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詩學》比肩的《文心雕龍》
作者:曹軒梓 何明星
《文心雕龍》是中國第一部係統完整的文學理論經典,成書(shu) 於(yu) 南朝齊和帝中興(xing) 元年(公元501年)。魯迅曾評價(jia) :“東(dong) 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ya) 裏士多德之《詩學》,解析神質,包舉(ju) 洪纖,開源發流,為(wei) 世楷式。”可見《文心雕龍》與(yu) 亞(ya) 裏士多德的《詩學》,都是開源發流的世界文學理論經典。
圖片從(cong) 左至右為(wei) :興(xing) 膳宏翻譯的日文版《文心雕龍》,築摩書(shu) 局出版社,1968年;崔信浩翻譯的韓文版《文心雕龍》,漢城玄岩社,1975年;法文版《文心雕龍》,陳蜀玉譯;施友忠翻譯的英語全譯本《文心雕龍》,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出版社,1959年;阿麗(li) 西亞(ya) ·雷琳克·埃萊塔譯的西班牙語版《文心雕龍》,科馬雷斯出版社,1995年。
劉勰字彥和,素有“標心於(yu) 萬(wan) 古之上,而送懷於(yu) 千載之下”的著書(shu) 誌向。《文心雕龍》全書(shu) 五十篇,囊括了文學批評的根本原則、文體(ti) 論、創作論和批評論。創作論闡釋了藝術想象、寫(xie) 作構思、情辭關(guan) 係、篇章結構、文體(ti) 風格、藝術技巧,批評論則論述了文學與(yu) 社會(hui) 、文學與(yu) 自然、作家修養(yang) 、鑒賞原理等。時至今日,對《文心雕龍》的研究、闡釋已發展成一門單獨的學問,簡稱“龍學”。
《文心雕龍》最早古本為(wei) 1899年在敦煌遺書(shu) 殘卷中發現的唐寫(xie) 本,今存於(yu) 大英博物館。被引述參考較多的版本有:元代刊於(yu) 嘉興(xing) 郡學的十卷本、明代梅慶生的音注本、清代黃叔琳的《輯注》、四庫全書(shu) 收錄本以及紀昀評本。近代之後,先有範文瀾的《文心雕龍注》,集曆代注釋之大成,後有王元化的《文心雕龍創作論》、楊明照的《文心雕龍校注拾遺》、王運熙的《文心雕龍探索》、牟世金的《文心雕龍研究》等,是這一時期“龍學”研究成果的集中體(ti) 現。
筆者依據聯機計算機圖書(shu) 館中心(OCLC)檢索,以“文心雕龍”為(wei) 圖書(shu) 名,外文書(shu) 籍文獻信息為(wei) 1347條,涉及語種10多種,其中英語譯本63種,日語譯本16種,德語譯本6種,法語譯本4種。
《文心雕龍》在亞(ya) 洲
《文心雕龍》作為(wei) 文學理論經典,對亞(ya) 洲各國文學創作產(chan) 生過深刻的影響。
早在唐代,《文心雕龍》抄本已東(dong) 傳(chuan) 日本,藤原佐世(847~898)在《日本國見在書(shu) 目錄》中曾擷取《文心雕龍》十卷的著錄。到亨保十年(1731年),日本出現了兩(liang) 部《文心雕龍》刻本,即尚古堂刊木活字本和岡(gang) 白駒校正訓點本。19世紀末,鬆謙澄出版的《中國古文學略史》裏介紹了《文心雕龍》的理論和作者生平。
20世紀初,日本“龍學”全麵興(xing) 起。“中國文學研究第一人”鈴木虎雄教授在京都大學講授《文心雕龍》,並對《文心雕龍》唐寫(xie) 本進行校勘,糾正各種訛誤500餘(yu) 處,先後出版了《敦煌本文心雕龍校勘記》和《黃叔琳本文心雕龍校勘記》。之後日本出現了一批龍學研究的著述。斯波六郎在1952年發表的《文心雕龍範注補正》一文,對範文瀾注《文心雕龍》糾謬與(yu) 補遺多達400餘(yu) 處,極具學術參考價(jia) 值。1968年築摩書(shu) 局出版第一個(ge) 現代日語《文心雕龍》全譯本,由日本漢學家興(xing) 膳宏以範文瀾注《文心雕龍》為(wei) 底本進行翻譯。之後門脅廣文、安東(dong) 諒等人,把“龍學”拓寬到宗教、美學、藝術等多個(ge) 領域,門脅廣文撰文從(cong) 文章內(nei) 容、表達形式論證了《文心雕龍》對日本《古今和歌集》所產(chan) 生的影響。筆者今年4月查閱日本綜合學術信息數據庫(CiNii),發現與(yu) 《文心雕龍》相關(guan) 的研究文章多達115篇。
《文心雕龍》在朝鮮半島的傳(chuan) 播,最早可溯源至新羅時期。公元890年,在唐代生活19年的新羅詩人崔致遠就引用《文心雕龍》中的詞句“迅足駸駸,後發前至”,形容無染和尚的聰明才智,新羅時代景文王也征引《文心雕龍》中文句,向無染和尚詢問般若境界。高麗(li) 晚期名儒李穡在詩文中用《文心雕龍》的詞句來抒發情感,朝鮮時代文人徐居正摘引《文心雕龍·辨騷》中的詞句表達知音難求。1975年,第一個(ge) 朝鮮語(韓語)譯本由漢城玄岩社出版發行。1994年,漢城民音社出版了耗時6年的崔東(dong) 鎬譯本,3年解讀、翻譯,3年審定注疏、編輯人名附錄。
