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藝術童心在鄉間萌芽

發布時間:2022-06-06 13: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一藍(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群公共教育部主任)

  走進鄉(xiang) 村的契機

  在藝術院校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部門工作近五年,如何最大效果推進社會(hui) 美育工作,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館的時候,我努力從(cong) 兒(er) 童的公共教育入手,開展高等教育不能覆蓋、中小學教育又不能兼及的、能夠在原作現場感受藝術與(yu) 設計的公共教育模式,受到了孩子、家長和學校的歡迎,也為(wei) 小朋友們(men) 埋下現代設計的種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正當我們(men) 打算不斷深化這種形式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luan) 了計劃,最嚴(yan) 重的時候,博物館因此關(guan) 門——沒有觀眾(zhong) 的美術館意味著什麽(me) ?

  在這期間,公共教育多數在線上開展,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我在多次返鄉(xiang) 期間,不斷尋找出路……後來發現,貼近生活的現場藝術,拉近與(yu) 民眾(zhong) 的距離,是一種最好的交流方式,既然美術館、博物館裏暫時不能開展活動,那麽(me) 我們(men) 到山間去、到溪邊去,到孩子們(men) 身邊去。

  這幾年,鄉(xiang) 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城鎮化過程中,大量青壯年到城市務工,村裏出現了一些以老人孩子為(wei) 主的留守群體(ti) ,孩子們(men) 雖然有規範的現代學校,但美育這一塊由於(yu) 師資條件所限,且與(yu) 升學率無關(guan) ,因此在鄉(xiang) 村很多地方並不受重視;同時,許多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的鄉(xiang) 鎮,文化設施卻十分缺乏。我決(jue) 定從(cong) 偏遠的山區學校開始,了解他們(men) 的需要,將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項目推廣到鄉(xiang) 村,看看能否走出一條美術館公共教育的新路徑。中國美院的美術館群十分具有特色,它是一個(ge) 包含四館的美術博物館群:美術館、民藝博物館、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以及潘天壽紀念館,分別收藏和展出現當代美術、民族民間藝術、外國現代設計和中國傳(chuan) 統美術教育相關(guan) 內(nei) 容,這就意味著我們(men) 的公共教育資源能從(cong) 古今中外全方位形成結構,不僅(jin) 提供有關(guan) 的課程和原作觀摩,而且也能根據需要,結合孩子們(men) 的興(xing) 趣,形成一個(ge) 積極互動的美育係統。

  在田野中編織藝術

  2021年初,我開始初定鄉(xiang) 村美育——兒(er) 童藝術工坊“美,在山間、在田野、在溪邊”計劃。9月,我一個(ge) 人驅車來到浙江中部山區的磐安縣雙峰小學,與(yu) 徐美偉(wei) 校長探討“館校合作”的可能性。公共教育不占用學校的教學資源,而通過與(yu) 美院學工部、研工部的合作,招募誌願者參與(yu) 支教,有關(guan) 的材料工具等費用,則設法取得長期支持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的中國首家設計公益基金“創基金”的幫助。在磐安縣委宣傳(chuan) 部陳新森部長的支持下,中國美院美術館群與(yu) 磐安雙峰小學、方前鎮中心學校、櫸溪·杏壇書(shu) 院等正式建立了合作關(guan) 係,開始了係列公共教育活動。我們(men) 每月確定一個(ge) 主題,研發了適合1至6年級不同階段的美育工坊課程。

  主題的確立是工坊活動能否成功的關(guan) 鍵。“青青子衿·小小漢服設計”課程,以漢服文化傳(chuan) 承為(wei) 脈絡,向孩子們(men) 展示華夏衣冠複興(xing) 的曆程,重點介紹漢服的概念、穿著、禮儀(yi) 、發展史、款式、紋飾圖案、配色等。同時,我們(men) 也以創新實踐活動為(wei) 載體(ti) ,在支教老師與(yu) 誌願者助教的指導下,孩子們(men) 和家長共同協作,通過折紙、測量、裁剪等步驟,完成一件量身定做的小漢服。

