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賽博朋克”與破碎的“美國夢”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曾騤
盡管已經去世了40年,但沒有幾個(ge) 科幻作家能夠像美國作家菲利普·金得裏德·迪克那樣,給科幻文學開創一種全新的審美風格,也沒有幾個(ge) 作家能夠對美國夢的破碎作出如此準確的預言。
2007年,菲利普·迪克被“美國文庫”係列叢(cong) 書(shu) 收錄,這是代表美國嚴(yan) 肅文學的“美國文庫”第一次收錄科幻作家。著名的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曾評價(jia) 他說:“科幻作家有很多,菲利普·迪克隻有一個(ge) 。”製作過《銀翼殺手》《異形》《火星救援》等名作的英國導演雷德利·斯科特更把他喻為(wei) “科幻小說界的查爾斯·狄更斯”。
1 菲利普·迪克現象
自菲利普·迪克去世後,以他的小說為(wei) 藍本製作影視作品甚至成了一種文化現象。許多我們(men) 耳熟能詳、拍案叫絕的科幻作品都源自他。這其中既包括直接改編自他的小說的《銀翼殺手》《記憶裂痕》《高堡奇人》《命運規劃局》《少數派報告》《全麵回憶》《菲利普·迪克的電子夢》等,也包括靈感來自他作品的《盜夢空間》《黑客帝國》等等。有統計顯示,截至2009年,僅(jin) 直接改編自菲利普·迪克作品的影視作品就獲得了900萬(wan) 美元的票房。
在英語中甚至出現了一個(ge) 詞專(zhuan) 門用來形容他亦真亦幻的風格,Dickian或Phildickian——迪克式的。由他作品中衍生出的“賽博朋克”文化,在他去世後走出紙麵,成為(wei) 席卷影視、音樂(le) 、遊戲等眾(zhong) 多品類的一股浪潮。
但在生前,菲利普·迪克卻是一位不被美國讀者接受的落魄作家。他用細膩、敏銳的筆觸幻想著未來世界普通美國人的生活,用迪克式的思考預言著未來美國社會(hui) 的災難。
菲利普·迪克是前瞻的。他作品中的許多概念如今都已深深嵌入了大眾(zhong) 文化,深刻影響著人們(men) 的想象力,有些還正在被科學研究“重新發現”。如1963年《高堡奇人》中“平行世界”的概念後來成為(wei) 物理學“弦理論”的一部分;1967年《仿生人會(hui) 夢見電子羊嗎》中的“移情機”預言了虛擬現實技術;1980年《神聖秘密》中的“瓦利斯”對應今天的人工智能等等。
但令菲利普·迪克作品最具吸引力的,遠不止於(yu) 這些“硬科幻”概念,更在於(yu) 他描繪的反烏(wu) 托邦式的未來越來越成為(wei) 現實。他筆下的未來美國,如果沒有被核大戰徹底毀滅的話,通常是一個(ge) 環境汙染無法逆轉、貧富分化極其嚴(yan) 重、普通人疲於(yu) 生計,但科技和工業(ye) 水平高度發達的社會(hui) 。對科技的懷疑,或者確切地說,對科技到底會(hui) 被如何使用、使誰獲利的懷疑,始終是菲利普·迪克小說中的一個(ge) 重要主題。
小說《記憶批發》中,記憶移植成了一種生意,為(wei) 了維護大集團在火星上的商業(ye) 利益,人的記憶被肆意改造,以至於(yu) 造成許多人精神崩潰。《自動工廠》中,世界毀於(yu) 核戰爭(zheng) ,幸存的人類散居在城市周邊,但堪薩斯城中大公司建立的堅固的自動工廠還在搜刮地球上的資源生產(chan) 電動剃須刀、人工合成牛奶等消費品,可人類此時需要的隻是幹淨的水和土壤。工業(ye) 生產(chan) 汙染了環境,還視人類為(wei) 與(yu) 工廠爭(zheng) 奪自然資源的敵人。雖然大公司早已不存在了,但自動工廠卻將永遠生產(chan) 下去。
對菲利普·迪克來說,科幻的意義(yi) 超出了對未來的簡單幻想,更在於(yu) 警示人們(men) ,要審視自身和社會(hui) ——發達的工業(ye) 和科技並不一定帶來生活的富裕,反而可能帶來新的枷鎖。
進入21世紀以來,評論家總是不約而同地這樣評價(jia) 他的作品:閱讀菲利普·迪克的作品,常常會(hui) 讓你忘記虛幻與(yu) 真實的界限,他的作品永遠在看似虛幻的背景中透出一種冷漠的真實。
2 不被時人歡迎的作家
1928年12月16日,菲利普·K.迪克和同胞妹妹出生在美國芝加哥,兄妹倆(lia) 早產(chan) 了一個(ge) 多月。不久後,妹妹就夭折了。1929年開始的美國大蕭條給迪克一家帶來很大影響,一家人常常分居各地。父母離婚後,迪克跟隨母親(qin) 和外婆輾轉在華盛頓、加州伯克利等地謀生,並在伯克利上完中學。中學期間,迪克開始在唱片店打工。1952年,菲利普·迪克發表第一篇小說,開始了他的職業(ye) 作家生涯。
