奮鬥中。

  其次,要厚實創新素養(yang) 本色。未來各行各業(ye) 的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yang) 和創新素養(yang) ,必須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以解決(jue) 實際問題為(wei) 應用場景,在實踐中培養(yang) 後備軍(jun) 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素養(yang) 。

  激發好奇心,強化培養(yang) 變革能力。保有好奇心是回答“錢學森之問”的關(guan) 鍵要素之一。應充分解放思想,促進學生增加對科技的興(xing) 趣,鼓勵和包容那些“瘋狂的想法”,讓學生成為(wei) 主角,在科學的殿堂自由起舞。注重培養(yang) 學生的理性批判思維,敢於(yu) 質疑和挑戰傳(chuan) 統範式,逐步形成變革未來的思維習(xi) 慣和能力。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大力推進教學改革,注重培養(yang) 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實現從(cong) 知識傳(chuan) 授向創新能力培養(yang) 轉變。

  立足科研實踐,大力提升創新能力。許多研究項目和研究成果中都有青年學生的參與(yu) ,有的甚至在其中發揮關(guan) 鍵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年度報告顯示,2021年參與(yu) 麵上項目的博士生有41276人、碩士生有52277人,占項目組成人員的58.47%。應廣泛建立“以學生為(wei) 中心、以項目為(wei) 依托、鼓勵個(ge) 性發展”的人才培養(yang) 策略,在創新實踐中增強學生創新意識、自主探索創新方向、針對性提高創新能力,在科教融合中育人才。當然,應避免用參與(yu) 項目、發表論文等來直接考核評價(jia) 學生,而是采用發展性評價(jia) 和潛力型評估,幫助學生揚長補短,個(ge) 性化發展。

  提高科學素養(yang) ,全麵夯實通識能力。經合組織開展的《2018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統計表明,中國學生在數學與(yu) 科學方麵表現突出,但隻有8%的中國女生、16%的中國男生願意未來從(cong) 事與(yu) 科學和工程有關(guan) 的工作,大大低於(yu) 經合組織國家平均值(24.5%)。因此,應高度重視科學素養(yang) 的提升,敢於(yu) 打破學科界限,加強學科融合教育,持續推進教育公平,拓寬學生的知識譜係,培養(yang) 越來越多的具有較高科學素養(yang) 且有誌於(yu) 科技事業(ye) 的年輕人。也應充分發揮我國在數學等基礎學科的優(you) 勢,加強本土接續培養(yang) ,為(wei) 其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再次,要提高自主培養(yang) 成色。對我國而言,自主創新、自主培養(yang) 並不意味著封閉,而是要充分利用自身優(you) 勢,立足自身實際,在開放中發展。

  堅定自信,用足中國優(you) 勢。要自覺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優(you) 勢,引導學生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應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you) 勢和組織體(ti) 係優(you) 勢,加強科研、教育的融通發展以及教育各階段的序貫發展。大學應主動向基礎教育延伸銜接,結合自身專(zhuan) 業(ye) 領域優(you) 勢積極向中小學提供科學教育支持,激發更多青少年的科學興(xing) 趣。

  立足國情,紮根中國問題。當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解決(jue) 現實發展中麵臨(lin) 的問題,而科技創新是重要驅動力。應鼓勵學生把國家需求放在第一位,思考和研究中國問題,立足於(yu) 當代中國的社會(hui) 變革和創新實踐,敢於(yu) 發現新問題,善於(yu) 提出新觀點,在探索和解決(jue) 問題中成長成才。應聚焦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領域培養(yang) 創新人才,使後備軍(jun) 能夠在未來征途中蓄積優(you) 勢。

  開放包容,體(ti) 現中國立場。自主培養(yang) 和海外引智並行是國際通行做法,不同發展時期可能有所側(ce) 重。我國在加強自主培養(yang) 的同時,也應注重提高人才吸引力。應秉持科學是人類共同事業(ye) 的理念,在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的同時,堅持在開放中培養(yang) 人才,加快推進開放科學發展,積極開放教育資源,持續加強國際交流與(yu) 合作,鼓勵學生在國際交流中互學互鑒,自覺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自覺肩負起建設祖國、服務全人類的光榮使命。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