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廊橋——山川中的文化遺跡

發布時間:2022-06-09 16:1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國廊橋是橋梁與(yu) 房屋的珠聯璧合,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和營造技藝,也是世界文明寶庫的一大奇觀。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曾散落著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橋,每個(ge) 廊橋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千年以降,它們(men) 經曆各地區文化的“裂變”“撞擊”和“融合”,構成連通華夏廣大地域的時空節點,傳(chuan) 承著厚重的中華文明。

  《廊橋筆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是由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特邀撰稿人魯曉敏和有著“中國廊橋攝影第一人”之稱的吳衛平聯手呈現的一場穿越曆史江河的文化尋訪之旅。跟隨他們(men) 的足跡,我們(men) 對廊橋的記憶,不再停留於(yu) 《廊橋遺夢》的西式浪漫愛情,而是感知廊橋彌漫在詩與(yu) 遠方盡頭的迷人風韻和千古風流以及它的軀體(ti) 裏蘊含著的重德崇祖、尚禮持重、健康含蓄的精神血脈和持續的生命力。

  “世界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甚者”,遊曆世界的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目睹800多米長龍一般富麗(li) 堂皇的安順廊橋後,在回憶錄《馬可·波羅遊記》上記下他的震撼,這聲對廊橋之美的驚歎穿越曆史江河,回響至今。

  廊橋的形製之美是有傳(chuan) 承的,從(cong) 成都平原出發,進入甘肅,繼而傳(chuan) 入河南,再從(cong) 浙江傳(chuan) 入福建、江西,甚至更遠的西南地區,對各種木結構橋梁營造技術的吸收以及當地傳(chuan) 統文化的漸次融入,使廊橋構造上含屋、亭、台、樓、閣、殿等傳(chuan) 統建築為(wei) 一體(ti) ,工藝上集木雕、石雕、磚雕、彩塑、彩繪等工藝於(yu) 一身,成為(wei)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集大成者。

  馬可·波羅所見到的安順廊橋,與(yu) 西漢時期建造的木結構廊橋一脈相承,數百年風雨滄桑都未能消磨掉它的意誌和精神。打開北宋傳(chuan) 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畫卷中部一座狀若飛虹的木拱橋橫跨汴河,全卷的情節高潮就發生在此處,令觀者過目難忘。長久以來,人們(men) 認為(wei) 汴水虹橋的營造技藝早已失傳(chuan) ,卻不曾想在多山多水的閩浙邊界鄉(xiang) 村,百餘(yu) 座木拱廊橋的結構、形態、氣勢、美學、跨度上,都能找到虹橋的影子。如今,多地文物部門和民間鄉(xiang) 眾(zhong) 保護修繕古代廊橋,並在繼承的基礎上建造了一些新的廊橋。

  如果馬可·波羅能更為(wei) 深入地了解廊橋的前世今生,那麽(me) 讓他驚歎的,絕不限於(yu) 廊橋的形製之美,更有廊橋深深紮根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厚壤中的內(nei) 蘊之美。曆經風雨洗禮、發展演變,廊橋已不隻交通建築這一單一屬性,而是兼具實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一座座看似貌不驚人的廊橋,不僅(jin) 與(yu) 先民跨越河流的願望相關(guan) ,更與(yu) 他們(men) 仁者愛人的精神世界相通。

  廊橋既是公共建築,更是文化圖騰。它是遮風避雨、休息交談的社交場所、互通有無的貿易市場、祭祀的神廟,甚至是婚喪(sang) 嫁娶、登科慶賀、生子慶壽等慶祝活動的舉(ju) 辦場所,被賦予了太多象征意義(yi) 的廊橋,成為(wei) 百姓世代守護的對象。複興(xing) 橋、接龍橋等廊橋上所繪多幅含教化功能的壁畫和彩繪,是先民們(men) 留給後輩的人生哲理教科書(shu) ,橋名、橋址等更寄寓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廊橋也是曆史的見證者,龍津橋在抗戰期間,曾與(yu) 威武不屈的中國軍(jun) 民一道,一刻未歇地承載著抗日戰爭(zheng) 的滾滾車輪,見證了中國戰區接受日本投降的曆史性時刻。如今,龍津橋恢複了橋、廊、塔一體(ti) 的容顏,再次以美麗(li) 雄壯的身姿屹立於(yu) 世界東(dong) 方。

  廊橋,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古人認識空間、構建空間的坐標,也成為(wei) 人們(men) 追尋審美懷古精神的載體(ti) 。可以說,跨越了廊橋也就跨越了曆史,我們(men) 有責任悉心守護這一藏於(yu) 山野深穀中的中國建築瑰寶。李 釗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