《文心雕龍》在亞(ya) 洲的傳(chuan) 播與(yu) 影響說明,亞(ya) 洲漢字文化圈以中華文化為(wei) 中心,中華文化經典構成了文化圈共同的思想、文化源頭。在對這些文化經典的傳(chuan) 承、闡釋與(yu) 研究中,不斷強化經典共通性、一致性的思想原則和理論框架,同時也衍生出了各自的文化特點。
《文心雕龍》在歐美
《文心雕龍》在歐美國家的傳(chuan) 播,屬於(yu) 跨文化傳(chuan) 播。
歐美世界一直以古希臘時期亞(ya) 裏士多德的《詩學》作為(wei) 文論基礎,“詩”不單指詩歌類體(ti) 裁,而是包括所有古希臘文學藝術,涉及悲劇、喜劇以及史詩三類文體(ti) 。亞(ya) 裏士多德強調詩的本質是“創造性摹仿,即反映現實”,以此將詩與(yu) 自然科學、哲學等其他認識活動區分開來。從(cong) 古羅馬時期的賀拉斯、13世紀末意大利詩人但丁、16世紀西班牙作家維加,到18世紀德國文學家歌德,都推崇詩學理論。
《文心雕龍》強調從(cong) 文學構思到文學創作的過程是作家與(yu) 創作對象之間的物我交融,這是中國特有的“主客體(ti) 合一”宇宙觀、認識論在文學理論上的典型呈現,與(yu) 亞(ya) 裏士多德《詩學》中的“主客體(ti) 對立二元論”有著本質的區別。同時,《文心雕龍》文學術語內(nei) 涵深邃、用典考究,沒有一定程度的古漢語基礎很難讀懂。因此,《文心雕龍》在歐美世界的傳(chuan) 播中,華裔學者起到了關(guan) 鍵性的作用。
1959年,美國華裔學者施友忠出版了《文心雕龍》第一部英文全譯本,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出版社發行。該書(shu) 開篇前40頁,介紹了從(cong) 西周到齊梁時代的中國文學批評原則、劉勰生平、後世學者對《文心雕龍》的評論以及孔子、孟子、莊子等中國哲人的思想觀念,並附錄了核心術語詞匯表。這個(ge) 英譯本影響巨大,讓歐美學術界體(ti) 會(hui) 到了中國文學理論的博大精深。筆者今年4月檢索OCLC數據庫發現,全世界有389家圖書(shu) 館收藏了該譯本。
1964年,中國出版的《中國文學》雜誌(法文版)刊載了中國學者何如撰寫(xie) 的《文心雕龍五篇》(神思、風骨、情采、誇飾、知音)。1984年,朱利安·弗郎索瓦在《遠東(dong) 遠西》雜誌上發表了他翻譯的《文心雕龍·宗經》,之後又發表了《想象力的產(chan) 生:思考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中的提問方法》和《劉勰的麗(li) 辭理論》。《文心雕龍》第一本法語全譯本是在2006年由陳蜀玉教授完成的。
《文心雕龍》在歐美世界的翻譯與(yu) 傳(chuan) 播過程中,誕生了一批出色的“龍學”學者,如美國的戈登、費威廉、吉布斯、宇文所安,法國的畢茉莉,瑞典的羅多弼,蘇聯的波茲(zi) 涅耶娃、李謝維奇等。其中,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翻譯的《文心雕龍》18篇英譯本,被收錄到哈佛大學權威教程之中。加利福尼亞(ya) 大學戈登認為(wei) ,以劉勰為(wei) 代表的六朝文論是最深刻的文學哲學,與(yu) 亞(ya) 裏士多德的《詩學》對比毫不遜色。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童慶炳認為(wei) ,劉勰提出了三個(ge) 相互聯係的文學批評觀念:文道序列、情誌序列、辭采序列。他開篇提出的“以自然為(wei) 文之道”,給文學樹立了一個(ge) 根本性規定。顯然,劉勰的《文心雕龍》是建立在中國傳(chuan) 統宇宙觀、認識論基礎之上的文學理論體(ti) 係,強調人與(yu) 自然、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強調文學作品是人與(yu) 自然萬(wan) 物彼此共鳴的關(guan) 係呈現,即“撫琴動操,欲令眾(zhong) 山皆響”,與(yu) 西方認識論中所表述的主客分離有著本質區別。《文心雕龍》中這些用西方文化語境難以解釋的文學理論概念,正是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之所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