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明日報生態文明版:戽秧水

發布時間:2022-05-07 14:0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留住鄉(xiang) 愁】

   作者:陳健(河南省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

   穀雨前後,正是農(nong) 家下稻芽子的時候,這時就要戽秧水了。

   我的老家在暖溫帶向亞(ya) 熱帶過渡的淮河邊,氣候溫潤,耕地多為(wei) 水田。村莊的壩埂(即水渠)兩(liang) 邊盡植水稻,麵積數千畝(mu) ,一眼望不到頭。種水稻須先育秧,每到春末,壩埂北邊靠近藕湖的四周,還有村莊後麵的池塘邊,盡是一爿一爿的秧底子。

   秧底子是用於(yu) 育秧的小塊水稻田。育秧前,村裏人先用耕牛把秧底子裏麵的泥土翻犁一遍,曬上幾天,再由兩(liang) 人往裏麵戽水,也就是汲水,待秧底子裏的水將曬得發青的泥塊微微淹住,再牽來牛套上一盤耙反複耙,直至秧底子裏的泥塊稀稀糊糊方止,老家人稱為(wei) “耙熟了”。這時,在秧底子靠藕湖或水塘的埂子上開個(ge) 壑口,將水放幹,隨後用鐵鍁平整秧底子,直到一畦一畦平坦如鏡後,再把剛冒出頭的稻芽撒在上麵。兩(liang) 天後,稻芽就在上麵“砌”住了。在一個(ge) 晨曦微露的早上,家裏出動兩(liang) 人,站在塘湖邊,就開始往裏麵戽水了。

   戽水的工具是一根又粗又長的繩子和一個(ge) 鐵桶。用繩子牢牢捆住鐵桶,口部和底部都要捆死,兩(liang) 邊上下各留出兩(liang) 道係子,便於(yu) 兩(liang) 隻手用力握扯。戽水時,在秧底子和塘湖中間選個(ge) 合適的位置,一人站一邊,兩(liang) 人同時往前俯身彎腰從(cong) 塘湖中取水,再身子後仰用力把水倒入田中。參加戽水的兩(liang) 個(ge) 人動作須高度協調配合,不然一人用力過大,容易把另一人扯入塘湖或水田中;如果一人偷懶不出力,水提到半空就會(hui) 灑落,導致半途而廢;若兩(liang) 人正在用力時,有一個(ge) 冷不防鬆了勁,另一個(ge) 就會(hui) 趔趄著向後摔成“仰八叉”。

   稻芽子育進水田後,幾乎每天清晨都要戽水。於(yu) 是,水桶入塘湖舀水的“撲通”聲與(yu) 往田中倒水的“嘩啦”聲有節奏地此起彼伏,不絕於(yu) 耳。到了晚上,農(nong) 人又要把早晨戽進田裏的水瀝幹,這叫晾根,此時,水流發出的是“呼呼啦啦”的歡快聲。農(nong) 人最懂稻秧的秉性,如此反反複複,更有利於(yu) 秧苗的生長,其間再經過兩(liang) 到三次的施肥提苗,一個(ge) 月後,青嫩嫩的秧苗就可移栽大田了。

   秧苗栽進大田後,每天天昏昏亮就得到田裏看水,主要是擔心夜裏的黃鱔或“泥狗子”(泥鰍的俗稱)把田埂子打穿,讓田裏的水順著洞眼流出去。

   記得三十多年前的一個(ge) 夏夜,靠近藕湖西邊一塊三畝(mu) 多的大田裏,由於(yu) 黃鱔和“泥狗子”使壞,一夜之間讓田裏露了底。父親(qin) 在咒罵的同時,作出了戽水的決(jue) 定。於(yu) 是,父母、我和三弟一齊上陣,趁著夜裏涼爽的時候,兩(liang) 人一班,輪番上陣不停歇,連蚊蟲叮咬都顧不上,直戽到晨星寥落,一個(ge) 個(ge) 困頓到連說話都不想張口的地步,田裏的水位才勉強讓父親(qin) 滿意。

   離開農(nong) 村多年,原來諳熟的大田農(nong) 事也離我越來越遠。聽堂弟說,如今農(nong) 村早已無人戽水,秧底子需水時,基本上都用小型電機抽,既省力又快捷。此外,村民們(men) 轉向了更加省力的秧盤育秧,在自家院子裏就可以輕鬆操作。

   時代在變化,社會(hui) 在進步,戽水的經曆成為(wei) 了過往。隻是,我總是忘不了兒(er) 時戽水時的情景,忘不了那由“撲通”與(yu) “嘩啦”構成的家鄉(xiang) 獨有的絕妙交響。

  《光明日報》( 2022年05月07日 09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