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令人振奮的“追風之城”——讀長篇小說《追風》

發布時間:2022-06-09 16:0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書(shu) 話】

  作者:李成(新華出版社編輯)

  在世界文學的格局裏,中國改革題材的作品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這類後來被稱之為(wei) 改革文學的作品,應該說是與(yu) 中國曆史的新時期同步,也就是發軔於(yu) 改革開放之初。其代表性作家就是蔣子龍,其代表作有《喬(qiao) 廠長上任記》和《赤橙黃綠青藍紫》等,這些作品,以塑造英雄人物的濃墨重彩,展示了改革家登上曆史舞台的不凡氣勢與(yu) 除舊布新的一係列作為(wei) ,並以此為(wei) 改革文學的開場定下了基調。在這之後,隨著改革進程的進一步深入,作家張潔以《沉重的翅膀》為(wei) 題,寫(xie) 出了改革的艱難及其步履的蹣跚,而到了談歌的《大廠》,讓人看到國有企業(ye) 的經營以及轉型改製所帶來的一線曙光。這些作品之所以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皆因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並且比較深刻地揭示了現實。

  長篇小說《追風》是作家洪放新近出版的一部以改革為(wei) 題材的力作。這部小說以恢宏的氣勢和飽滿的熱情,全景式地描繪了一個(ge) 省會(hui) 城市從(cong) 困境中尋覓路徑、乘勢而為(wei) ,不斷崛起、贏得快速發展的過程。凸顯了一群改革者準確把握時代動向,在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曆史背景下,迎難而上、實現經濟結構迭代升級而付出的努力,通過一座城市以破繭而出的勇氣實現根本性改變的動人情景,為(wei) 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譜寫(xie) 了一曲讚歌,這部作品可以看作中國改革文學的最新成果。

   一

  《追風》所塑造的改革之城是我國中部某省的省會(hui) 城市,它擁有相當強的科技實力,不僅(jin) 有一所著名的科技大學坐落此城,還有諸多國家級科研院所落戶。這樣的城市本應有所作為(wei) ,但在曾經的一度輝煌之後卻陷入“尷尬”局麵:雖然擁有雄厚的科技實力,可是科技成果卻藏在深水之下,與(yu) 企業(ye) 和實際生產(chan) 脫節,使該城的生產(chan) 總值長期在低位徘徊。這一巨大的反差所形成的溝壑在全國發展的新形勢下勢必要填平,於(yu) 是一批不甘落後的人們(men) 特別是那閃爍著時代光芒的改革者便登上了舞台。

  小說以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杜光輝”來南州掛職副市長作為(wei) 開篇。杜光輝雖無從(cong) 政經驗,但他帶著對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而來,因為(wei) 他就是在這座城市的科大讀了大學,在這裏不僅(jin) 留有奮鬥的足跡,還有初戀的美好記憶及其哀痛。這也使得他很快融入這座城市,並得到留在該城發展的老同學的支持,能夠比較快地形成工作思路,準確地抓住這個(ge) 城市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革的布局,揮寫(xie) 出了幾篇大手筆的改革篇章。其中為(wei) 洗衣機廠解困而促成其與(yu) 優(you) 質企業(ye) 的合並重組隻是一序章,接著又力排眾(zhong) 議,引進高科技企業(ye) “東(dong) 方電子”,方為(wei) 掀動科技引領城市改革的第一大高潮;接下來還有一係列對創新型企業(ye) 的支持與(yu) 對舊企業(ye) 的轉型改造,而後是為(wei) 先進科技“存儲(chu) 芯片”研發項目落戶南州竭盡心力,最終如願以償(chang) ,加上老城區的改造,穩定人才工程以及科創園的創立等一係列舉(ju) 措,使這座城的經濟格局大為(wei) 改變,一個(ge) 全新的以先進科技為(wei) 發展動力的城市呼之欲出,並贏得“全國科技中心城市”的桂冠。