青少年時期的菲利普·迪克在加州伯克利的左翼和知識氛圍中接觸了大量音樂(le) 、文學作品。他深受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yi) 文學影響,最喜歡的是《包法利夫人》《紅與(yu) 黑》,以及巴爾紮克的作品。受現實主義(yi) 文學影響,他的作品中充滿暗喻和諷刺,科幻元素幾乎變成了無心插柳般的點綴,現實的崩塌感才是更為(wei) 恒久的主題。他也因此沒有被同時代的美國科幻作品局限,而是朝向嚴(yan) 肅文學的方向發展。
到1982年去世之前,在短短30多年的寫(xie) 作生涯裏,菲利普·迪克留下了44部長篇和121部短篇作品。在最高產(chan) 的那幾年裏,他甚至創造了兩(liang) 年時間完成11部長篇小說、14部中短篇小說的驚人紀錄。但如此高產(chan) 的背後,是菲利普·迪克拮據、窘迫的一生。
他在一次采訪中談到,在美國,“科幻小說被看作最末流的文學品類”,科幻作家的“地位非常低”,很長一段時間,他的作品都被列為(wei) “低俗小說”。雖然他“自認為(wei) 在寫(xie) 嚴(yan) 肅小說,但這些作品從(cong) 未在美國受到重視”,他認為(wei) “美國或者美國人的反智主義(yi) 限製了他們(men) 對創意、幻想及知識概念的興(xing) 趣”。
在他生活的時代,麥卡錫主義(yi) 、反共情緒始終籠罩著美國社會(hui) ,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會(hui) 被美國政府視為(wei) “異己分子”,也不被美國社會(hui) 歡迎。迪克身邊的許多人都曾因參加政治集會(hui) 被美國政府調查,埃德加·胡佛(聯邦調查局首任局長)這樣的人物在伯克利的知識分子圈裏口碑很差。迪克在作品中也寫(xie) 了很多以胡佛為(wei) 原型的獨裁者。20世紀60年代,他又因反對越南戰爭(zheng) 受到長期監視和騷擾。這段遭遇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有反映,他預言未來的美國政府會(hui) 獲得更為(wei) 智能和隱秘的監控手段,他筆下的人工智能(《神聖秘密》,1980)和大數據(《頭環製造者》,1953)的監控手段也的確在今日美國的“棱鏡計劃”中實現。
這種種經曆塑造了獨一無二的菲利普·迪克,文學風格上偏重現實主義(yi) ,內(nei) 容上始終懷有對美國社會(hui) 和體(ti) 製的懷疑和批判,同時代優(you) 秀的科幻作家筆下的“光輝的美國夢”在他這裏並不存在。菲利普·迪克描繪了一個(ge) “破碎的美國夢”。他不屑模仿那些庸俗的科幻作者隨手編造的“太空殖民”式的故事,這導致他的作品很難被當時的美國科幻讀者接受,主流社會(hui) 本又不關(guan) 注科幻作品,他的財務窘境也就不難理解了。
20世紀50至60年代,菲利普·迪克隻能靠微薄的稿費和朋友的接濟度日,交不上個(ge) 人所得稅是常事。50年代,他甚至連圖書(shu) 館借書(shu) 的過期罰款都交不起。甚至有一段時間,他竟然要到寵物商店花35美分買(mai) 一磅給狗吃的馬肉雜碎當肉食。直到60年代晚期,一家法國出版社開始出版他的全部作品,這才讓他的財務狀況得到緩解。
進入70年代,歐洲大陸掀起了一股“菲利普·迪克熱“,這股熱潮吹回美國,促成了《仿生人會(hui) 夢見電子羊嗎》的電影版權出售——也就是後來的電影《銀翼殺手》。當製片方付給他4萬(wan) 美元時,他不知這些錢有什麽(me) 用,他對朋友說除了火腿三明治之外,他想不出什麽(me) 想要的東(dong) 西了,於(yu) 是立刻出門買(mai) 了一個(ge) 火腿三明治。
菲利普·迪克並不在意收入的猛增,他更希望他的作品被當作嚴(yan) 肅作品對待。拿到六位數的歐洲版稅後,他把錢拿出來回饋朋友、前妻,資助福利院孩子。1982年3月2日,菲利普·迪克因中風去世,此時距令他聲名鵲起的《銀翼殺手》上映隻有不到4個(ge) 月。
3 “賽博朋克”的荒誕現實
