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提升社會服務的科技“濃度”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範蘇
製備出5種建築增強型聚合物材料,自主設計出聚合物多維雜化裝置,在國內(nei) 率先提出聚丙烯纖維液體(ti) 驟冷理論……今年3月,南通大學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建築用高性能纖維及土工材料的製備與(yu) 工程應用》順利結題,這些先進的科研成果將開啟建築用纖維及土工材料的高性能時代。
南至廣西南寧,北至甘肅敦煌,跨越南北多種氣候和交通環境,該項目研發成果在鋼橋麵鋪裝、交通隧道防水層鋪設、尾礦或廢渣處理工程等12個(ge) 特殊工程上實現了具有規模和示範效應的應用,不僅(jin) 有效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還能延長工程的使用壽命,降低維護費。這也是南通大學“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的大地上”,不斷提升社會(hui) 服務的科技“濃度”的又一生動縮影。
下好社會(hui) 服務“先手棋”
“讓廣大專(zhuan) 家教授主動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主戰場,將科研攻關(guan) 站在社會(hui) 服務‘第一線’,讓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活起來’。”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dong) 對如何發揮高校智力優(you) 勢,實現“卡脖子”技術突破,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hui) 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
除鏽作業(ye) 是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行業(ye) 表麵處理工程中一道必不可少的環節,其工藝水平關(guan) 係到產(chan) 品的使用壽命。“傳(chuan) 統的除鏽工藝不僅(jin) 自動化程度低,而且汙染嚴(yan) 重,急需進行綠色技術升級。”為(wei) 此,施衛東(dong) 領銜的流體(ti) 機械與(yu) 海工裝備製造團隊,與(yu)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聯合申報組建了“江蘇省船舶與(yu) 海洋裝備綠色修造工程研究中心”,開展了綠色修船表麵處理成套裝備研發工作,從(cong) 高壓水射流,再到冰粒子射流,逐步解決(jue) 船舶行業(ye) 綠色修造表麵處理的“卡脖子”技術,使其成為(wei) 全修船行業(ye) 可共享、可依靠的公共科學資源。
“學必期於(yu) 用,用必適於(yu) 地。”作為(wei) 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南通大學共建設了各級各類科研平台76個(ge) ,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級眾(zhong) 創空間、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等國家級服務平台,與(yu) 重點企業(ye) 共建聯合研發中心、產(chan) 學研基地等合作載體(ti) 600餘(yu) 個(ge) 。
激活科技創新“動力源”
“從(cong) ‘副高1檔’提升到‘正高1檔’,我深切地感受到學校對人才的重視和關(guan) 愛,對人事製度改革創新的魄力。”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負責人、南通大學紡織服裝學院青年教師張偉(wei) 博士在學校首輪崗位績效定檔評審中,以優(you) 秀的業(ye) 績跨層級“低職高定”,直接被定檔為(wei) 正高檔,享受教授檔崗位獎勵津貼。
“人才是第一資源,不僅(jin) 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更要營造出幹與(yu) 不幹不一樣、幹多幹少不一樣、幹好幹壞不一樣的幹事氛圍。”南通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浦玉忠表示,學校打破了論資排輩的傳(chuan) 統,以實績論英雄,實現優(you) 績優(you) 酬,鼓勵教師在一些領域填補空白,促使年輕教師脫穎而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wei) 有源頭活水來。體(ti) 製機製改革是推進科研創新的“永動機”,南通大學積極落實江蘇省“科技創新改革30條”,以科研質量為(wei) 導向,不斷完善科研激勵機製,出台了20餘(yu) 項政策文件,建立起以培養(yang) 高層次人才、產(chan) 出高質量成果為(wei) 目標導向的科研評價(jia) 體(ti) 係。
近三年來,南通大學共有70位教師通過認定評審方式取得了高級職稱,58名副教授、15名講師被跨層級“低職高定”為(wei) 正高檔。
按下成果轉化“快進鍵”
夜幕降臨(lin) ,南通市部分市區核心主幹道上,一座座“智慧路燈”成為(wei) 當地亮麗(li) 的夜景。這些路燈整合了智能節能照明、無線網絡服務、智能充電等多種功能,由南通大學交通與(yu) 土木工程學院施佺教授團隊設計。目前,路燈安裝數量達到2000多套。
“高校從(cong) 不缺乏創新的‘基因’,科技創新隻有對接現實需求,造福社會(hui) 、造福人民,才有廣闊的前景。”施佺說。
如何將象牙塔頂端的科研成果,播撒到最需要的土壤中?南通大學組織優(you) 勢學科、特色學科與(yu) 地方特色產(chan) 業(ye) 或行業(ye) 開展“線”對“線”的對接,組織老師與(yu) 企業(ye) 開展有針對性的“點”對“點”對接,形成科技助力社會(hui) 發展的強大合力。
機械工程學院聯合地方企業(ye) ,通過3D打印技術研製出“智能測控方艙”,數秒內(nei) 完成人臉識別、測溫、消毒,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有效助力了企業(ye) 疫情防控;紡織服裝學院研製出既能保溫又能隔熱的“鵝絨結構的輕質保溫細微化纖維材料”,被企業(ye) 采用後,實現年銷售額3000萬(wan) 元以上……
為(wei) 了讓科技成果轉化跑出加速度,南通大學在國內(nei) 高校中率先施行“事業(ye) 化管理+市場化運營”的新型技術轉移機構運行機製,形成了包括“知識產(chan) 權管理、科技成果轉讓及許可、橫向科研管理、創業(ye) 孵化管理、作價(jia) 投資管理”的專(zhuan) 業(ye) 化工作鏈,實現了科研成果技術轉移工作高效聯動。
近五年來,學校共進行成果轉移3300餘(yu) 項,授權專(zhuan) 利2235件,技術合同成交總額超10億(yi) 元,帶動企業(ye) 新增產(chan) 值近500億(yi) 元。
“新時代高校服務地方發展,必須要打通產(chan) 學研融合‘最後一公裏’,彌合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之間的‘斷點’,才能真正做到‘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浦玉忠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