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匠心與科技守護文物——訪香港故宮文博館藏品修複團隊
原標題:用匠心與(yu) 科技守護文物——訪香港故宮文博館藏品修複團隊
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西海岸,金色外觀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步入館中,內(nei) 部工程和展廳裝修工作已接近尾聲。
在第四展廳,藏品修複團隊主任呂智超和梁嘉放正在進行館內(nei) 大環境的監測工作。隨著手中儀(yi) 器“嘀”的一聲,所有指標均顯示在正常值範圍內(nei) 。
“我們(men) 盡力為(wei) 文物展出提供最嚴(yan) 格的環境條件,盡管外麵一年四季氣候變化,但館內(nei) 的溫度和濕度都不會(hui) 變。”梁嘉放說。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安全來、安全回”
今年夏天,逾900件來自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將陸續抵港,在香港故宮文博館開幕展展出。雖然文物離京前早已完成修複,但要讓它們(men) 以最佳狀態與(yu) 觀眾(zhong) 見麵,香港故宮文博館的兩(liang) 位藏品修複專(zhuan) 家呂智超和梁嘉放仍需做好“預防性保護”工作,從(cong) 展廳溫濕度監控到光照監測、蟲害預防,每一項工作都絲(si) 毫不能馬虎。
香港故宮文博館是一座新建的博物館,一切文保工作均需從(cong) 零開始。梁嘉放說,他們(men) 從(cong) 去年就開始籌備前期工作,過程中雖然挑戰不少,但都會(hui) 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文物脆弱,需要格外用心守護。”呂智超說,各類文物都有其適合的溫濕度和照度。例如書(shu) 畫類文物,如果存放空間濕度太高,就可能會(hui) 卷曲,或者出現黴斑;如果太幹,則可能會(hui) 斷裂。
由於(yu) 故宮博物院文物抵港時間是夏季,香港和北京的溫度差異雖不大,但香港的濕度較北京更高。
“經過反複思量和多次對比,我們(men) 最終購置了200多個(ge) 世界頂級專(zhuan) 業(ye) 藝術品展櫃,為(wei) 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提供最高級別的保護。”梁嘉放說。
近觀香港故宮文博館的展櫃,上層是有防紫外線塗層的玻璃,用於(yu) 展覽文物;下層白色箱體(ti) 中裝有溫濕度調節儀(yi) 器,會(hui) 根據文物的需求來調整參數。
梁嘉放還介紹,香港蚊蟲多,修複團隊在香港故宮文博館大樓交付後便開始進行防蟲工作,務求保護好展品。
“開館在即,我們(men) 一刻不敢鬆懈,最大的心願就是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安全來、安全回。”梁嘉放說。
“期待在香港重逢部分故宮博物院的文物”
作為(wei) 香港故宮文博館的首位文保人員,呂智超是中國書(shu) 畫修複師。他自幼熱愛藝術、學習(xi) 畫畫,師從(cong) 中國書(shu) 畫修複名師顧祥妹和孫堅,曾到美國修複了大量中國書(shu) 畫,其中包括元代趙孟頫的《二羊圖》等名作。
“香港故宮文博館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其背靠祖國、麵向世界的獨特優(you) 勢。”談及加入香港故宮文博館的初衷,呂智超說,香港文化多元、開放包容,希望未來在這裏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在我看來,香港故宮文博館的理念很開放,我們(men) 希望將其打造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國際視野,同時又能夠宣傳(chuan) 中國文化的博物館。”梁嘉放說,希望把中國傳(chuan) 統的修複技藝介紹給世界,促進文物保護交流。
采訪中,二人都表示非常興(xing) 奮能在香港觀賞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呂智超說,自己曾在美國參與(yu) 過有關(guan) 故宮博物院的布展;梁嘉放也因工作原因曾多次到訪故宮博物院,對不少文物充滿感情。
“期待在香港重逢部分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相信一定會(hui) 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梁嘉放笑著說。
“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文物修複工作”
隨著文物修複技術的進步,文物修複師也需要不斷精進技藝。梁嘉放說:“現在文物修複非常注重與(yu) 科學技術的結合,需要不停更新知識,並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修複文物也講求專(zhuan) 注與(yu) 毅力。梁嘉放回憶起自己曾經花費一整年時間,隻為(wei) 修複一件文物。“因為(wei) 每一步都在顯微鏡下進行,工作範圍非常小,所以每天的進度非常慢。”
修複工序繁複冗長,梁嘉放卻樂(le) 在其中。她說,修複文物的過程不僅(jin) 重現古代工匠精神,也在發掘和記錄故事。“修複過程中會(hui) 有很多發現,比如文物的工藝、過去使用的材料,我們(men) 記錄這些東(dong) 西,再講給大眾(zhong) ,讓大家更了解我們(men) 這個(ge) 行業(ye) 。”
呂智超曾經有過在觀眾(zhong) 麵前進行文物修複的經曆。“很多觀眾(zhong) 都來看我們(men) 到底怎麽(me) 修複,詢問我們(men) 進行到哪一步。甚至還有一些觀眾(zhong) 連續一周每天都來,就為(wei) 了多看看文物修複的過程。”呂智超說。
在第四展廳,特地放有兩(liang) 張專(zhuan) 門從(cong) 揚州訂製的紅色手工大漆桌子。呂智超說,這種紅色手工大漆桌子在中國書(shu) 畫修複中算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工具。“在紅色的桌子上,更能清楚分辨書(shu) 畫不同的層、紙張破洞、糨糊均勻度等。”
呂智超說,開館後也計劃做一些演示活動,甚至讓觀眾(zhong) 有機會(hui) 動手參與(yu) ,從(cong) 而獲得文物修複的直觀感受,親(qin) 身領略中國傳(chuan) 統書(shu) 畫的魅力。(黃茜恬、林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