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吉慶民俗街上演非遺文化“盛宴”
中新網武漢6月11日電 (張芹 餘(yu) 穎楠)漢繡、麵塑、漢鑼、玉雕、剪紙、木雕船模……具有武漢特色的非遺項目11日齊聚武漢市江岸區吉慶民俗街。武漢非遺傳(chuan) 承人通過線上線下等形式分享非遺傳(chuan) 承故事,展現武漢非遺保護成果。
當日,由武漢市文化和旅遊局、江岸區人民政府主辦的2022年武漢市“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非遺宣傳(chuan) 展示主場活動暨江岸區第四屆雲(yun) 上非遺節活動在吉慶民俗街拉開大幕。
現場舉(ju) 行的非遺展演、傳(chuan) 統手工藝精品展、非遺美食市集、第七批武漢市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成果展、非遺購物節直播等活動,讓市民感受到了濃厚的非遺保護社會(hui) 氛圍。
活動現場,武漢人民藝術劇院帶來的武漢杖頭木偶戲《西藏舞》迎來台下陣陣喝彩。武漢仗頭木偶戲起源於(yu) 荊楚民間傀儡戲,戲劇融合了武漢民俗、手工製作技藝、地方劇種、服裝等多方麵的傳(chuan) 統文化元素,在弘揚與(yu) 傳(chuan) 承荊楚文化、繼承發展傳(chuan) 統木偶表演藝術方麵極具代表性,現已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80後”劉潔是武漢麵塑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展台上,劉潔創作的屈原、關(guan) 公、王昭君等麵塑人物造型生動、細膩精美。“麵塑藝術曆史優(you) 秀,武漢麵塑則兼容南北所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自幼喜好傳(chuan) 統工藝,2000年開始研習(xi) 麵塑藝術至今的劉潔告訴記者,隨著非遺技藝逐漸走進青年一代的視野,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傳(chuan) 統藝術才能贏得更多人的喜愛。
何芳剛剛獲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8年來,其已培養(yang) 數百名學生。2015年,退休後的何芳來到武漢市財貿學校從(cong) 事玉雕技藝教學。“像打磨玉石一樣‘打磨’學生。”作為(wei) 玉雕藝術傳(chuan) 承人,何芳將傳(chuan) 承傳(chuan) 統雕刻技藝、培養(yang) 傳(chuan) 承人作為(wei) 自己的追求與(yu) 責任。目前,何芳培養(yang) 的學生中已有數十人完整掌握玉雕技藝,能夠獨立設計、完成玉雕作品,有的還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