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考古博物館驚豔亮相
陝西考古博物館驚豔亮相
五千多件文物講述考古奧秘
記者 張丹華
在眾(zhong) 多考古愛好者的期盼中,陝西省曆時10年精心籌建的陝西考古博物館於(yu) 4月底試行開放。博物館位於(yu) 西安市長安區,南依秦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設計。館舍建築為(wei) 唐代風格、園林化設計,與(yu) 秦嶺生態區融為(wei) 一體(ti) 。
作為(wei) 考古學科專(zhuan) 題博物館,該館將文物與(yu) 出土背景結合,以考古的視角解讀遺址,勾勒出中國考古和陝西考古的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總體(ti) 特征,讓公眾(zhong) 走近考古、了解考古,共享文化遺產(chan) 保護成果。
亮點紛呈
90%以上文物首次展出
陝西考古博物館室內(nei) 展陳麵積5800平方米,室外展陳區域1萬(wan) 平方米,涉及項目138個(ge) ,共展出文物4218組5215件。
博物館常設展覽以“考古聖地華章陝西”為(wei) 主題,分為(wei) “考古曆程”“文化譜係”“考古發現”“文保科技”4個(ge) 篇章。臨(lin) 時展廳主要用於(yu) 展示最新重大考古發現和專(zhuan) 題研究成果。室外有田野考古主題展示區、曆代磚砌展示區、陶瓷石刻文物展示區等。
“陝西考古博物館5000多件文物珍品中有90%以上是首次與(yu) 觀眾(zhong) 見麵。”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陝西考古博物館館長孫周勇說。
比如首例經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書(shu) 丹墓誌“羅婉順墓誌”,被譽為(wei) “墓誌界”藝術價(jia) 值的“天花板”。顏真卿早期書(shu) 法真跡僅(jin) 見3例,羅婉順墓誌為(wei) 其中之一,上麵清楚刻有“長安縣尉顏真卿書(shu) ”。這合墓誌結體(ti) 筆觸柔和,呈現出秀雅、雋逸的特征,使觀眾(zhong) 得以一窺顏真卿早期的書(shu) 法風格,感受千年前的文字之美。
羅婉順墓誌旁邊陳列著上官婉兒(er) 墓誌。上官婉兒(er) 是武則天時期有“巾幗宰相”之名的內(nei) 舍人。2013年在鹹陽市渭城區發現一座斜坡墓道磚室土洞墓,出土墓誌表明墓主為(wei) 上官婉兒(er) ,補充了她在唐隆政變被殺後由太平公主為(wei) 其禮葬的相關(guan) 信息。從(cong) 展板中的墓葬平剖麵圖可以看出,墓室被嚴(yan) 重毀壞,可能是因為(wei) 唐玄宗認定她是太平公主一黨(dang) ,進行毀墓。上官婉兒(er) 墓的考古領隊李明曾表示,這塊保存完好的唐代墓誌記載了上官婉兒(er) 的世係、經曆、死因、葬地等具體(ti) 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價(jia) 值,其本身也是一件精妙的藝術品,值得細細觀賞。
除了首次展出的文物外,館內(nei) 還有許多精品不容錯過。劉家窪春秋芮國遺址出土的一件青銅小罐,罐內(nei) 殘留物為(wei) 水、碳酸鈣和動物油脂,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男性麵霜類化妝品。渠樹壕漢代磚室壁畫墓墓室頂部的星象圖,是中國考古首次發現的具有星形、星數、圖像、題名四要素的二十八星宿圖,圖中有北鬥七星、伏羲、女媧、牛郎織女等。隋代蘇統師墓出土的一組白瓷器,包括白瓷四係罐、壺、盂、辟雍硯等,尤其是白瓷深腹杯,最薄處僅(jin) 1毫米,是目前發現唯一完整的隋代透影白瓷器,顯示了當時高超的製瓷技藝。
別出心裁
創新展陳帶來視覺盛宴
不同於(yu) 其他博物館大多按時間順序來展陳文物,陝西考古博物館圍繞陝西考古的各個(ge) 重點項目進行布展,重點展示楊官寨、蘆山峁、石峁這幾個(ge) 都邑性遺址,介紹陝西境內(nei) 豐(feng) 富的秦、漢、唐都城、帝陵、貴族以及平民墓葬遺存。