科幻作品的風靡,一般都伴隨著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這從(cong) 儒勒·凡爾納的時代到菲利普·迪克的時代都不例外。二戰後,美國迎來了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登月、探測金星和火星,第一台激光儀(yi) 、第一批工業(ye) 機器人、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美國資本主義(yi) 的發展似乎進入了一個(ge) 無限可能、無限光明的新未來。這種現實也反映在科幻作品之中,《2001太空漫遊》《基地》等優(you) 秀作品無不以美國資本主義(yi) 的急速擴張為(wei) 大背景,設想了種種未來會(hui) 出現的科技,並在這樣的光明前景中探討人類的未來。
但菲利普·迪克偏不附和這個(ge) 宏大的主流,發達工業(ye) 社會(hui) 的一切成就都令他感到迷惑。在談到他作品的意義(yi) 時,他曾說:“我認為(wei) 這是小說的一種抗議形式,是對如此流行的結構化資產(chan) 階級小說的否定。”在他筆下,未來的美國是一個(ge) 高科技—低生活的社會(hui) ,是“賽博朋克”的世界。
財富集聚在極少數人手中,消費主義(yi) 、信息監控、種族主義(yi) 等重重壓迫之下,大多數人處於(yu) 赤貧狀態,喪(sang) 失了私人空間,不再有獨立思想,也徹底喪(sang) 失了反抗能力。人類社會(hui) 被徹底撕碎,陷入一場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zheng) 。可以說,迪克在小說中所描繪的,正是同時代法蘭(lan) 克福學派哲學家赫伯特·馬爾庫塞所說的“單向度社會(hui) ”。資本的無序擴張異化了人,最終毀滅了人類文明。
在《尤比克》中,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切都被大公司壟斷,即使離開自己的公寓大門也要付費,經曆了一連串打擊的主人公喬(qiao) 憤怒地說:“總有一天,像我這樣的顧客會(hui) 推翻你,推翻你們(men) 自動服務機的暴政。”
在小說《發射器》中,來訪地球的外星人發現,幾百年前大公司製造的防衛係統依然在發射核彈。雖然人類早已毀滅,但“發射器仍然保持警覺,隨時準備殺戮。它會(hui) 一直運轉下去,直至徹底報廢”,發射器的建造者們(men) 用一切極端的方式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chan) ,因為(wei) “他們(men) 堅信一切都不懷好意,都是會(hui) 搶走他們(men) 財產(chan) 的敵人”。
在較為(wei) 樂(le) 觀的《推銷員》中,人類已經可以幾小時內(nei) 往返地球和木衛三,主人公的家門口來了個(ge) 機器人推銷員“法斯拉德”,它推銷的是它自己。為(wei) 了展示它的能力,它把屋子裏的家具砸碎,把門拆掉,說隻要你買(mai) 下它(可分期付款,但不接受現金),它立刻就給你修好。主人公不買(mai) ,它就一直糾纏,哪怕主人公把飛船開到了太陽係之外,機器人大部分被燒焦,但它“殘損的身體(ti) 被一種模糊不清、不知所謂的生命力驅動著”,一個(ge) “尖利的金屬聲音”依然在播放:“晚上好!我想向您展示一台法斯拉德。”
正如馬爾庫塞所言,人們(men) 似乎是為(wei) 商品而生活。小轎車、高清晰度的傳(chuan) 真裝置、錯層式家庭住宅以及廚房設備成了人們(men) 生活的靈魂。把個(ge) 人束縛於(yu) 社會(hui) 的機製已經改變,而社會(hui) 控製就在它所生產(chan) 的新的需要中得以穩定。馬爾庫塞認為(wei) ,單向度社會(hui) “阻礙著質的變化”,使思想成為(wei) 一種單向度的思想,不再有不符合大規模工業(ye) 生產(chan) 也就是其所屬的大公司利益的創造性勞動,一切都將停滯不前。大資本和軍(jun) 工利益集團綁架全人類命運的黑暗故事,是菲利普·迪克筆下“美國夢”的另一種現實。
這正是當下美國的現實,並且還在惡化。大公司建立了自動工廠,拋棄了產(chan) 業(ye) 工人,還要壟斷從(cong) 種子、化肥,到芯片、信息的所有生產(chan) 資料。軍(jun) 火集團為(wei) 了商業(ye) 利益,在全球煽風點火,在國內(nei) 鼓吹“持槍自由”,要從(cong) 人的血肉中掏出金幣。而最為(wei) 荒誕的是,如果有人對這樣的秩序提出異議,那麽(me) 你立馬就成了這隻“利維坦”的敵人。
如果人們(men) 不再冷靜下來認真審視這一切,菲利普·迪克的未來虛幻世界恐怕將加速成為(wei) 現實。這正是菲利普·迪克留給人類最大的警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