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守住“北京雨燕”這張文化名片

發布時間:2022-05-27 14:0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作者:李思輝(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華中科大分中心研究員)

  據媒體(ti) 報道,為(wei) 減少對北京雨燕的幹擾,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把原定六月初開工的木結構城樓修繕工程延後一個(ge) 多月,避開北京雨燕幼鳥孵化和飼養(yang) 的高峰期。這種“無聲的愛”引發眾(zhong) 多網民點讚。

  在北京,人們(men) 對雨燕有著特殊的感情。從(cong) 老北京口中的“樓燕兒(er) ”,到奧運會(hui) 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從(cong) 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鳥類,到與(yu) “燕京文化”間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北京雨燕被很多人視作“北京城的精靈”。它既是北京的一個(ge) “特殊生態符號”,也是一種“活態文化遺產(chan) ”。

  作為(wei) 候鳥的雨燕為(wei) 何熱衷於(yu) 紮堆北京?因為(wei) 雨燕屬於(yu) 攀禽,它的四趾都朝前長著,適合在懸崖峭壁、石洞上攀爬,北京的古建築群恰好滿足了它們(men) 的需求——從(cong) 紫禁城、天壇,到鍾鼓樓、箭樓,從(cong) 景山、頤和園,到前門、正陽門,星羅棋布的舊時皇家建築,其飛簷翹角,梁、檁、椽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個(ge) 個(ge) “洞穴”,為(wei) 雨燕提供了理想的集群繁殖之所。反過來,那許許多多輕盈灑脫、如期而至的雨燕,又為(wei) 北京的古建築注入了難得的靈動和生氣,二者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然而,過去一段時期,因為(wei) 城市高速發展、手段比較粗放,一些古建築受到損壞,生態環境發生變化,一度導致北京城區的雨燕種群數量出現較大規模減少。又加之不少地方通過安裝防雀網人為(wei) 阻止雨燕還巢,進一步壓縮了雨燕的生存空間。有專(zhuan) 家曾憂心忡忡地表示,北京城區雨燕數量不到3000隻,“再不保護可能瀕臨(lin) 消失”。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各地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普遍增強。“十三五”時期,僅(jin) 北京市就累計恢複建設濕地超過1.1萬(wan) 公頃,城市生態功能不斷優(you) 化。同時,很多古建築保護單位也改變過去“粗暴逐客”的做法,為(wei) 包括雨燕在內(nei) 的生物提供合理生存環境。相關(guan) 機構統計顯示,經過加強保護,目前北京雨燕種群規模已達一萬(wan) 隻以上。於(yu) 是,“雨燕去還來,銜蟲為(wei) 雛食”的活潑,“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的浪漫,又有了被你我當街遇見的可能。

  古建築不是孤立的存在,讓它接通曆史和現實,接通人和自然生靈,它才有蓬勃生命力。近年來,各地對古建築保護的重視程度普遍有所提高,北京正陽門的做法,新就新在,不僅(jin) 注重保護古建築,而且關(guan) 注到與(yu) 古建築“休戚與(yu) 共”的雨燕這種“活態遺產(chan) ”,以延後工期為(wei) 其繁衍讓路,修繕過程中保留部分木結構因脫榫而形成的孔隙,為(wei) 之保留生存空間……類似做法,體(ti) 現了一種古建築與(yu) 生物、人文與(yu) 生態協調統一的新水平。

  人和城市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與(yu) 自然生態協調統一的生命共同體(ti)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從(cong) 守住“北京雨燕”這張文化名片開始,悉心守住並擦亮中國大地上更多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名片、文化名片,讓“無聲的愛”成就更多佳話,我們(men) 將更深刻地感知到“天地與(yu) 我並生,而萬(wan) 物與(yu) 我為(wei) 一”的真諦。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