“我們(men) 把一個(ge) 墓葬或一個(ge) 灰坑的出土文物陳列在一起。單件文物傳(chuan) 遞的信息是零碎的,但一組文物放在一起的時候,就能連綴成一條完整的信息,甚至能還原一段曆史。”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種建榮說。
陝西考古博物館在展陳上積極探索創新,運用諸多先進技術和新穎的展示形式,為(wei) 觀眾(zhong) 奉上視覺盛宴。
石峁龍山時代遺址是距今4000年前後東(dong) 亞(ya) 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內(nei) 涵最豐(feng) 富的都邑性城址,代表了中國北方早期國家文明的發展高度。為(wei) 了展示氣勢恢宏的石峁城址,陝西考古博物館用3D打印技術製作了城防設施、宮室建築、大型墓地、手工業(ye) 作坊遺跡的等比例縮小模型。一段護城石牆上,可以看到許多孔洞,內(nei) 插圓木。這被稱為(wei) “紝木”,類似於(yu) 現代建築在混凝土結構中加入鋼筋,起到維護建築穩固的作用。過去認為(wei) 紝木的運用最早始於(yu) 漢代,石峁紝木的發現,將此技術的應用實例提早了1000多年。由於(yu) 紝木在牆壁中水平放置,暴露在牆體(ti) 外的部分還可用石雕進行裝飾,石雕內(nei) 容有獸(shou) 麵紋、龍紋、人麵紋、虎紋等,異常精美。
“我們(men) 看到石峁的立柱形石雕像,它是雙麵神的形象,兩(liang) 麵近橢圓形的石柱上刻有兩(liang) 個(ge) 豐(feng) 滿的神麵,縱目、闊嘴、長須。像這樣的石雕藝術品,在中國早期的考古發現中非常少見。”孫周勇介紹。
在“文保科技”篇展出的蒲城縣洞耳村元代壁畫墓,反映了科技創新對文物保護的影響。這是一座八邊形彎窿頂磚砌墓,墓室壁畫色彩豐(feng) 富、保存完整,體(ti) 現了蒙元時期精湛的壁畫藝術。墓室北壁繪製著墓主夫婦“堂中並坐圖”,西壁是“獻酒壯行圖”,東(dong) 壁是“醉歸樂(le) 舞圖”,南壁環繞甬道口繪有對飛雙雁和曲蔓卷草。墓頂周壁梯形格分繪4幅“童子戲花圖”和4幅“火焰珠圖”,交叉間隔。甬道東(dong) 壁繪“停輿圖”,西壁繪“放牧圖”。
“壁畫的地仗層與(yu) 磚體(ti) 結合緊密,用常規的揭取方法很難保障畫麵的完整性,考古人員創新性地采用更換支撐體(ti) 的方式,對壁畫墓進行整體(ti) 搬遷。布展時將壁畫墓抬升至3米高處,觀眾(zhong) 可從(cong) 底部仰望壁畫。”孫周勇說。
在此基礎上,還融合數字多媒體(ti) 技術,以3D 投影方式演繹“堂中對坐圖”“臨(lin) 行獻酒壯行圖”“醉歸樂(le) 舞圖”“停輿圖”“放牧圖”等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讓觀眾(zhong) 更直觀地了解展品背後的文保科技和文化內(nei) 涵。
寓教於(yu) 樂(le)
互動設施拉近觀眾(zhong) 距離
陝西考古博物館在實現“可看、可聽、可觸摸、可互動”上下足功夫,著力提高展覽的觀賞性、知識性和趣味性。
在博物館中,處處可見形式多樣的互動裝置。展區內(nei) 設有多條引導提問,讓觀眾(zhong) 帶著問題去觀賞文物,在觀賞的過程中分析、思考並找出答案,達到通過展品與(yu) 觀眾(zhong) 對話的效果。甲骨文連線、翻翻板、迷宮圖等小機關(guan) 輕巧有趣,拉近了觀眾(zhong) 與(yu) 曆史文化的距離。
梁帶村芮國國君兩(liang) 位夫人墓中出土的組玉佩飾精美華貴,引人注目。旁邊的電子互動設備錄入了“七璜聯珠組玉佩”等文物的三維掃描數據,組玉佩由7件玉璜和728顆紅瑪瑙珠串聯而成,出土時位於(yu) 墓主人胸前。觀眾(zhong) 點擊屏幕,幫助“夫人”搭配項飾、腕飾,可以直觀地了解這些飾品的佩戴位置、使用功能和穿戴效果,感受芮國國君夫人的奢華生活。
適逢周末,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逛博物館。趙先生帶著妻兒(er) 參觀完後說,館內(nei) 展品很多,設施也很完善,寓教於(yu) 樂(le) ,很適合孩子,“今天孩子玩翻翻板小道具玩得很開心,期待博物館未來舉(ju) 辦一些親(qin) 子活動。”
(吳可瑩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