  作者準確地把握了當下中國城市發展的大勢,所以能夠抓住科技在城市轉型升級當中所起到的引領作用這一紅線,典型性地寫(xie) 出了一個(ge) 城市因為(wei) 堅定不移地走科技興(xing) 城之路從(cong) 而迎來了煥然一新的局麵,為(wei) 時代留影,為(wei) 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提供模板。作者把我們(men) 帶入中國改革的第一線,讓我們(men) 感受到中國城市的發展態勢。當然,小說中的南州贏得這一局麵,也並非一帆風順,在一些具體(ti) 項目上也有許多人持不同意見,但幸運的是幾個(ge) 主要的改革者對利用科技贏得發展生機的認識是一致的,通過進行全市性的大討論,統一了思想,改革措施才能順利展開。這一過程讓我們(men) 看到了他們(men) 的勇氣與(yu) 魄力,也看到改革之舟乘風破浪的動力與(yu) 魅力,而所乘之風正是中國改革進入新時代,全國上下達成的用科技引領發展的共識和國家出台的相關(guan) 政策,所以說南州的成功,是得時代之力,是“天時、地利、人和”合力的結果。

   二

  《追風》是一部構思縝密、結構完整的長篇,它抓住了南州發展的關(guan) 鍵節點,寫(xie) 出了一座城市的改革與(yu) 發展史。但它沒有僅(jin) 僅(jin) 局限寫(xie) 改革激流的洶湧澎湃,也把筆觸伸向生活的各個(ge) 層麵,二者完美結合,相得益彰,使這部小說有了一種濃鬱的生活氣息,從(cong) 而更為(wei) 生動,更真實可感。

  《追風》塑造的主人公杜光輝是一個(ge) 可以進入改革文學畫廊的人物,他的身上體(ti) 現了一定的獨特性和新意。杜光輝作為(wei) 一名長期在研究機構做理論研究的工作人員,他對國家的戰略決(jue) 策,對國內(nei) 國外的發展趨勢有敏銳的洞察與(yu) 前瞻性的理解。作為(wei) 一名相對比較“純”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知識修養(yang) 而顯示出相當的儒雅氣質。正是基於(yu) 這些,使他在工作中不僅(jin) 保持著銳氣,也堅持著理性,同時還可貴地具有一份感性色彩。如他在遭遇挫折尤其是因被兩(liang) 次舉(ju) 報而一再接受紀委調查時,他也屢生退意,幾次寫(xie) 好了自己的請調報告。但他最終還是被南州這塊風生水起的熱土所深深吸引,在這裏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也找到了情感歸宿。杜光輝不像蔣子龍筆下的喬(qiao) 光樸式的改革家那樣勇於(yu) 橫刀立馬,向阻力火力全開,他更多的是溫文爾雅,善於(yu) 處理各種矛盾,善於(yu) 抓住時機推進,他的襟抱與(yu) 情懷征服了所有的人。雖然圍繞著改革,南州其實也處處存在阻力,許多項目的上與(yu) 下一直有各種勢力在博弈,但總的來說,這一輪以科技引領的改革浪潮在南州可謂水到渠成,這些都增強了這部小說的真實感,也讓主人公杜光輝在讀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讀完這部小說不由得讓我們(men) 思考:為(wei) 什麽(me) 數千年來,中國雖曆經磨難,但中華文明卻始終保持著生生不息的活力?原因就在於(yu) 一代代人總是有銳意求新的意誌與(yu) 努力。古人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中國科技一百年來也正從(cong) 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就是這種“維新”的結果。這種一意求新,實際上就是這部長篇小說書(shu) 名所昭示的“追風”。正如書(shu) 中有一段文字寫(xie) 到,杜光輝仰望天空,由泰戈爾的詩句聯想到唐銘書(shu) 記對“追風的城市”的定位:

  然後他們(men) 說到南州,說到南州正在推行的科技創新,唐銘說,這也是一次追風行動。南州就是一座追風之城。杜光輝覺得“追風之城”這四個(ge) 字概括得太準確了。科技就是風,神遊八極的風,馳然物外的風,改變現實的風,展望未來的風……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