  另一課程“田野沉浸式藝術課程—秋色·植物纖維編織壁掛”,則是引導孩子們(men) 到秋收的田野中去,認識收獲後田野的美麗(li) 。視覺設計的老師先精心為(wei) 小朋友們(men) 手繪了課堂小手冊(ce) ,然後帶領同學們(men) 到田間、溪邊,引導孩子們(men) 觀察發現,並采摘植物完成自己的作品。我難忘孩子們(men) 在陽光下的田野中雀躍的情景,也驚訝於(yu) 他們(men) 能將那些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編織出如此美麗(li) 有趣的藝術作品。

  去年春節前的一次藝術工坊,是民藝工坊主題“歡過神虎大年——木版年畫拓印”。我和金曉依老師、雪潤枝老師一起商議,利用館藏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雕版,為(wei) 留守在家的小朋友在學校組織木版年畫拓印活動。孩子們(men) 由此掌握了年畫的知識和拓印技法,同時自己拓印的作品還可以拿回家貼起來,受到熱烈歡迎,有幾次,甚至在旁邊觀看的孩子的爺爺奶奶也要求一起參加。

  “寓教於(yu) 樂(le) ”是中國傳(chuan) 統的教育理念,曆來被認為(wei) 是通過快樂(le) 的學習(xi) 方式展開,但實際操作時往往會(hui) 流於(yu) 初級和簡單,這也是公共教育通常麵臨(lin) 的難題。今年3月的一期題為(wei) “春蠶遊絲(si) ”的藝術工坊,我專(zhuan) 程去請來當代藝術家梁紹基先生,來擔任兒(er) 童藝術工坊的藝術指導,在櫸溪村的杏壇書(shu) 院,為(wei) 期2個(ge) 月。活動分為(wei) 兩(liang) 部分,一是帶領孩子們(men) 從(cong) 卵的孵化開始,通過飼養(yang) 、觀察蠶寶寶的生長,以及知識講座,了解從(cong) 蠶到絲(si) 到織物的過程,了解中國傳(chuan) 統的絲(si) 織文化;二是在梁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絲(si) 的當代表現,啟發孩子們(men) 思考農(nong) 耕文明與(yu) 當代藝術創作的關(guan) 係,這裏麵的內(nei) 容,既包含了藝術表現的形式,也結合了詩歌、文學、音樂(le) 等內(nei) 容,是一次十分豐(feng) 富係統的公教活動。

  “無邊”的藝術心

  美術館的“有牆”是為(wei) 了建立一個(ge) 相對安全、專(zhuan) 業(ye) 的展示空間,是為(wei) 了在這個(ge) 空間裏更好地展示藝術作品,但是,這種傳(chuan) 播藝術的方式並非是唯一的形式。通過一係列在鄉(xiang) 村開展的公共教育活動,我在不斷思考當代藝術和設計的專(zhuan) 業(ye) 發展與(yu) 生活之間的關(guan) 係問題。“美,在山間、在田野、在溪邊”引導孩子們(men) 通過在地文化、鄉(xiang) 土環境和材料理解自然,感知世界,激發孩子們(men) 的天性,讓他們(men) 發現生活中的美,並從(cong) 身邊發掘各種媒介材料,探索藝術表現,開展創作,這裏麵,實際上濃縮著一部藝術的發展曆史。很多時候,我都會(hui) 因孩子身上所散發出來的獨有的表現力而得到啟迪。在藝術麵前,從(cong) 來沒有年齡之分,藝術的感性常常超越審美的局限,促使我去思考藝術的“無邊”。

  我打算要把這些藝術工坊中孩子們(men) 的作品好好保存起來,將這一係列公共教育活動中的成果,選擇地方去展出,讓更多的人知道、欣賞和理解他們(men) “無邊”的藝術心。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